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5年7月18日,北京中南海,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了封不到百字的回信,谈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白骨精该怎么演得更阴。
“一张信纸拍出千万,普通人连看真迹都得隔着玻璃,凭啥?
”
1965年7月18日,北京中南海,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了封不到百字的回信,谈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白骨精该怎么演得更阴。
六十年后,香港苏富比把同类毛笔便签估到1200万港元,屏幕那头的打工族却连高清图都要等官网卡顿。
字是好字,横着写,墨从浓到枯像过山车,一笔“白”字飞白拖出三厘米,确实带风。
可再炫技也改不了本质:它只是领导批作业。
郭沫若把剧本送审,主席顺手圈重点,说白骨精不能太脸谱,要演出“高级骗”。
当年剧组拿到指示,连夜加台词,观众最后看到的妖精更笑里藏刀。
文艺史家把这段吹成“顶层审美干预”,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决定一部戏。
现在北大书法所把这封便签收进“晚年狂草成熟期标杆”,2400dpi扫描下,纸纹像月球表面,笔锋像凿子。
学者写论文,拍行印图录,散户凑热度,价格一路蹦迪。
去年秋拍一张同样横排的《致田家英》残片,巴掌大,880万落槌,买家是直播里喊“家人们冲”的90后币圈新贵。
故事听多了会腻:字因人贵,人因史贵,史又因滤镜层层加码。
真正爱字的人,早把官网高清图下载打印,蒙上硫酸纸临了十遍,越写越心惊——那些“行气贯通”的拐弯,其实就是主席当时手腕悬着,烟灰要掉没掉,赶时间写完去开会。
纸背还有一圈淡咖啡渍,档案馆报告没说,是扫描时反光被眼尖网友发现,弹幕里刷“原来大佬也边喝边批作业”。
千万港元买一张带咖啡印的便签,值不值?
“值个屁,有这钱先把房贷还了。
”
“楼上酸,去年我抢NFT头像还亏了30万,至少这纸是真的。
”
“别吵,已截图当手机壁纸,四舍五入我也拥有了。
”
“刚去国博数字库放大看,那笔飞白好像我家猫踩墨路过,笑死。
”
字还是那字,人早已离场,戏也早下架,只剩价格越喊越高。
屏幕前的打工人关掉拍卖直播,明天还要挤地铁,白骨精再会骗,也骗不来一套首付。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