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掌声如雷,镁光灯闪烁不停。豫剧演员谷秀荣站在舞台中央,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就在刚才,她一人完成了四出折子戏,以青衣、武生、花旦、老旦四种行当惊艳全场。
1990年6月3日,北京吉祥剧院。
掌声如雷,镁光灯闪烁不停。豫剧演员谷秀荣站在舞台中央,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就在刚才,她一人完成了四出折子戏,以青衣、武生、花旦、老旦四种行当惊艳全场。
从《穆桂英挂帅》到《花木兰》,从《拷红》到《五世请缨》,她切换自如,游刃有余。
当那句“到边关再显显俺杨家的威风”响彻剧场,观众热血沸腾,喝彩声几乎掀翻屋顶。
谁能想到,这位让首都戏剧界为之震撼的演员,竟是从河南穷乡僻壤走出来的“戏补丁”?
河南社旗县陌坡乡,一个贫瘠的村庄。
谷秀荣出生时,父母因生计艰难,曾把她扔在床头不管。
那没日没夜的啼哭,竟成了她最早的发声练习。
乡邻后来笑称:“秀荣那副金嗓子,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
她似乎为戏而生。
八九岁时,一位本家爷爷看出她的天赋,早晚教她练功喊嗓。
广播里的戏曲段子成了她的启蒙老师,《花木兰》《拷红》《穆桂英挂帅》,听几遍就能唱得韵味十足。
十二三岁,她已是乡业余剧团的台柱子。乡亲们编顺口溜称赞:“看了秀荣的戏,半年不生气”、“听了秀荣的唱,胜过去苏杭”。
方城县豫剧团破格录取了这位乡下姑娘。
深知自己功底不足,谷秀荣开始了近乎自虐的苦练。
翻筋斗、打把子、劈叉、拿顶……她练到腰痛腿肿,身上青紫相间。
去食堂吃饭的路上,她也在咕哝唱腔,如痴如魔。
一年后,她成了团里的“戏补丁”——花旦、闺门旦、青衣、老旦、彩旦、小生,缺什么补什么,样样拿手。很快,她唱红了整个南阳地区。
1975年,谷秀荣入选河南代表队进京汇演,有幸与豫剧大师常香玉同台。
这个长相、身材、声腔都酷似常香玉的姑娘,抓紧一切机会向偶像学习。
常派的发声方法、表演技巧,为她奠定了坚实的艺术根基。
八十年代初,谷秀荣调进了一团,并复排了《五世请缨》。
有一天,从不喝酒的常大师在家里包好了饺子,准备了小菜和酒请她和丈夫程林远去作客。
席间,常大师对谷秀荣直言不讳:“我想收的第一个弟子就是你!”
一句话让谷秀荣受宠若惊。
那天,没有举行任何的拜师仪式,谷秀荣便成了常大师的门徒和真传弟子。(秀出空谷一枝荣 ——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谷秀荣)
有人说她像常香玉,这让她既荣幸又不安。“学习前辈是必要的,但以模仿为主的创作路子不应该是唯一的。”
在《五世请缨》中,因为没有亲眼看过常香玉演佘太君,她反而因祸得福,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塑造人物。
她与音乐设计丰富原有唱腔,增加豫西调成分;
与导演商量糅进生、净动作和台步,甚至专门向京剧老师学习老旦台步。
最终,她塑造的佘太君既有“大家风范”,又有“帅劲儿”,在继承常派艺术的基础上,放射出新的光芒。
在谷秀荣看来,“豫剧味儿”不只是慷慨激昂,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言外之旨”。
观众爱看她演戏,一是因为她“出真汗”——每次演出都倾注真情实感,赋予角色鲜活的生命。
在《拷红》中,她塑造的红娘敢于据理力争,甚至气势压倒崔老夫人。
有知识界朋友认为这样处理“太野”,但谷秀荣思考后,决定尊重传统“传神”理论与河南观众的喜爱,保留了这个别具一格的红娘形象。
果然,北京观众为这个“河南红娘”一次次鼓掌、点头。
谷秀荣不满足于模仿。
在《五世请缨》中,她既学习常香玉的唱腔表演,又结合自身条件发挥创造。
她塑造的佘太君既是心怀国家的英雄,又是慈祥善良的老祖母——这是农民心目中的佘太君。
她广泛涉猎各种艺术形式,能唱越调、曲剧、河南坠子、流行歌曲,将这些剧种的精华融入自己的表演。
在《大祭桩》中“我的杀人的天哪”那句唱腔里,她融入了河北梆子《孔明吊孝》的行腔,大大增强了表现力。
回到那个让北京沸腾的夜晚。
一个人在一个晚会中演绎四种行当,没有坚实的功力、超人的毅力和强壮的体魄,根本不可能完成。
但谷秀荣做到了。
从青衣穆桂英的沉稳,到武生花木兰的英气,从花旦红娘的俏皮,到老旦佘太君的豪迈,她切换自如,形神兼备。
特别是终场时那句“到边关再显显俺杨家的威风”,慷慨激昂,一往无前,成为当晚最高潮的时刻。
来源:梨园留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