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蒙小饭馆到年入60亿西贝如何渡过3次赌命转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2 16:45 1

摘要:“我开饭馆40年,就信一句话——要么把菜做到顾客心里,要么把店关了回家种地。” 这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一次员工大会上说的话,没有华丽辞藻,却道尽了这家“西北菜巨头”从内蒙县城走出来的底气。

“我开饭馆40年,就信一句话——要么把菜做到顾客心里,要么把店关了回家种地。” 这是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一次员工大会上说的话,没有华丽辞藻,却道尽了这家“西北菜巨头”从内蒙县城走出来的底气。

一、1984年:从“黄土坡小馆子”起步,靠一道菜赚第一桶金

很多人以为西贝一开始就是“人均100+”的连锁品牌,其实早年间,它就是内蒙临河县城里,一间连招牌都快掉漆的小饭馆,名字还特土——“黄土坡风味小吃店”。

当时20岁的贾国龙,刚从学校出来没找到正经工作,看着县城里来往的货车司机多,就琢磨着开个饭馆:“司机师傅们爱吃肉、能喝酒,做西北菜准没错。” 可手里只有家里凑的3000块钱,租完10平米的店面,买完锅碗瓢盆,剩下的钱连雇厨师都不够,贾国龙只能自己上——白天切菜炒菜,晚上就睡在饭馆的小阁楼里,阁楼矮得直不起腰,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冻手脚。

一开始饭馆生意并不好,开业头半个月,每天就几桌客人,有时候一天营业额还不够买肉钱。贾国龙急得满嘴起泡,蹲在店门口观察:隔壁面馆人满为患,自己家为啥没人来?后来才发现,不是味道差,是没特色——别人卖炖羊肉,他也卖炖羊肉,顾客凭啥选他?

那天晚上,贾国龙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小时候奶奶做的“手扒肉”,不用复杂调料,就靠羊肉本身的鲜劲儿,一口下去满是香味。他立马决定:不跟别人卷普通炖肉了,专攻手扒肉!

为了找好羊肉,他每天天不亮就去县城的屠宰场,挑刚杀好的羊,只选羊腿和羊排,别的部位再便宜也不要;炖肉时只放姜片、葱段和盐,火候差一点都不行,炖好后再配一碟自己调的韭菜花,简单却够味。

就靠这道手扒肉,小饭馆火了。货车司机们口口相传,“黄土坡的手扒肉,吃一次想三天”,有时候饭点要排半小时队,连县城的干部都特意绕路来吃。到1988年,4年时间,贾国龙把3000块的本钱,滚成了10万块——在当时,这可是能在县城买两套房的钱,西贝的“第一桶金”,就这么靠一道菜赚来了。

不过贾国龙没满足,他看着县城里的饭馆天花板太低,心里犯了嘀咕:“总不能一辈子守着这10平米的小店,要做就去大城市闯闯。”

二、两次“赌命”扩张:从呼市到北京,差点把家底赔光

1993年,贾国龙揣着攒下的50万,带着5个员工,杀到了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这是西贝第一次“跳出舒适圈”,也是第一次差点栽大跟头。

到了呼市,贾国龙心气儿足,一上来就租了个500平米的大店面,起名“西贝餐饮”,还雇了20多个员工,想着“县城里能火,大城市肯定更火”。可他没算到,呼市人的口味跟临河不一样,手扒肉虽受欢迎,但单价高,普通家庭很少常来;而且大城市的房租、人工成本,比县城高了10倍,开业第一个月,营业额才8万,光房租就交了5万,亏得一塌糊涂。

撑到第三个月,账上只剩不到10万,员工们都劝贾国龙:“要不回县城吧,至少不会亏得底朝天。” 贾国龙却咬着牙说:“要走你们走,我不走,再改改肯定行。” 他拿着菜单蹲在店门口,拦着顾客问:“您觉得啥菜不好吃?啥菜觉得贵?” 问了几十个人,终于摸出了门道——呼市人爱吃面食,也爱点家常菜,光靠手扒肉撑不起店面。

于是他立马调整菜单:加了莜面窝窝、羊肉烧麦、猪肉烩菜这些平价菜,莜面窝窝一份才8块钱,比当时的面条贵不了多少,还管饱;同时把店面隔出一小块,做“快餐区”,上班族来吃,15分钟就能搞定,不用等座。

这么一改,生意真的慢慢好起来了。到1995年,呼市的店不仅扭亏为盈,还开了第二家分店,西贝终于在大城市站稳了脚。可贾国龙的野心不止于此——他盯上了北京。

2001年,贾国龙带着200万资金、100多个员工,浩浩荡荡进了北京,在亚运村开了第一家西贝莜面村。这次他吸取了呼市的教训,主打“西北民间菜”,还搞了个噱头:店里请了内蒙老家的阿姨,现场做莜面窝窝,顾客能看着做,吃得放心。

可北京的竞争,比呼市激烈100倍。当时北京的餐饮市场,川菜、粤菜、鲁菜占了大半江山,西北菜本来就小众,而且亚运村的房租,一个月就要12万,比呼市一家店的年房租还高。开业前三个月,每天的营业额刚够覆盖成本,第四个月就开始亏损,200万资金很快花得只剩30万。

有一次,供应商来催货款,贾国龙实在拿不出钱,只能陪着笑脸说:“再宽限我一个月,下个月一定给。” 送走供应商,他躲在办公室里抽烟,抽了整整一包,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次要是输了,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关键时刻,他又改了策略——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特色”。他把菜单上的菜从80多道砍到40道,只留最受欢迎的莜面窝窝、手扒肉、烤羊腿;同时在店门口摆上内蒙的奶酒、牛肉干,服务员都穿内蒙的民族服饰,还会唱几句内蒙民歌,把“西北特色”做到极致。

没想到这一招真的奏效了。有顾客来吃饭,觉得“既能吃特色菜,还能感受内蒙风情”,就拍视频发在网上,慢慢的,西贝在北京有了名气。到2003年,亚运村的店每天营业额能到3万,一年就赚回了之前的亏损,还在北京开了第二家店——西贝这才真正“闯”进了一线城市。

三、年入60亿的秘诀:不是靠“贵”,是靠3个“反常识”操作

现在的西贝,在全国有300多家门店,2023年营收突破60亿,人均消费120+,却还是经常要排队。有人说西贝是“靠贵赚钱”,其实不然——它能做到今天的规模,靠的是3个“反常识”操作,每一个都戳中了消费者的痛点。

第一个操作:“闭店也要保品质”,食材只选最好的,差一点都不用。

贾国龙有个规矩:西贝的羊肉,只选内蒙锡林郭勒盟的羔羊,而且必须是6个月大的,超过这个月龄的羊肉,口感太老,再便宜也不要;莜面必须是内蒙武川县的,因为那里的海拔高、光照足,莜面的香味更浓;就连店里的西红柿,都要选新疆的沙瓤西红柿,糖度不够的,直接退货。

有人算过一笔账:锡林郭勒的羊肉,比普通羊肉每斤贵8块,300多家门店,一年要用掉1.2万吨羊肉,光这一项,就要多花近2亿成本;新疆西红柿比本地西红柿贵5毛一斤,一年要用5000吨,又多花500万。但贾国龙说:“顾客吃的是味道,品质差了,再便宜也没人来,宁愿少赚点,也不能砸了招牌。”

2022年,内蒙遭遇旱灾,锡林郭勒的羔羊产量减少,供应商说:“要不换点别的地方的羊肉,口感差不多,能省不少钱。” 贾国龙直接拒绝:“不行,要么用锡林郭勒的,要么就少做羊肉菜,绝不能凑活。” 那段时间,西贝部分门店的羊肉菜品销量降了15%,营收少了近3亿,但顾客的好评率没降,反而涨了——大家都知道,西贝“不糊弄人”。

第二个操作:“服务员比顾客大”,把员工哄开心了,顾客才会开心。

在餐饮行业,很多老板都把“顾客是上帝”挂在嘴边,可贾国龙却反着来:“员工才是上帝,员工开心了,才会用心服务顾客,顾客才会愿意来。”

西贝的员工福利,在餐饮行业里算数一数二的:普通服务员一个月工资6000+,比同行业高1500;管吃管住,宿舍里有空调、洗衣机,还能免费上网;干满3年,就能申请“员工互助基金”,家里有急事能借钱,不用还利息;甚至员工的孩子上学,要是遇到困难,公司还能帮忙找学校。

有个服务员叫小敏,老家在河南,2019年入职西贝,2021年她儿子要在上海上学,没找到合适的学校,急得哭了。店长知道后,把情况上报给公司,贾国龙直接安排专人对接,帮小敏的儿子联系了上海的一所公立小学,还减免了部分费用。小敏感动得说:“公司把我当家人,我肯定要好好干,让顾客跟我一样开心。”

后来有顾客说,去西贝吃饭,服务员总是笑着的,主动帮忙倒茶、换骨碟,还会给小朋友送小玩具,比别的餐厅贴心多了——这就是贾国龙的聪明之处: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员工自然会把顾客放在第一位。

第三个操作:“不怕犯错,错了就改”,从“闭店潮”到“外卖救场”,反应比谁都快。

2020年疫情爆发,西贝300多家门店,90%都闭店了,每天的房租、人工成本要花800万,贾国龙当时在采访里说:“账上的钱,最多只能撑3个月。” 这话一出,很多人都以为西贝要完了。

可没等大家反应过来,贾国龙就开始“自救”:先是跟美团、饿了么合作,推出外卖套餐,把店里的招牌菜做成“半成品”,顾客买回去加热就能吃,还送内蒙的莜面,一份套餐68块,比堂食便宜40%;然后又开启“直播带货”,贾国龙亲自上阵,在直播间卖羊肉、莜面、奶酒,第一次直播就卖了500万;甚至还跟企业合作,给企业做员工餐,一天能送1万多份。

就靠这波操作,西贝不仅没倒闭,反而在疫情期间稳住了营收——2020年,西贝的外卖营收占比从之前的5%涨到了35%,全年营收虽然比2019年降了10%,但至少没亏,还保住了2万多名员工的工作。

后来有人问贾国龙:“当时怕不怕?” 他笑着说:“怕啊,怎么不怕?但怕没用,只能想办法改,餐饮行业就像逆水行舟,不往前冲,就会被冲走。”

四、西贝的“争议”与“清醒”:不是完美的,但一直在往前走

当然,西贝也不是没争议。之前“76元一份的酸菜莜面”“21元一个的馒头”,被网友吐槽“太贵,吃不起”;还有一次,有顾客在西贝的菜里吃到了头发,引发了“卫生问题”的质疑。

面对争议,贾国龙没有回避,而是直接回应:“76元的莜面,成本就占了30元,包括食材、人工、房租,不是故意卖贵,要是觉得贵,也可以点平价菜,我们还有30多块的套餐;卫生问题是我们的错,不管是哪个门店,只要出现卫生问题,店长直接撤职,还要赔偿顾客的损失。”

之后,西贝不仅推出了“39元工作餐”“25元儿童餐”,还在门店里装了“透明厨房”,顾客能看到后厨的每一个操作,卫生问题的投诉率,一下子降了80%。

有人说,西贝的发家史,就是贾国龙的“折腾史”——从县城到呼市,从呼市到北京,3次转型,两次差点赔光家底,却总能在关键时刻“改过来”。其实说到底,西贝能成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秘诀,无非是“把品质做扎实,把员工当家人,把问题改到位”。

就像贾国龙说的:“开饭馆没有捷径,你对顾客用心,顾客就会对你用心;你对员工负责,员工就会对你负责。这道理,40年都没变过。” 而这,或许就是西贝能从内蒙小饭馆,长成年入60亿巨头的真正底气。

我可以帮你整理文中西贝发展关键节点的时间线表格,把“年份、关键事件、营收/规模数据”清晰罗列出来,方便你后续传播或查阅,需要吗?

来源:仰望Dd星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