华为/苹果都在用,PM-GTM协同从定义到卖爆的秘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5 17:19 1

摘要:我之前专门找了20位字节,阿里,SHEIN的一线PM和GTM聊,发现那些业绩能打的团队,都没纠结谁对谁错,反而靠三张“共享KPI卡”把协作捋顺了,需求验证卡,上市节奏卡,收入对赌卡。

不少公司里PM和GTM跟俩“冤家”似的,产品卖得好还能相安无事,一旦出问题,一个甩锅“市场没推好”,一个反驳“产品没造对”。

我之前专门找了20位字节,阿里,SHEIN的一线PM和GTM聊,发现那些业绩能打的团队,都没纠结谁对谁错,反而靠三张“共享KPI卡”把协作捋顺了,需求验证卡,上市节奏卡,收入对赌卡。

这招比互相指责管用多了,很多人搞不清PM和GTM到底该干啥,其实核心就两点,PM负责让产品“有用”,GTM负责让产品“好卖”。

就拿华为Mate系列来说,研发初期PM团队没瞎忙活,发了十万份问卷,最后锁定“长续航”和“影像升级”这俩用户最在意的需求,这就是PM的活,把产品的核心价值定义清楚,不然研发再牛,造出来的东西用户也不买账。

但光“有用”不够,GTM得把这价值变成实实在在的销量,他们上市前就规划好了“预售-线下铺货-广告投放”的全流程,把“长续航”翻译成“商务人士出门不用带充电宝”,把“影像升级”说成“拍风景跟专业相机似的”,用户一看就懂,销量自然上去了。

本来想觉得PM只要管研发就行,后来发现不对,PM也得知道GTM推的时候需要啥支持,不然GTM拿着一堆技术参数,怎么跟普通用户解释?1.PM定“有用”,GTM变“好卖”,华为Mate的协同密码,PM和GTM的分工其实很清晰,就是在需求端和执行端搭好配合。

需求端上,PM得会“挑重点”,比如用MoSCoW矩阵把需求分成“必须有”“应该有”“可以有”“暂时没有”,输出的PRD(产品需求文档)得让研发能看懂,GTM就得把这些需求“翻译”成市场语言,比如同样是“供应链可视化”功能,跟大型制造企业说“能提升部门协同效率”,跟中小电商说“能帮你省成本”,这样才能戳中不同用户的痛点。

执行端就更得配合了,PM要盯着研发进度,保证功能按时上线,质量没问题,GTM要整合资源搞市场触达,比如找渠道合作,做营销物料。

小米14那时候,PM团队一门心思盯骁龙8Gen3芯片的适配,还反复测试续航和拍照,确保产品体验过关,GTM这边就联合线下体验店搞真机体验,还找科技博主做首发测评,两边同步节奏,首周销量就破了50万台。

很显然,要是PM拖了研发进度,GTM再能推也没东西可卖,要是GTM没跟上,PM造好的手机也得堆在仓库里,这俩缺一个都不行,ToB和ToC场景下,他俩的配合还得调整。

ToB领域客户决策慢,更看重长期价值,PM就得把产品做得稳定,可扩展,比如SAP的PM会预留多行业API接口,方便企业二次开发,GTM就不能光靠广告,得输出行业白皮书,搞专业峰会,甚至提供POC演示,让客户看到实实在在的回报。

ToC领域用户决策快,容易受情感影响,PM就得追求“一眼惊艳”的体验,比如健身APP的PM会反复优化交互,保证用户第一次用就能上手,GTM就可以靠KOL种草,短视频营销,比如某社交管理平台用AI生成了不少SEO内容,30天内点击量涨了不少,就是把PM做的好体验放大了。

聊完分工,就得说最关键的,产品全周期里的协同节点,产品刚定义的时候,GTM得把市场信息反馈给PM,比如有个AI语音平台,GTM跟PM说“用户用方言的场景特别多”,PM才把“方言识别”功能提上开发日程,不然这功能可能就被漏掉了。

上市筹备期更得同步,PM要跟GTM讲清楚产品的差异化优势,不然GTM瞎吹,回头用户发现实际用起来不是那么回事,退货率肯定高。

Zigpoll有组数据说,搞了联合OKR的企业,产品上市周期能缩短不少,这就是协同的效果,产品上线后也不能断了联系,GTM得把用户反馈传给PM。

有个SaaS公司之前续约率一直上不去,GTM跟PM说“用户觉得服务跟不上”,PM就针对性优化了服务模块,后来净留存率一下就提上来了,搞不清这个逻辑的公司,大多会栽跟头。

比如有个AI语音产品,PM把识别准确率做到了95%,觉得技术很牛,结果GTM没搞清楚目标市场,没针对客服,医疗这些垂直场景做推广,最后产品就搁在实验室里,一分钱没赚着,还有个智能硬件,GTM靠网红带货搞了百万预售,可PM没解决“续航短”的问题,用户买回去发现一天得充两次电,退货率高达30%,不仅赔钱,还把品牌信誉砸了。

别让协同掉链子,从成功案例看PM与GTM的配合关键,要想让PM和GTM不掉链子,得有三个底层支撑。

首先是数据闭环,PM需要GTM提供的功能使用率,用户流失节点这些数据,来判断该怎么迭代产品,GTM也需要PM的产品升级,比如新增功能,优化体验,这样才有新的营销抓手,形成“数据反馈-迭代优化-价值提升”的循环。

比如阿里钉钉,PM就是靠GTM反馈的“表格权限管理需求”,优化了权限功能,GTM又借着这个新功能推了“教育行业专属方案”,两边互相借力。

然后是组织机制,得有常态化的信息同步渠道,比如每周开个协同会,让PM知道市场端的情况,让GTM清楚产品进度。

还有产品培训也很重要,PM得跟销售团队讲明白产品优势,不然销售跟客户介绍的时候说不到点子上,推广效果肯定打折扣。

小米就专门建了“PM-销售对接群”,销售遇到用户提的需求,能实时传给PM,不用等开会再说,效率高多了。

现在AI也能帮上忙,GTM用AI生成精准的用户画像,能省不少PM调研的时间,PM用AI分析竞品动态,用户反馈,也能给GTM提供更准的策略依据。

比如字节的GTM,就是用AI生成了教育,医疗行业的飞书用户画像,PM拿着这些画像调整产品功能,推广的时候就更有针对性。

PM和GTM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支撑产品成功的“双翼”,PM用产品思维给产品注入“有用”的灵魂,GTM用商业思维给产品插上“好卖”的翅膀。

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光靠一个角色根本玩不转,那些能站稳脚跟的企业,都是让这俩角色无缝配合,从产品定义到商业变现形成闭环。

毫无疑问,只有把PM的“价值定义”和GTM的“价值转化”捏合在一起,才能让好产品不被埋没,在市场上一直能打。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