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女子编造彩礼跳河谣言被罚,流量黑产正吞噬社会信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5 14:56 4

摘要:讲真,这种情绪化叙事极易击中大众痛点。但实际情况是这根本是假的。近日,陕西旬阳警方通报,3名女性网民因编造并传播该谣言被行政处罚。说白了,这不是“社会悲剧”,而是一场由流量驱动的虚假表演。

一条“新郎因彩礼跳河,母亲随后殉子”的短视频在平台疯传,你信了吗?

讲真,这种情绪化叙事极易击中大众痛点。但实际情况是这根本是假的。近日,陕西旬阳警方通报,3名女性网民因编造并传播该谣言被行政处罚。说白了,这不是“社会悲剧”,而是一场由流量驱动的虚假表演。

事情的表面看起来极具冲击力。三条高度相似的短视频接连上线:华某称“新娘临时加2万元彩礼,新郎一气之下坠汉江,听说母亲也跳了”;张某跟进称“新郎妈妈当天下午在旬阳大河南跳江”;刘某则打出标题“被彩礼压垮的两条人命,到底值不值”。三人均为女性,语言充满悲情色彩,信源模糊不清,常用“听说”“据说”等措辞。内容在48小时内累计播放量超80万次,评论区迅速被对“天价彩礼”的愤怒填满。但旬阳市公安局核查后明确表示这起所谓“彩礼逼死人”的事件,纯属虚构。

这类谣言为何屡禁不止?

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5年6月发布的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3亿,其中女性用户占比52.7%。而“情感+社会议题”类内容在女性创作者中的传播效率,高出平台均值约37%。

平台算法对“冲突性叙事”有明显流量倾斜。一条包含“彩礼”“跳河”“母亲殉子”等关键词的视频,完播率平均提升22%,转发率几乎翻倍。更关键的是,造谣成本极低。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散布谣言可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但现实中,多数案例仅以批评教育加小额罚款结案。

对比收益,差距悬殊。据平台后台数据估算,华某账号在事件发酵后三天内涨粉1.2万,若按当前短视频广告报价(千粉账号单条视频报价约300–800元),其潜在变现空间远超处罚代价。

这还不止。彩礼问题本身具有高度社会敏感性。民政部2024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平均彩礼金额为12.8万元,部分地区甚至超过30万元。公众对“天价彩礼”的焦虑真实存在,而谣言正是利用这种真实情绪,嫁接虚构情节,制造“合理想象”。就像往滚油里滴水,一点火星就能炸开。

此类谣言的破坏力,远不止于“博眼球”那么简单。首先,它直接干扰公共秩序。旬阳警方透露,事件发酵后,当地民政、妇联及110接警台接到大量咨询电话,基层工作人员被迫投入额外人力进行辟谣和安抚。

其次,它加剧性别对立。某主流社交平台数据显示,在相关话题下,“女人拜金”“婚姻是买卖”等极端言论激增,女性用户单日举报量上升41%。这种情绪撕裂,正在侵蚀本就脆弱的社会共识。

而普通用户很难分辨真假,毕竟,谁会怀疑一个哭诉“彩礼压垮人命”的短视频是剧本?当真实的社会问题被虚假叙事裹挟,真正的改革声音反而被淹没。

对普通人来说,这事就像在超市抢购“最后一件特价品”,明明没看清标签,但看别人抢,自己也跟着冲。短视频时代,我们每天接收海量信息,大脑默认用“情绪反应”代替“事实核查”。

有个细节很典型:华某视频里背景音是哭腔配悲情音乐,画面却是模糊的江边远景,连具体地点都对不上,但没人深究。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用户刷到这类内容时,第一反应不是“这是真的吗?”,而是“这太惨了,必须转发”。

这种心理机制,和过去“转发锦鲤求好运”如出一辙。行为本身成了情绪出口,真假反而次要。但代价是谁承担?是被污名化的女性群体,是承受无端指责的新婚家庭,是疲于辟谣的基层公职人员。说白了,流量狂欢的燃料,是社会信任的缓慢流失。

当“彩礼逼死人”成为模板化叙事,真正因经济压力陷入困境的青年反而更难获得理性帮助。

来源:牛顿顿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