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8公分,放大街上绝对算个高个儿,可在影视圈,这事儿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刘萧旭被导演一眼“刷下车”,说白了,不是因为他矮。
178公分,放大街上绝对算个高个儿,可在影视圈,这事儿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
关键不是身高,而是比例——腿短腰长脑袋大,这几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却能让霸总形象瞬间崩盘。
画面里,那霸道总裁下车的几步,导演盯得比公安还严。
这几步不光要气场全开,还得像用尺子拉出来一样笔直修长。
可你想啊,一个58厘米的大头顶着相对偏短的腿,一站出来就有点别扭,镜头里的“完美黄金比例”立马打折扣。
哪怕演技再好,也拦不住这视觉上的“不协调”。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到篮球选秀会。
有些天赋异禀的小伙子,因为臂展差那么一点,就被直接pass掉。
这种硬指标简直就是行业潜规则,只不过换成娱乐圈,是靠身体比例划定门槛。
观众无意识中对霸总有一种体型期待,如果稍微违背这个预设,大屏幕前那股魔力就没了。
回过头来讲刘萧旭。
他刚入行时没人管这些,他只需要脸够帅、表情丰富,有戏感,就能抢占镜头。
但现实是残酷的,当剧本里写明“霸总必须脚步如刀切豆腐般利落”,他的体态却给不了这种感觉,于是角色换角毫无悬念地发生了。
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秘密:影视世界里的审美标准,比你我生活中的尺度苛刻太多。
转机来了。
在传统电视剧受限之后,他把目光投向网络短剧市场。
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网络短视频和网剧市场去年规模超过300亿人民币,多部作品点击破亿,让不少演员找到了新天地。
在这片舞台上,没有什么硬性身材限制,更注重的是表情管理和内心戏,把焦点从外貌移到了内容质量上。
更妙的是,他现在不仅仅满足于出镜,还参与改词,自由发挥空间扩大许多。
不必再当那个只能站着发呆随时替代的小配角,而是真正变成创作的一部分。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次华丽转身,也是应对行业变化最聪明的方法之一。
“等钱包鼓起来,再拍喜剧谁还care啥‘尺子’?”
网友们这么调侃,但话虽轻松,道理扎心透顶。
文化冲突也藏在这件事背后。
一方面,老派影视制作依赖固定模板——黄金分割率、完美造型;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催生多元审美,各类风格都有机会绽放光彩。
刘萧旭就是夹缝中的弄潮儿,用灵活策略绕过传统壁垒,在细节上下功夫赢得认可。
顺便提一句,这让我想起球坛传奇梅西。
他170cm左右,被不少人嘲笑为“小矮子”。
但技术炸裂、速度惊人,让那些身材高大的防守者望尘莫及。
同理,如果演艺圈只盯着身体条件,那么多少真才实学都将淹没在人群之中。
所以,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思考,“完美”的定义到底是谁定的?
有人可能会吐槽:“这样算计每一步动作也太机械!”
确实,看惯了自然流畅的人物走位,再看到教条式要求难免觉得怪。
但影像艺术毕竟是一场视觉盛宴,每个细节都关乎最终效果。
如果连最基础的人物气质撑不起剧情氛围,那对白再精彩也是枉然。
不过,说归说,我们还能希望业界给更多不同类型人才留条活路吧?
毕竟,不同才华各有所长嘛!
刘萧旭选择专攻短剧,无疑躲开了一道巨大的雷区。
他不用担心自己腿够不够长,也无需苦恼脑袋是否超标,只需聚焦如何用眼神和手势传递情绪感染力。
而且,据业内人士透露,如今越来越多制作方愿意投资这类内容,因为它符合现代观众快节奏消费习惯,同时降低成本风险。
这波红利,对于那些无法满足传统主流标准的新星来说,是绝佳机会窗口。
聊到这里,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很多领域都有类似现象?
比如体育界,经常听见运动员抱怨某项指标成为卡脖子的存在;又或者职场上,人们为了迎合所谓“成功范本”不得不隐藏真实自我……社会整体对于“标准”的执念,总让人生变成一场永不停歇的考试。
而那些敢于跳脱框架、自带BGM的人反而更容易抓住机遇,比如咱们今天主角一样。
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娱乐圈这种按比例挑人的做法,到底合理还是变态?
如果人人都得按照统一模版去塑造形象,会不会错失好多独特闪光点?
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我们一起扒一扒这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
来源:村里的姑娘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