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鸭人:秋收后的“田野清道夫”,一个即将消失的行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16:01 1

摘要:秋收后,稻田里会遗落许多掉落的稻粒,这些农人无法用手捡拾;田间还会有一些小虫子,小时候大人们打谷子我们在田间玩耍就捉过此类小虫子烤来吃,那味道香极了。

正值稻浪鎏金、稻谷成熟的金秋收获时节,我有幸发现了一个颇有意思的古老行当:赶鸭人。

以前常听说“磨刀人”“赶尸人”等行当,但没听说过“赶鸭人”,现抛砖引玉,与大家一同探讨。

秋收后,稻田里会遗落许多掉落的稻粒,这些农人无法用手捡拾;田间还会有一些小虫子,小时候大人们打谷子我们在田间玩耍就捉过此类小虫子烤来吃,那味道香极了。

而正因田间的这些遗谷与小虫子,便产生了“赶鸭人”这一古老的行当,古人真是太智慧了。

每当秋收后,赶鸭人便赶着鸭群出来放牧了,鸭子们在田里觅食将遗谷“颗粒归鸭”,既帮农户清理了田间剩余粮食,又处理了虫子,还能让鸭群吃饱长膘,一举三得!

因此赶鸭人既是秋收这后的“田野清道夫”,又是风餐露宿、四处漂泊的“流动养殖户”。

这一过程中,他们肩挑简易竹篾鸭棚,一路追随着鸭群脚步奔走,鸭群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大地为床,天空为幕,直到鸭子长大或秋收后的黄金放牧时期结束才回家。

漂泊的日子虽然艰辛,但结果还是令人欣喜的。

一路上,沿途的鱼虾、田间的遗谷、虫子等都成了鸭子的口腹之物,离家时是毛茸茸的雏鸭,归来时已是肥硕的成鸭。

看着壮硕的成鸭、青壳新鲜的鸭蛋,赶鸭人脸上洋溢着笑意:售卖了鸭子与鸭蛋,一家人生计不用愁了,这一路辛劳值了。

可别小看了“赶鸭人”这一行当,它拥有16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至唐代时达到巅峰,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至汉唐已有一定的发展,秋收之后田里会掉落大量的谷粒,这为鸭群提供了天然的觅食场所。

“赶鸭人”这一职业便应运而生。

据说古代赶鸭行业十分赚钱,甚至比贩卖私盐还赚钱,以至延续了1600多年,就是太辛苦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聪明、勤劳的古代赶鸭人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他们在秋收后就带着刚刚破壳而出的雏鸭开启了“一人与一群鸭”的漫长旅程。一根梆着红布样的长竹杆,一个半圆形的鸭篷子,便是赶鸭人的全部家当。

赶鸭时,他们用长杆指挥着鸭群,嘴里发出独特的唿哨声,将鸭群赶到农人已收割完的稻田里,或河边水塘等食物丰富的区域里去觅食。

而鸭群的粪便落在田间也成了极好的肥料,为来年农人的好收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想当一名职业赶鸭人极为不易,得有丰富的经验,以及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

一是提前规划路线,不能盲目奔走。需根据农作物收获时间带着鸭群不断迁徙。如,海南赶鸭人就随着水稻成熟季节从三亚出发,依次往陵水、万宁、琼海等地放牧。

他们赶的还不是几只鸭子,而是成百上千,甚至几千只鸭子,这就更增加了赶鸭难度。

二要面临各种困难。赶鸭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突如其来的风险,要扛住风吹雨打、野外蚊虫叮咬等恶劣天气条件,还要防止鸭群被盗或遭受野兽袭击等,神经高度紧张。

在古代,赶鸭人还可以赊鸭苗,待鸭子长大后再用鸭蛋偿还,这也减轻了赶鸭人的经济负担。

放牧结束后,还可将成鸭或鸭蛋后蛋售卖后获得收入。

常言,存在是合理的。但一个事物的消失也是合理的,因为有历史与社会这一前提条件。

随着现代养殖技术与养殖方式的发展与普及,传统赶鸭人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还有,赶鸭人行当太辛苦,长年漂泊在外,个中艰辛远超常人想像,口粮尽了用青壳鸭蛋向沿途农户换取粮食,大地为床,星空为幕,这就是赶鸭人艰辛的一生。

为此,养殖技术的发展以及赶鸭行当的艰辛,逐渐令“传统赶鸭人”这一行当走向衰落,直至今天已基本消失。

没想到,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一延续了1600多年的谋生行当,就这么消逝在历史烟尘里,然而谁都阻挡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

这让我想起了“磨刀人”“赶尸人”等类似行当,磨刀人走街串巷为人们提供磨刀服务,这一需求还有所保留但从事这一职业的人越来越少,赶尸人也逐渐消失了。

赶鸭人是底层人为生活奔波的缩影,他们靠赶鸭本领安身立命,这一份靠力气谋生的质朴与纯粹,正是劳动者高尚生命力的彰显。

虽然这一份职业已基本消失,这一份艰辛也已成为过去,但赶鸭人背后为生活奔波的坚韧与辛劳,仍然值得被我们看见与尊重。

致敬智慧的先辈们,以及千百年来为生活努力奔波的劳动者们,愿我们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来源:钰说时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