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来是一群写手在起点搞南北互换末日,北方作者写南方热成铁板烧,南方作者写北方冻成速冻饺子。
零下三十度的广州?
四十度的哈尔滨?
当我刷到这条热搜时,差点把手机掉进螺蛳粉里。
原来是一群写手在起点搞南北互换末日,北方作者写南方热成铁板烧,南方作者写北方冻成速冻饺子。
我点开《南方人在冰城末日》,看到主角在哈尔滨找秋裤,评论区笑疯了:南方作者以为零下三十度是日常,结果哈尔滨本地人留言“我家最冷那年才-38℃,你写的比冰箱还离谱”。
更离谱的是数据。
起点说这类文一年涨了120%,微博话题两亿阅读。
中国气象局刚发的报告直接打脸:广州去年夏天最高42℃,哈尔滨冬天最低-38℃。
可写手们偏要反着来,越夸张越带劲。
我问了身边十个朋友,八个北方人觉得南方写的极寒像童话,六个南方人吐槽北方写的高温像温水煮青蛙。
但神奇的是,90%的人投票说“别改,就要这味”。
B站那个500万播放的动画更绝,把东北蟑螂扔进冰雪末日,弹幕刷“蟑螂穿羽绒服”。
抖音上有人拍南方人在-8℃的杭州穿短袖狂奔,配文“作者没骗我,真·极寒”。
北师大的研究说透了:这不是写天气,是在写偏见。
南方人囤的是雪糕,北方人囤的是大白菜,两边互相想象对方的生活,越离谱越好玩。
不过别光笑,去年石家庄真冲到43℃,杭州也-8℃,现实比小说疯。
下次写末日,不如先翻翻气象局年报,再摸摸自家空调外机。
说到底,我们笑的不是温度,是彼此眼里的世界。
来源:单纯钢笔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