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吃瓜群众:你死了之后,还出现了真假国舅、太后改姓……要素实在太多惹,给营销号能搓出200个视频捏~~
唐穆宗:朕从来不让妃子当皇后,嘻嘻!
吃瓜群众:你死了之后,你的三个妃子都当皇后了,嘻嘻!
唐穆宗:……
吃瓜群众:你死了之后,还出现了真假国舅、太后改姓……要素实在太多惹,给营销号能搓出200个视频捏~~
唐穆宗:……
大家好,我是浅薄无知的历史爱好者——滚滚君。
《后宫拾遗录·穆宗卷》分为上下两期,上期我们讲述了唐穆宗的四位妃嫔,本期我们来讲述唐穆宗的三位皇后:
恭僖皇后王氏
贞献皇后萧氏
宣懿皇后韦(廉)氏
贵妃武氏
贤妃杨氏(存疑)
昭仪张氏
才人郑氏
唐穆宗李恒(原名李宥)即位后,尊母亲郭贵妃为皇太后,又册封了妃嫔,却始终不立皇后——是的,他的三位皇后,都不是他自己册立的。
穆宗为什么不立皇后呢?
之前的皇帝不立皇后,一般都会给个理由。
别管理由是什么吧,至少说明,皇帝需要为此给出理由。
到穆宗这里,就没有理由了。
有一种说法是:
因为武则天、韦皇后、张皇后的出现,唐朝后期的皇帝都不敢立皇后了。
这种说法不太准确。
我们先简单粗暴地讲一下“后”的概念。
狭义的“后”,指皇后,现任皇帝的配偶。
比如,太子即位当了皇帝,将太子妃册封为皇后;或者,皇帝将某位妃子立为皇后;再或者,某位妃子去世,皇帝将她追赠为皇后。
广义的“后”,包括太上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
比如,老皇帝没立皇后,驾崩了,小皇帝即位,把自己的生母尊为皇太后。
这位皇太后,也就成了老皇帝的皇后,她在史书上被记载为——
X宗XX皇后X氏
【她皇帝丈夫的庙号】+【她自己的谥号】+皇后+姓氏
比如,本期的三位皇后:
穆宗恭僖皇后王氏
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穆宗宣懿皇后韦氏
对了,“狭义”、“广义”的区别和定义,都是滚滚君随便说的,大家听听就好,千万别认真。
如果不算赠嫔妃为皇后、尊生母为太后等情况,唐朝中后期一共十几个皇帝(从代宗李豫唐哀帝李柷),其中三四个皇帝册立了皇后:
唐德宗册立王皇后,当时王皇后病重,相当于弥留之际当上了皇后;
唐顺宗册立太上皇后,当时顺宗已经是被逼“退休”的太上皇了,不管立太上皇后是不是他的意思,至少是以他的名义下旨;
唐武宗册立郑皇后,仅在《唐会要》有载,存疑;
唐昭宗册立何皇后,但当时晚唐了,他俩都是死在朱温及其部下的手上。
这说明,唐朝后期的皇帝,不是不册立、而是很少册立皇后。
背后的原因很多:
一来,此前有皇后/太后临朝、称帝的例子,皇帝忌惮皇后及外戚家族的势力过大。
二来,外戚和宦官,原本都是皇帝扶持、信任的对象,但唐朝后期宦官势力起来了,能操控皇帝废立、压制外戚势力,这也会影响皇后的册立。
三来,唐朝后期的很多皇帝即位之前,也就是当太子/亲王的时候,婚姻状况成谜,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太子妃/王妃。
比如本期的唐穆宗,这两期提到的七位后妃,都不是他即位前娶的王妃/太子妃。
此外,还有士族门阀衰落、藩镇割据等大环境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互相作用的,这里就不深入分析了。
唐穆宗喜欢吃喝玩乐,年纪轻轻就中了风,在大臣们的请求下,将长子李湛立为太子——毕竟,没皇后还不立太子,要真出事了,都不知道该谁接班。
穆宗身体垮了之后,开始追求长生,吃“金石之药”,不到三十岁就驾崩了。
为什么唐穆宗生前没立皇后,却有三位皇后呢?
因为他的三个儿子先后当上了皇帝,各自把生母都尊为皇太后——这三位皇太后,自然都是唐穆宗的皇后了:
唐穆宗李恒&恭僖皇后王氏(王太后)——儿子唐敬宗李湛
&贞献皇后萧氏(萧太后)——儿子唐文宗李昂
&宣懿皇后韦/廉氏(韦/廉太后)——儿子唐武宗李炎
三位皇后(太后)的名字、出生时间、前半生经历都不详。
能确定的是,她们在穆宗即位前就入了宫,在穆宗即位后被笼统地称为“妃”(并不指贵淑德贤四妃),在穆宗驾崩后正式成为宫廷中的主角。
本期的故事背景,时间跨度较大,皇位更迭混乱,相关人物众多,滚滚君水平有限,讲得肯定不准确、不全面,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又称宝历太后、义安太后
王氏是越州人,父亲王绍卿是婺州金华县县令,母亲姓张。
新旧《唐书》说,王氏在唐穆宗当太子时进入东宫,然后生下了李湛:
后少入太子宫,元和四年生敬宗。
——《旧唐书·列传 卷二 后妃传 下》
幼得侍帝东宫,生敬宗。
——《新唐书·列传 卷二 后妃传 下》
这个记载有误,我们看下时间线:
贞元十一年(795年),唐穆宗李恒(当时叫李宥)出生,之后被封为建安郡王
元和元年(806年),李恒被封为遂王
元和四年(809年),王氏生李湛
元和七年(812年),李恒被封为太子
王氏生孩子时,穆宗还不是太子,而是亲王。
也就是说,王氏在穆宗当太子之前就入宫了。
之后的事,我们在前面的《背景》里讲过了:
穆宗当了太子,又当了皇帝,立了王氏所生的长子李湛为储君。
王氏作为皇太子的生母,虽然不是现在的皇后,但肯定是将来的皇太后了。
不久,穆宗驾崩,李湛继位,是为唐敬宗。
敬宗“崇重母族”,尊母亲王氏为太后,祖母郭氏为太皇太后。
此时,王太后的父母都已去世,被追赠为司空、赵国夫人:
昭愍崇重母族,赠绍卿司空,后母张氏赠赵国夫人。
因为敬宗的年号是宝历,“宝历”在后来就成了王氏作为太后的代称。
代称的事情我们后面再说,先说下王太后在敬宗朝的生活如何。
这一点,史书不会详细记载,我们可以通过敬宗朝发生的事件来推测:
王太后的物质生活应该是挺舒适的,但免不了担惊受怕。
为什么呢?因为她的儿子唐敬宗,不靠谱。
敬宗很年轻,是一个比他爹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享乐主义者,突出一个精力旺盛。
玩得开心了,就给身边的宦官、乐工、伶人大撒币,动辄几千匹绫绢的赏赐,突出一个不差钱。
白天打毬吃酒,晚上出去抓狐狸,宫中称之为“打夜狐”,突出一个全天候均衡发展。
时间都花在玩乐上了,自然没精力处理朝政了,每次上朝都迟到,大臣们只好在紫宸门外干等。
等啊等啊,等到日上三竿,那些年老生病的大臣差点累趴下。
每当你以为皇帝这次迟到得够离谱,下次他还能起得更晚。
左拾遗刘栖楚看不过去了,跟唐敬宗说:
你年纪轻轻的,怎么睡得着啊?
刚当上皇帝,就整天沉湎酒色、吃喝玩乐,好名声还没建立起来,就恶名远扬了。再这样下去,我们国家都要断送在你小子手里!我干脆死在这里算了!
当然这些话有滚滚君的艺术加工,大家可以看看史书原文,体会一下他的愤怒:
既坐班退,左拾遗刘栖楚独留,进言曰:“宪宗及先帝皆长君,四方犹多叛乱。陛下富于春秋,嗣位之初,当宵衣求理。而嗜寝乐色,日晏方起,梓宫在殡,鼓吹日喧,令闻未彰,恶声遐布。臣恐福祚之不长,请碎首王阶以谢谏职之旷。”遂以额叩龙墀,见血不已,响闻閤外。
劝谏的效果怎么样呢?
唐敬宗依旧我行我素,突出一个劝了白劝。
皇帝生活这么荒唐,宫里难免乱套。
在他即位当年的三月,就有人闯入了大明宫浴堂殿的浴堂门,被打四十板子流放了。
紧接着四月,一件更离奇的事情发生了。
长安的一个算命先生和一个染坊役夫,纠结了一伙人,闯入了皇宫:
正在打毬的唐敬宗得知消息后,下意识就要去找禁军。
当时有个情况,右神策军中尉梁守谦很得皇帝宠信,所以每次左右神策军有个什么比赛,唐敬宗都为右军加油助威。
唐敬宗平时偏心,出事心虚,下意识就要往右军跑。
这时旁边的人赶紧劝:
右军太远了,路上遇到贼人怎么办?左军离我们近,我们去找左军吧!
唐敬宗一想也是,就跑去找左军了。
左神策中尉马存亮以忠谨著称,看到皇帝来了,马上捧着皇帝的脚哭了,然后背着皇帝来到军中。
说到这里,有没有小伙伴想问:
主角王太后呢?太皇太后呢?
诶,这个时候,唐敬宗终于想到起来:
我妈和我奶奶还在宫里呢!!!
马存亮赶紧又带派兵去把太后和太皇太后迎到了军中。
这个事件非常有戏剧性,到《敬宗卷》里再说细节。
总之,此事被平定之后,唐敬宗依旧吃喝玩乐,开始求长生、求灵药。
大家可以盘点一下,唐朝有多少皇帝被明确记载求过仙药、吃过仙丹,反正敬宗他爹就吃“金石之药”来着……
在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上,不仅挤满了中国古代的皇帝,也不乏现代人、外国人。
只能说,我祝他们成功吧,反正迄今还没有人类成功过。
唐敬宗性格急躁,宫人犯了一点小错就被会被责打、处罚,所以他身边的一些怀恨在心、又有野心的宦官,就开始行动了。
宝历二年十二月初八,不满十八岁、在位不到三年的唐敬宗打完“夜狐”,又骑马打毬,打完毬又开始喝酒,然后就被宦官刘克明等人谋杀了。
刘克明等宦官弑君之后,没有把敬宗的儿子推上位,而是矫诏把李悟(降王,原名李寮)推到前台,让他监国。
李悟是唐敬宗的叔叔,太皇太后的小儿子,王太后的小叔子。
另一派宦官王守澄等人,很快又带兵杀了李悟和刘克明,然后请太皇太后下令,让李昂(江王,原名李涵)继承皇位,是为唐文宗。
唐文宗,是唐敬宗的弟弟,也就是太皇太后的孙子,王太后的……“名义”上的(这个名义上可能也要打个双引号)、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
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太皇太后应该很伤心,大孙子(唐敬宗李湛)被杀了,小儿子(绛王李悟)又被杀了。
不过,即位的是她的亲孙子(唐文宗李昂),她依旧是名正言顺的太皇太后。
王太后就不一样了,她当太后的合法性,源自她儿子(唐敬宗李湛)当了皇帝。
现在目睹亲儿子被杀,“名义”上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李昂当了皇帝。
王太后不是唐文宗李昂的生母,也不算他的嫡母,处境就比较尴尬。
唐文宗即位后,没有否掉兄长唐敬宗的合法性,依旧承认王太后的地位。
当然,他肯定要把自己的生母萧氏尊为皇太后。
萧太后是福建人,年幼时因家乡动乱来到京城,当时还是德宗贞元年间。
后来,萧氏做了穆宗的侍女,生下儿子文宗,那时候穆宗还没当上皇帝。
等穆宗当上皇帝,萧氏成为皇帝妃嫔;
穆宗驾崩、敬宗即位,萧氏成为王国太妃;
文宗即位后,萧氏成为了皇太后。
现在,宫中有一位太皇太后、两位太后,史书称之为“三宫太后”:
太皇太后郭氏
太后王氏
太后萧氏
在文宗朝,萧太后的生活如何呢?或者说,三宫太后的生活如何呢?
我们先简单讲下文宗朝的情况,以此推测下太后们的生活;再详细讲述关于萧太后的故事。
唐文宗这个皇帝比较靠谱,对三宫太后也很孝顺,平时是每五天参拜一次,逢年过节更不用说。
每次有什么好吃的水果,文宗也是先送一部分到陵寝宗庙,再送一部分给三宫的太后和十王宅的宗室。
当时,皇帝送东西给别人,一律称“赐”,送给太后也是如此。
“赐”是什么意思呢?
上予下曰赐。
唐文宗表示,我给我母亲、祖母送东西,怎么能叫“赐”呢?于是,提笔把“赐”,改成了“奉”。
总的来说,文宗是一个崇尚节俭、十分勤政、想有一番作为的皇帝。
他想对日益强大、掌握中央军权的宦官势力下手,先赐死了拥立他上位的权宦王守澄,接着把矛头对准了另一个权宦——仇士良。
最后,唐文宗跟大臣们的刺杀计划失败,仇士良等人激烈反扑,宫中一片混乱,京城血流成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唐文宗倒是留了一条命,但站在他这边的大臣们,都被灭族了。
之后,宦官们还想扩大株连的范围,又把一批官员及其亲眷推上了刑场。
其中有一位萧氏,是左拾遗卢弘茂的妻子,她在临行前大骂:
“我太后妹,奴辈可来杀?!”
执行的士兵都不敢下手,放过了她。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
一方面,三宫太后地位尊崇,享受皇帝奉养,接受命妇朝见和百官上寿;
另一方面,她们肯定也能体会到前朝后宫的暗流涌动,并看到或了解到了甘露之变的惨状。
萧太后在文宗朝,有什么样的经历呢?
这就要说到她的家庭情况了。
萧太后与家乡多年不通音讯,只记得离家时父母已去世,如今有一个姐姐在身边,被封为徐国夫人。
而临刑前大喊自己是“太后妹”的萧氏,只可能是萧太后的妹妹。
也就是说,萧太后身边的娘家亲人,只有一姐(徐国夫人)一妹(萧氏,卢弘茂的妻子)。
有推测说,其实萧氏就是徐国夫人,只是史书弄错了姐妹关系。
也有可能,史书没弄错,萧氏就是萧太后的妹妹,或者不是亲妹、而是堂妹。正因为萧太后“鲜亲”,亲人去世的去世、失散的失散,所以她与没失散的亲姐、堂妹都很亲近,堂妹在生死关头大喊“我太后妹”,也说得通。
以上都是推测,大家看看就好,史书上的重头戏在这里:
萧太后还有一个弟弟,《旧唐书》说是同母弟弟,《资治通鉴》说是异母弟弟,总之就是太后有个弟弟失散多年、下落不明。
文宗为了给母亲找弟弟、给自己找舅舅,一即位就派人到闽、越等地求访。
好消息是,人找到了,一连找到了三个,“买一赠二”了属于是。
坏消息是,三个全是假的。
这段比小说还离奇的“真假国舅”,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和《册府元龟》中都有记载,但有略微不同,我们综合起来说。
第一关,萧洪
一个叫萧洪的人,说自己的姐姐流落他乡。
之后,他被商人赵缜,引荐给了徐国夫人的女婿吕璋,然后见到了徐国夫人。
他在徐国夫人面前,说自己是夫人和太后失散多年的弟弟。
因为姐弟分别太久,徐国夫人也不能确定,于是就带他去了太后跟前。
萧太后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弟弟了,悲不自胜,呜咽不已,大家都湿了眼眶,场面非常感人。
唐文宗一看,这肯定是我亲舅舅了,于是把萧洪封为金吾将军、检校户部尚书、河阳怀节度使,之后又迁检校左仆射、鄜坊节度使(这个划下重点)。
萧洪一步升天,好不风光。
萧洪假冒太后弟弟这件事,除了他自己,商人赵镇和徐国夫人女婿吕璋也在推波助澜、甚至“知假造假”,还可能提供了资金支持——感觉他们在攒一个很新颖的项目。
就没人怀疑该项目有问题吗?
当然有啊。
宦官仇士良和宰相李训,从一开始就知道萧洪是假冒的。
仇士良就是甘露之变中,原本被针对、最后反杀成功、并杀死一连串大臣的权宦——当时还没发生甘露之变哈。
仇士良一早就收了萧洪的贿赂,因此不仅不拆穿,还帮萧洪做担保。
这样既能拿捏萧洪、收受贿赂,又了却了太后和皇帝心事,赚麻了~
另一个知道真相的宰相李训,也没有拆穿。
为什么呢?
史书说,萧洪怕李训戳穿,就请李训的哥哥李仲京来自己的幕府任职,给李仲京好处、并帮他升官,借此讨好李训。
李训这边,什么都不用干,自家就得了好处,也赚麻了~
到这里,再回头看看这场认亲,也是够草率,容貌认不出来,胎记、信物也没有,萧洪当国舅纯靠哭戏+钞能力。
上位靠钱,倒台也因为钱。
萧洪身份被拆穿的过程,非常有戏剧性。
先从神策军说起。
神策军是当时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领导权在宦官手中。
从神策军里出来、去地方任职的官员,其行装会由神策军资助。
等该官员赴任之后,要还钱要翻好几倍:
先是,有自神策两军出为方镇者,军中多资其行装,至镇三倍偿之。
萧洪不是担任了鄜坊节度使吗?
在他之前,朝廷任命了左神策军大将军赵儋去当鄜坊节度使:
(大和九年八月)甲申,以左神策军大将军赵儋为鄜坊节度使。
——《旧唐书·本纪 卷十七》
赵儋拿着神策军的资助去鄜坊,钱还没还上,就死在任上了。
神策军这边不干了,人死了,钱得还上啊。
找谁还呢?赵儋不是死在鄜坊节度使任上吗?那就找现任的鄜坊节度使萧洪还钱:
时有自左军出为鄜坊者,资钱未偿而卒于镇,乃征钱于洪。
——《旧唐书·列传 卷二》
上任没了,找下任还钱,可能是当时的潜规则吧。
但萧洪不认这套:
我又不是神策军出来的,钱也不是我借的,凭什么要我替别人还啊?
神策军要不到钱,那就父债子偿,又跑去跟赵儋的儿子要。
萧洪跟赵儋的儿子说,你还不起钱,就去找宰相给你做主吧。
事情闹到了宰相李训处,李训判决:赵儋的儿子不需要还钱。
这下子,仇士良可不干了,直接派人上书掀萧洪老底,说他就是个“假弟弟”。
仇士良不是收了萧洪的贿赂,还给他做担保吗?怎么又翻脸了呢?
主要是两个原因:
第一,可能是仇士良胃口越来越大了,也可能是萧洪翅膀硬了,反正仇士良觉得萧洪给他的贿赂不够,生气了。
第二,仇士良就是神策军统帅,萧洪“欠”神策军的钱,还阻挠神策军讨债,不就等于“欠”仇士良的钱、还坏他的规矩吗?
正好当时一个叫萧本的福建人,说自己才是太后的弟弟。
仇士良就又给萧本做担保,说萧本是“真弟弟”。
最终,萧洪被下狱问审,现了原形,判了流放,路上就被赐死了。
连带着当初引荐他的商人赵缜、徐国夫人女婿吕璋都受到了牵连。
萧洪作为第一个假弟弟,结局最惨,但生前还是扎扎实实享十几年的福:
初,萧洪诈称国舅十数年,两授旄钺,宠贵崇于天下。
后面俩假弟弟就没这么好运了。
第二关,萧本
前面不是说,有一个叫萧本的福建人,说自己才是“真弟弟”嘛。
仇士良为了扳倒萧洪,还给萧本打包票来着。
但这个萧本也是假的,他之所以敢冒充,是因为他见过太后的真弟弟。
真弟弟就在福建,因太孱弱而没有上报认亲,萧本就趁机接近真弟弟,从他口中套取了内外亲族名讳,然后自己冒认去了。
萧本来到京城,跟萧太后见面,把信息一对,诶,认证通过。
萧本也像萧洪一样,一步登天,享尽荣华富贵。
好日子没过多久,又一个“太后弟弟”冒出来了。
第三关,萧弘
开成二年(837年),泉州晋江县令萧弘(是这个“弘”,不是三点水的“洪”)自称是太后弟弟,来到了京城。
萧太后和唐文宗都懵了:你萧弘是真的,那萧本是假的吗?
于是唐文宗把萧弘送到御史台审问,一问发现,假的,就把他给赶回去了。
到了开成四年(839年),密切关注朝廷动态、深知内宫情况、又是仇士良死敌的节度使刘从谏给皇帝打报告了。
报告内容简单说就是:
萧本是假的,开成二年冒出来的那个萧弘才是真的!
现在萧弘都跑到我地盘上,来求我做主了!
皇帝,你连舅舅都能搞错,对得起太后吗?后世会笑话我们的!
对了,刘从谏还阴阳了一把仇士良——毕竟,他打这份报告,可不是为皇帝、朝廷着想,他就是冲着仇士良来的。
唐文宗听后,就把萧弘、萧本都找来,命御史中丞高元裕、刑部侍郎孙简、大理卿崔郇来了个三司会审。
审完发现,两个太后弟都是假的,都给判了流放。
唐文宗在流放的诏书里说:
我的母亲萧太后,出身望族,是齐、梁皇室的后代,因流离失所,长久地居住在福建。
我登基之后,一直想找到失散的舅舅,慰藉母亲。
没想到萧洪、萧本、萧弘这三个王八蛋冒充我舅舅,欺骗我们母子的感情,以此换荣华富贵。
我没给他们都判死刑,已经很仁慈了。
不是逐句翻译哈,大概是这个意思。
对了,萧本不是接触过真弟弟,套取到了信息,才来冒充的吗?那就顺着这条线索去找呀。
问题是,史书里也没下文了,只说真弟弟很孱弱,一直在福建,最终也没能与姐姐们相认。
唐文宗一出生就是皇室成员,没有经历过亲人离散、流落他乡。
他寻找、重用舅舅,是为了孝顺母亲、弥补亲情,更是为了在自己“得位不那么正”的情况下,扶持外戚,巩固皇权。
只是没想到,一出《寻亲记》给生生演成了《假国舅》,还是三部曲。
而我们的主角萧太后,小小年纪父母双亡、亲人离散,如今成为皇太后,可以给家人一个好生活了,结果一次又一次地被欺骗。
幸福、喜悦、温暖,化作悲愤、尴尬、痛苦——这个过程,她经历了三次。
开成五年(840年)正月,唐文宗病逝,史书说他终年三十三,按实岁的话三十一都不到。
他的继承问题不详说了,反正他最后立的太子没保住,仇士良等宦官把他弟弟李炎(当时叫李瀍)扶上位,是为唐武宗。
唐武宗的母亲姓廉——是的,不姓韦,姓廉。
廉氏在唐穆宗当太子时入宫,生下唐武宗。
等武宗登基时,廉氏早已去世。
我们的第三位主角,还没正式出场,就已经落幕了。
因此,这一部分的内容不是“生前经历”,而是“身后故事”。
史书没有记载廉氏去世的具体时间,如果她在穆宗朝就去世了,就是以妃嫔身份下葬的;
如果她在敬宗或文宗朝去世,就是以太妃身份下葬的。
现在,武宗上台了,一方面,三宫太后的格局不变:
太皇太后郭氏
太后王氏
太后萧氏
另一方面,廉氏也被追尊为了太后/皇后,谥号宣懿;
廉氏下葬的园地被大力修缮、并命名为福陵,这是首次为太后/皇后别制陵号;
廉氏去世的父母、祖父母都被追赠,在世的兄弟姐妹就更不用说啦。
到这一步,唐武宗还觉得不够:
从感情上说,他怀念母亲,想给母亲最好的哀荣。
更重要的是,他是非正常即位的,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与合法性,自然需要抬高母族地位,重用母族亲人,让母亲廉氏成为最名正言顺的皇后/太后。
前面的敬宗、文宗都是这么干的,只是王太后和萧太后还在世,暂时没考虑附葬、入庙这些事。
而廉太后已经去世了,所以武宗想让母亲迁葬到父亲穆宗的光陵里,并把母亲的神主牌位放入穆宗的庙廷。
武宗问宰相:
你觉得,是把我母亲的坟迁到光陵、并把我母亲的牌位放到穆宗庙廷里,比较好?还是不迁葬、只放牌位,比较好?
宰相表示:
光陵依山而建,很牢固,你父亲穆宗也在那埋了快二十年了;你母亲廉太后的福陵,也修得那么好了。迁葬吧,既折腾福陵,又折腾光陵,不合适啊。我们把廉太后的神主牌位放到穆宗庙廷里去就好。
武宗听后,放弃了迁葬,在得到太皇太后郭氏的支持后,就把母亲的神主牌位放入了穆宗庙廷。
以上的追尊、建陵、附庙等,都是常规,而不常规的是,武宗在此之前,就给母亲廉太后一家改了姓:
廉➡️韦
在史书上找“宣懿皇后廉氏”,是找不到的,只能找到“宣懿皇后韦氏”。
虽然史书没写改姓一事,但廉太后侄女的墓志铭里,明确记载了这件事:
《唐雅王府参军李公夫人京兆韦氏墓志并序》
夫人先本姓廉,得之于周轩辕氏之后,赵将颇之枝叶也。武宗即位,册夫人之姑为皇太后,夫人父即国之舅也。由是荣分外戚,恩泽荐臻;朱紫勋封,相继而得。会昌初,武宗下诏,赐姓曰韦,今为京兆韦氏。
古代人重视出身、唐朝人重视门第,给自己家族追溯到三皇五帝时代,找几个历史名人当祖宗,都不稀奇。
隋朝皇室是不是弘农杨氏?李唐皇室是不是陇西李氏、老子后人?武则天家族是不是周王室后代?
这些争议话题,我们不去考证了,反正你当了皇帝,你说是,别人也不敢说不是。
前面的敬宗、文宗就没让母亲改姓。
文宗在诏书里,说母亲萧太后出身兰陵萧氏,是齐朝梁朝皇室后裔。
如果萧太后不是兰陵萧氏,真正的兰陵萧氏会否认吗?
当然不会,萧太后及其家族起来了,对兰陵萧氏有好处;兰陵萧氏的门第、实力、名望,也可以给萧太后背书,巩固文宗的合法性。
那问题来了,唐武宗给廉氏家族,追溯到上古时代、再认几个有名的祖宗,不就好了,为什么要改姓呢?
又为什么改姓韦呢?
是杜、杨、王、郑、崔、萧……不香吗?
《从太后改姓看晚唐后妃的结构变迁与帝位继承》(作者:吴丽娱、陈丽萍)一文,对此有详细解释,滚滚君简单概括一下:
廉氏不见于中古大姓之中,虽然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也出过廉颇这样的历史名人,但汉朝以后很少出现有影响力的人物,廉太后的父祖辈可能都是平民百姓。
武宗给母家追赠、册封,给廉氏家族追溯到上古时代、追认有名的祖宗,都不难;难的是,当时的整个廉氏家族,姓氏不显、势力不大。
而京兆韦氏是老牌世家,跟廉氏还有一定的渊源:
两家都自称为颛顼(黄帝之孙)后人,韦氏的郡望是京兆,廉氏则有赵郡、京兆杜陵和河东三支。
共同的祖先,重合的郡望,易廉为韦,是最合适的。
也就是说,门第、实力、名望,很难在短期内培养起来。
直接改成一个门第、实力、名望都没得说、还与本姓有渊源的姓氏,就可以跳过种树浇花环节,直接摘果子。
最后,滚滚君个人觉得,改姓氏、上尊号、修陵墓、入庙廷等等,对廉(韦)太后来说都没什么意义——甚至,她都不知道自己当太后(皇后),还改姓了。
由于本期是按“人物+时间”的形式讲述的,下一位主角出场,上一位主角就难免边缘化。
廉(韦)太后的生前身后,已经讲述得差不多了;我们再来看看王太后和萧太后的人生下半场吧。
恭僖皇后王氏
王太后,作为敬宗生母,在文宗朝地位依旧,但身份有点微妙,这种微妙就体现在她的称呼上。
文宗朝提到“皇太后”,就是指萧太后,那么王太后该怎么称呼呢?
我们对于名字没流传下来的太后/皇后,一般会用“姓氏+太后/皇后”来称呼。
这种叫法在古代不够尊敬,不会出现在较为正式的场合。
所以在文宗朝,宫中称呼王太后为宝历太后——这是“年号+太后”的方式,“宝历”是王太后的儿子敬宗的年号。
也就是说,这是用上一朝的年号来称呼上一任皇帝的母亲。
后来唐文宗觉得,这么称呼不妥,下诏表示:
皇太后(萧太后)与宝历太后,称号上还是不好区分,不仅平时不方便,礼数上也会出问题,现在我们参考前代的做法,用宫殿的名字来称呼,宝历太后住义安殿,今后就称为义安太后。
文宗说用宫殿名称呼太后,是参考了“前代”,那么参考的是哪一朝哪一代呢?
唐朝前中期有没有用宫殿名称呼太后的情况,滚滚君不敢下定论,但唐朝前中期肯定没有几宫太后并立的情况。
滚滚君以前讲过一系列西汉后宫的故事,西汉末年的哀帝朝就是四宫太后并立:
(汉哀帝)遂下诏曰:“汉家之制,推亲亲以显尊尊,定陶恭皇之号不宜复称定陶。其尊恭皇太后为帝太太后,丁后为帝太后。”后又更号帝太太后为皇太太后,称永信宫,帝太后称中安宫,而成帝母太皇太后本称长信宫,成帝赵后为皇太后,并四太后,各置少府、太仆,秩皆中二千石。
——《汉书·专·外戚传 下》
皇太太后傅氏——哀帝祖母,称永信宫。
帝太后丁氏——哀帝生母,称中安宫。
太皇太后王政君——哀帝名义上的祖母,称长信宫。
皇太后赵飞燕——哀帝名义上的母亲,当时她住哪儿、称什么,《汉书》此处没写。
除了刚才说的这个例子,汉朝之后也有好些例子,文宗应该都有所参考。
说回唐朝,从义安太后开始,宫中有了以宫殿代称太后的习惯,这个习惯延续到了王朝末期。
唐哀帝时,皇太后何氏:
哀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宫中不敢哭,徙居积善宫,号积善太后。
说回王太后,她当了三朝(敬宗+文宗+武宗)太后,时间超过二十年,于武宗朝会昌五年(845年)去世,享年大约五六十岁,谥号恭僖。
贞献皇后萧氏
萧太后,与王太后的年纪应该差不多,经历“错位”式相同。
在文宗朝,她是皇太后;
在武宗朝,她身份也微妙了起来,因为搬到了积庆殿,被称为积庆太后。
这里我们来简单盘点一下太后们的住所。
长安城里的三座主要宫殿,分别是:
大明宫(东内)
太极宫(西内)
兴庆宫(南内)
合称“三内”或“三大内”
如果直接说“大内”,一般指皇帝居住的地方。
本期提到的这几个皇帝都住大明宫,大明宫就是大内。
文宗朝,萧太后和皇帝住大内,王太后住在兴庆宫北阙宫殿区的义安殿;
武宗朝,萧太后离开大内,住到了兴庆宫北阙宫殿区的积庆殿,跟王太后所住的义安殿位置相近。
而太皇太后郭氏,就一直住在兴庆宫里。
所以学界一般认为,唐朝中后期,兴庆宫就是太后们颐养天年的地方。
说回萧太后,她当了三朝(文宗+武宗+宣宗)太后,时间超过二十年,在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即宣宗即位次年)去世,谥号贞献。
在皇位更迭混乱、宦官专权、党争激烈、藩镇割据的中晚唐,三位太后的人生线,平行,重合,平行,再交错。
她们之间的关系,用“闺蜜”、“同事”或“情敌”、“政敌”等标签去定义,都太刻板、太狭隘了。
史书没有写她们关系如何,学者们可以从史料里推测,小说家们可以在史书的空白处发挥,屏幕前的小伙伴也会有自己的角度和看法。
滚滚君在这里简单脑补一下:
武宗朝,两位身份微妙的“前朝太后”(王太后和萧太后),做了邻居,时不时串门。
她们可能会交流兴趣、爱好、信仰,可能会关心前朝局势,还可能会抚今追昔,为廉(韦)太后的早逝而惋惜……
来源:吃竹子的滚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