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史上,中国面对的外部压力来自多个方向,西方列强和邻国日本都留下了深刻印记,但各自的做法有明显区别。英国在1840年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上海等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还赔款2100万银元。这场战争持续两
近代史上,中国面对的外部压力来自多个方向,西方列强和邻国日本都留下了深刻印记,但各自的做法有明显区别。英国在1840年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上海等五口通商,割让香港岛,还赔款2100万银元。这场战争持续两年,英国军队推进到南京城外,焦点在于贸易不平衡,鸦片输入换取茶叶和丝绸出口。法国随后加入,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焚毁圆明园,换来《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允许传教士在内陆活动,更多口岸开放。俄罗斯则通过外交和武力逐步蚕食边疆,1858年《瑷珲条约》割让黑龙江以北60万平方公里土地,1860年《北京条约》又添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建立海参崴港作为远东基地。
这些列强的行动多停留在经济层面,建立租界如上海的公共租界,由外国人管理司法和税收,但未彻底吞并内地。1900年义和团运动引发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联军包括英、美、德、法、日、俄、意、奥八国,抢走大量文物,索要4.5亿两白银庚子赔款。这笔赔款拖累清政府财政数十年,但联军撤退后,中国领土框架基本保持,租界虽是耻辱象征,却未改变本土文化核心。葡萄牙早在1557年占据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站,焦点在香料和瓷器。荷兰和西班牙在17世纪短暂涉足台湾,但很快被清军驱逐。这些西方势力视中国为巨大市场,侵略以炮舰外交为主,掠夺资源后往往退回沿海,留下不平等条约作为枷锁。
相比之下,日本的起步晚但步子大。1874年牡丹社事件,日本军队登陆台湾南部,杀害当地54名居民,声称保护琉球渔民,却获清政府50万两赔款和正式道歉。这次行动标志日本从学习中国转向挑战它。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海军在黄海击溃北洋舰队,陆军占平壤,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赔款2.3亿两白银。日本用这笔钱建海军,加速工业化。西方列强多通过条约锁定利益,日本则直接吞土,视中国为后院。日俄战争中,日本1904年至1905年占旅顺港,屠杀两万多名中国平民,只留36人活口,焚毁上千房屋。这与英法烧圆明园不同,后者是报复性破坏,日本则是系统清除潜在抵抗。
这些列强的共同点是外部性强,英国人忙于印度棉花,法国人盯越南橡胶,俄罗斯人守西伯利亚铁路。中国人虽恨这些条约带来的贫困和割地,但视之为遥远债主,租界虽是耻辱,却也带来技术输入,如上海的电车和自来水。历史学家指出,西方侵略虽残酷,但未深入乡村,死亡规模以万计,而非百万。中国人对西方的怨恨多转化为改革动力,如洋务运动学习船坚炮利。反观日本,作为近邻,其行动像邻里械斗,亲眼见血,伤口更难愈合。
日本从1931年起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开启了全盘控制模式,远超西方列强的片段掠夺。9月18日夜,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铁轨,借口自卫进攻北大营,中国东北军不抵抗撤退,半年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沦陷,3000万居民入伪满洲国管辖。1932年3月1日,长春改名新京,溥仪被扶植为执政,街头竖太阳旗,学校强制日语教材,将清朝描述为衰落,日本为开拓先锋。这不是简单占领,而是文化重塑,土地调查强征农田建铁路,汉人劳工推煤车,日军巡逻队监督。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借士兵失踪开火,迅速占北平、天津,8月13日进攻上海,11月12日沪战结束,中国军队退南京。12月13日,日军入城,六个星期内杀害30万士兵和平民。德国商人约翰·拉贝日记记录,街头尸体堆三层,日军用刺刀刺孕妇取出胎儿,两名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扬子江边比砍头数,向井212人,野田109人,日本报纸刊登照片称“百人斩竞赛”。这与西方列强不同,英法在鸦片战争中虽有炮击,但未有系统屠杀。南京安全区收容25万难民,拉贝用纳粹旗保护,却被日军撕毁,继续掠夺。
北方哈尔滨郊区,1936年建731部队,伪装防疫站,实际细菌战实验室。石井四郎指挥,俘虏称“丸太”,活体解剖感染鼠疫、炭疽,冻伤实验浸零下20度溶液敲碎骨头观察恢复,3000多名中国人、苏联人死亡,无一幸存。美国战后获取数据,豁免石井等16人起诉。东北矿区1941年冬季,日军强征10万劳工下井,零下40度无棉衣,每日四两高粱米,一死补一,反抗枪决。阜新煤矿塌方埋3000具尸体。这类实验和劳役在西方殖民地罕见,英国在印度有纺织厂剥削,但未有活体解剖。
从1938年起,日军推行“三光”政策,在华北山东、河北乡村杀光、烧光、抢光,焚毁200村,杀1.5万居民,目标清除游击根基。14年战争,中国军民死3500万,房屋毁2亿间,相当于加拿大人口灭绝。西方列强如俄罗斯吞并150万平方公里,但通过条约,未有“三光”。日本军官如东条英机指挥这些行动,东京审判1948年判绞刑,却辩称“少年气盛”。历史记录显示,日本视中国人为劣等,报纸宣传“王道乐土”,实际是种族清洗。相比法国在越南的橡胶园,日本的破坏深入骨髓,乡村人口锐减,家族支离。
这种系统性让中国人视日本为存在威胁,西方列强虽抢钱抢地,但未要命根子。日本的近距离让创伤代代相传,幸存者讲述砍头竞赛,远超租界回忆的模糊。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投降,9月2日东京湾签署文件。东京审判1946年至1948年,处决东条英机等七名甲级战犯,指控违反和平罪、战争罪。东条遗言“天皇万岁”,骨灰撒海。但审判后,日本社会分裂,左翼承认罪行,右翼称“胜利者正义”。1950年代经济腾飞,靖国神社1978年供奉14名甲级战犯牌位,包括东条。首相中曾根康弘1985年8月15日参拜,称“慰藉英灵”,中国抗议。安倍晋三2013年12月26日再访,联合国批评“美化军国主义”。
教科书审查加剧裂痕。1982年文部省将“侵略中国”改为“进出中国”,1997年南京事件死亡标注“数万至20万,有争议”。2000年教科书删“慰安妇”条目,韩国游行。2010年代高中纪录片到731镜头黑屏,字幕“内容敏感”。学生讨论战争残酷,却少提责任。日本学者如大井真理子指出,这种“缺失历史”让中日民间对立,她在2014年访谈中说,日本是侵略者,1931年占满洲,1937年大规模战争,死数百万中国人。
与德国对比鲜明。德国纳粹罪行后,1970年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墓前下跪,道歉二战侵略,波兰人视之为历史松绑。德国教科书详述大屠杀,博物馆钉死纳粹旗,日本却供战犯于神社,游客拍照。1995年日本村山富市谈话承认“侵略、殖民”,但模糊责任。2015年安倍谈话提“深刻反省”,却避具体数字。中国学者指出,日本道歉多为外交辞令,未入民间教育。
美国战后豁免731数据,换情报,助长否认。右翼团体游说删教科书,首相参拜成惯例。韩国人也恨日本未彻底反省,中国类似,怨恨从历史延伸到当代。学者分析,日本经济援助中国,却买不回信任,因为神社灯笼亮着,教科书页码少几行。
来源:青山读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