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海军潜艇部队大洋征战记(3)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4 18:39 2

摘要:本作译自原伊58号潜艇艇长桥本以行的战争回忆录,主要全面讲述了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潜艇部队所谓的血战历程。由于篇幅较长,将以连载形式呈现给大家,请及时关注。

导读: 本作译自原伊58号潜艇艇长桥本以行的战争回忆录,主要全面讲述了太平洋战争中日本潜艇部队所谓的血战历程。由于篇幅较长,将以连载形式呈现给大家,请及时关注。

美军对所罗门群岛以及新几内亚东部的攻势日渐激烈,我方疲于奔命到处防守,大部分潜艇都重点投入了阻敌增援和对我方孤立的前进基地输送补给的行动。8月中旬左右,美军主力部队正在夏威夷集结,我方截获到了其似乎在为下一场战役做准备的通信情报。联合舰队为了证实这种情况,决定向夏威夷方向派出1艘潜艇作为先遣部队,当时在本土的伊36号艇被赋予了该任务。该艇紧急备航,于43年9月初从横须贺出发。9月中旬抵达夏威夷近海,并打算于20日和27日两天强行对珍珠港实施航空侦察,但因美军防空雷达警戒严密,接近瓦胡岛都非常困难,加上当时不适合海上起降,因此无法实施侦察。至10月中旬仍无法达成任务,艇长深为焦虑。终于在下了悲壮的决心后,让载机从几乎极限航程的距离上起飞(距离夏威夷西南近300海里),实施强行侦察。这就是所谓的“单程飞行”的特攻侦察。该机在成功拍发了“港内有战列舰4艘,航母4艘,巡洋舰5艘,驱逐舰17艘”的电文后,从此下落不明。

第2天,该艇在夏威夷220度方向300海里处遭遇向东南方行驶的大型运输船队后,立即展开追击。接到消息的联合舰队司令部马上让伊35、19、169、175四艘艇担负夏威夷方向的监视拦截任务,但是不久就失去了这个船队的行踪,从此杳无音信。为此,正当准备重新部署时,消失的船队突然出现在了吉尔伯特群岛。各潜艇立即奉命紧急向吉尔伯特周边集结。

从夏威夷归来的特攻队在加入了几艘新造艇后,编成了由伊10、16、18、20、22、21、24、27、29、30等10艘潜艇组成的第8潜水战队,在司令官石崎少将的指挥下开始了第2次特攻行动的研究和训练工作。42年4月下旬,伊10、16、18、20、30各艇经槟榔屿基地前往印度洋,对遥远的非洲沿岸各要地展开侦察行动。侦察结果决定在5月31日对马达加斯加岛的迭戈·苏亚雷斯港实施攻击。前1天也就是30日,根据伊10号艇的航空侦察,确认港内停泊有1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以及1艘巡洋舰,31日上午0时左右,距离港口10海里的伊16、20号艇分别派出了各自搭载的特殊潜艇。伊18因机械故障,未能前往出发地点。各艇在收容地点等到6月2日后又进行了搜索,但没有1艘特潜艇归来。后来得知,在重创了“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后,特攻队员们弃艇登陆与敌激战,最终全部战死。

由伊22、24、27、21、29各艇编成的第8潜水战队的别动队在佐佐木大佐指挥下,于5月下旬对澳洲方向各要地展开侦察,确认了悉尼湾内停泊有战列舰以及巡洋舰等。5月29日,在伊21号艇派出飞机再度进行了确认后,决定31日发起攻击。5月31日下午4点30分,伊22、24、27三艘潜艇在距离悉尼港以东7海里处派出了特潜艇。潜艇搭载的2架飞机因损坏未能起飞前去确认战果,但在战后了解到其中1艘艇的1枚鱼雷穿过巡洋舰尾部,在码头之间爆炸,将交通艇打的粉碎,重巡只受了轻伤。其他2艘战果不明。

悉尼港特攻行

​东西呼应进行的这次特攻行动虽然没有什么像样的战果,但发生在澳大利亚首都悉尼港内的雷击,还是让敌人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另附上悉尼以及迭戈·苏亚雷斯特攻队详情:

悉尼特攻队

指挥官 佐佐木半九大佐

伊27艇长 吉村严中佐

特攻队员 中马乗回中尉 竹山正雄二等兵曹

伊22艇长 扬田清猪中佐

特攻队员 松尾敬宇大尉 大森猛一等兵曹

伊24艇长 花房博志中佐

特攻队员 伴胜久中尉 芦边守一等兵曹

迭戈·苏亚雷斯攻击队

指挥官 今泉喜次郎大佐

伊20艇长 山田隆中佐

特攻队员 秋枝三郎大尉 竹本正巳二等兵曹

伊18艇长 大谷清教中佐

伊16艇长 山口薰中佐

特攻队员 岩濑胜辅少尉 高田高三二等兵曹

根据伦加锚地附近敌人的警戒状况判断,由伊16、20、24编成甲潜水部队,在太田信之辅大佐指挥下以特殊潜艇为主,攻击位于伦加锚地的敌军运输船。计划在特鲁克或者肖特兰搭载甲标的(特潜艇),然后前出至因迪斯彭萨布林海峡北口附近,根据敌运输船队的进驻情况派出甲标的。攻击完成后,返回瓜岛北部的马尔博沃,乘员登陆的同时将甲标的凿沉。截止到42年11月15日,伊16、20各派出一次,虽然击沉了1艘运输船,1艘驱逐舰,但只有1艘甲标的返回。伊16、20、24各艇从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期间,各自派出2次甲标的。战果是击沉运输船2艘,驱逐舰1艘,加上从地面部队那里得到确认的2艘,共计5艘。因故障没有发射的1艘,归来3艘,近半数没有回来。

以菲律宾群岛的民都洛岛为中心,为了防御圣贝纳迪诺和苏里高海峡,在宿务部署了4艘,圣贝纳迪诺2艘,达沃2艘。由于敌菲律宾战役进展顺利,从民都洛海航行到苏禄海的船只数量增加了,所以将攻击海面选定在内格罗斯岛南端和民都洛岛北端的最狭窄处。并且根据苏里高的海岸观察哨报告,从杜马格特出发前往攻击海域待机。从44年12月8日至45年3月21日,共取得击沉重巡2艘,水上飞机母舰1艘,驱逐舰5艘,运输船5艘等合计14艘的战果(从未得到证实)。因美军于45年3月20日在宿务岛登陆,所有特潜艇全部自沉,队员作为陆战队上岸作战。

第四章 收效甚微炮击

​潜艇装备的甲板炮,虽说有从最大140毫米到80毫米的各种口径,但大多只有1门,极个别的有2门,目标一般是无武装的商船或者是不设防的陆地。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和军舰或者岸炮进行对等较量而装备。这样说是因为在射出第一发炮弹前,潜艇浮出水面露出舰桥需用时1分钟以上,担心敌人会抢先射击。其次,测距仪大多使用的是便携式的,难以准确测距,其他射击所需装置一个也没有。由于只能进行最原始的射击,所以取得命中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甲板上的防水筒内存放有20发左右的炮弹,要是不够,就必须从艇内弹药库提取了。从紧急下潜的角度来说,不仅下潜需要时间,而且从艇内弹药库输送炮弹的扬弹筒盖无法从里面关闭。如果闭锁不完全,即使进水也无法阻止,所以一般不大使用。更重要的是,漂浮在水面随时能够下潜的潜艇,即便是机关炮也足以将其击沉。正因如此,潜艇的炮击行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展开,这就让潜艇的炮术长一般都是由首次上艇的年轻少尉军官担任。

虽然有部分伊168型(100毫米)和小型艇(80毫米)装备了高射炮,但是1门完全没有新式火控装置的炮,只要不是撞大运就根本打不中飞机。我在担任潜艇炮术长时,也曾尝试用1门高射炮对飞机进行实弹射击,但是完全无用。最大原因是距离靠“目测”,近乎荒谬。

使用雷达的话,虽然能够准确测距,但在战败前,潜艇都没有装备能够用于射击的火控雷达。因此,在面对飞机时,潜艇除了不能下潜的情况外,只能采取遁入水中的办法。由于我方决定尽早在远距离上发现飞机并下潜,所以实际的防空战例很少。不过,也有在1944年,伊44号艇在海军上将群岛以北海域被敌大艇压制时,一边向敌机开炮一边在水面行驶安全返回的个例。

从开战初期到43年1月左右,由我潜艇对敌各地实施的炮击,大多是利用便于躲避敌人反击,容易脱离的夜晚进行。由于本艇到目标的距离大部分利用海图测算,因此有相当大的误差,似乎大多数情况下,第一枚发射的炮弹都不知道打哪去了。所以所谓小目标攻击是很难办到的,一般都是散布在目标周围起到恐吓的目的。

说起潜艇炮击敌要地,不知道内情的人一定会认为很勇猛、痛快吧,但潜艇艇长们都相当不欢迎炮击命令。因为潜艇一旦被反击,很容易一击致命。哪怕只有1发击中耐压壳出现破洞的话,就无法再下潜了。正因为能够下潜,潜艇才能够进入水面舰艇无法企及的敌占区纵深。尽管浮出水面炮击只能起到宣传效果,但对同一地点奉命炮击2、3次这种对同样的地方做同样的事情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这是违反战争常识的。

约翰斯顿岛——41年12月16日左右,由伊22和伊16发起了本场战争的首次对陆炮击。该岛长1000米左右,宽250米,虽然海图上标明有山,但实际上只有平地,是个大艇基地。伊22艇接近的时候因为天阴,无法进行天文导航,导致艇位不正确,令人不安。但最终在千米左右的近距离上发现了岛影,随后于日落时分展开炮击。伊16最后未能发现目标,没有实施炮击。接着在12月下旬,第3潜水战队的伊168单独实施了炮击。

帕尔米拉——41年12月下旬,第3潜水战队的1艘进行了炮击。

夏威夷、毛伊岛、考爱岛——第2潜水战队各艇于41年12末实施了炮击。

对中途岛的炮击——42年1月下旬,伊24、伊18奉命炮击,但只有伊24实施了炮击。42年2月上旬,奉命在该岛附近执行监视/警戒任务的伊169号艇在任务结束后炮击了桑德岛的军事设施。42年6月,中途岛战役期间,伊168再次进行了炮击。莫里森写的《太平洋海战史》中,对日军炮击中途岛作了如下描述:

“敌潜艇在往返国内的航行途中,会乘着夜暗执行炮击中途岛这种令其极为不快的例行任务。42年1月27日,美海军潜艇“白杨鱼”号捕捉到其中1艘伊173号,并将其击沉。然而,这和事实有点不符。当时伊713艇并未附带有炮击中途岛的任务。虽然不知道其在多远的地方被击沉的,但似乎尝到了敌人的愤怒。这就是在同一个地点重复同一件事是危险的例证。”

41年12月10和11日,吕63、64、68号3艘老式艇用其装备的80毫米炮对中太平洋的小岛——豪兰岛和贝克岛进行了炮击,破坏了敌人作为大艇基地的设施。进入42年后,又组织长途奔袭美国本土实施了炮击。

炮击圣芭芭拉的乌兰乌徳油田——42年2月24日,伊17号艇接近美国西海岸,突入了洛杉矶以北的圣芭芭拉海峡,日落前5分钟浮出水面,对艇长用潜望镜预先指示的目标进行了急速射。敌人惊慌失措,拉响了空袭警报,岸上的汽车前大灯忽左忽右的乱闪,引起了极大的混乱。在射了十几发后,从容地以水面航行状态高速撤退。虽然中途遭遇急赴现场的敌驱逐舰,但敌人没有注意到就走远了。我们在现场附近投下了“模拟潜望镜”(在竹筒头装上玻璃,下面挂上重物,再涂上涂料直立在水中,伪装成潜望镜),乘着夜暗顺利撤退到海湾外。这是美国本土首次遭到炮击,对美国国民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炮击温哥华岛——42年6月下旬,伊26号艇突然炮击了温哥华岛上的海军无线电导航站(给雾里航行的舰船发出必要的无线电信标的地方)。敌人发出了“SOS”求救信号,熄灭了灯塔的灯光,进行了灯火管制等,引起了很大的骚动。虽然打了17发,但是并没有造成大的损害。

炮击阿斯托里亚——伊25为了炮击阿斯托里亚的潜艇基地,在月明之夜接近海岸,上浮时正好处于一群渔船中间,于是紧急下潜。为此,比预定时间推迟一天,第二天再次接近上浮。当晚满月,一幅让人感到悠闲,令人心情舒畅的夜景。一边眺望着热闹非凡的哥伦比亚河口,一边瞄准陆地上的目标,连续发射了20发炮弹,将在甲板上准备好的全都打了出去。一会儿,警报声响起。据说战后当时正在哥伦比亚要塞观看这次炮击的美军官对当时的艇长田上中佐说:“因为你们太勇敢了,所以原谅了你。”

印度洋方向,42年3月,伊4号艇炮击了科科斯岛。43年1月,作为瓜岛撤退作战的牵制行动,伊166号艇再次炮击了科科斯岛。与此同时,伊165号艇炮击了杰拉尔顿(澳洲西海岸)以北的格里高利港。另一方面,在太平洋上,同样作为瓜岛撤退的牵制,重巡“利根”号和1艘驱逐舰加上伊8号艇炮击了中太平洋的坎顿岛。

所罗门群岛周边作战——42年8月31日,伊19号艇从港湾外炮击了恩代尼岛的格拉西奥萨湾内的大艇基地,但没有造成重大损失。9月8日,伊31号艇猛然扑向该海湾内部,在短时间内成功炮击了大艇基地,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害。这次炮击卓有成效。42年10月中旬,伊7号艇炮击了圣埃斯皮里图岛的敌机场,之后再次对机场进行了炮击,造成了重大损失。这次炮击行动与瓜岛总攻相呼应,极大的影响了敌机的活动。

炮击澳洲——42年6月7日~8日,伊21号艇炮击了纽卡斯尔的钢铁厂、造船厂以及其他军事设施。伊24号艇在派出悉尼特攻队后,于日落时分再次在悉尼湾口浮出水面,从10000多米外朝市区发射了十余发炮弹。在此之前,街上的灯光映照着天空,但随着“砰”的一声炮响,灯光一下子就全灭了。刚以为湾口灯塔的灯光会一起熄灭,来自半山腰的探照灯就“啪”的一下照了过来,捕捉到了舰影,于是紧急下潜规避。当时如果听广播的话,会收到“购买火灾保险”,“购买生命保险”之类的话语。

从节约鱼雷的角度来说,对单独航行的船舶,虽然只想用火炮将其击沉,但不仅浪费大量弹药还耗时费力,所以在敌人戒备森严的海域,即使是单独航行的船,也没有时间用大炮慢慢去打。42年6月,伊21号艇大白天在努美阿附近海域等待过路的商船,然后上浮炮击。拼命追赶逃跑的商船并对其射击,但就是怎么也沉不了。最终射了60多发。因为离得太近了,只能在水线上打出洞,不把水线下打出洞,就不会沉。据说当时只有甲板上的20发炮弹已经安装了引信,但是大部分潜艇的弹药库里的炮弹都没有装引信,所以被司令骂着边装引信边射击。好在这是个可以从容不迫射击的目标。没有护航舰只,单独航行的商船是可悲的。42年5月,伊26号艇在荷兰港企图炮击很久才遇上的商船,但其并不容易下沉。炮管都打红了还没沉。打了50多发,到最后艇长也放弃了炮击的念头,朝着已经状如蜂窝一样的船体打了1枚鱼雷击沉了事。

油轮不易击沉。在开战初期,活动在北美西海岸的艇长们的报告中就有无论怎么射鱼雷,油轮就是不沉。停止这样做!虽然一枚枚鱼雷确实撞上去了,但是就是不沉,最终6具鱼雷发射管全部射完了。尽管如此,由于还不沉,所以当潜艇浮出水面准备炮击时,反而遭到反击让其逃掉了。当时的想法是,用鱼雷射击后再炮击的话,油箱就会进水,船就会沉没。从而得出了射击油轮必须做到炮、雷两者兼顾的结论。

由于印度洋的警戒不严密,单独航行的船很多,常常被炮击击沉。潜艇正是因为能够潜入水下发射鱼雷才很强,若是在水面上,即便机关炮也能将其击沉。一旦和驱逐舰或鱼雷艇,猎潜艇的海上决战中,无一例外都是饮恨西北,葬身海底。但是,在这些战沉的潜艇中,与驱逐舰和舰队交战的相当多。

第五章 大洋破交战

​潜艇破交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的德国为了让协约国,特别是英国屈服,把潜艇作为杀手锏对其商船不加事先警告即予以击沉,即所谓的无限制潜艇战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一度让英国人觉得该停止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人经过反复研究,仍然采用这种策略对付英国,但是又以失败告终。

美国对日本也如法炮制,以潜艇兵力为主,在破交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此,日本又是怎样做的呢?面对水面舰艇与美国的比例仅为其7成这个条约规定的劣势,海军高层不得不全力以赴应对这一问题。结果就是,潜艇部队也从服务于“舰队决战”观点出发来集中使用,其演习、训练、设计建造都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诚然,只要瞄准航母和战列舰等舰队决战的主力并有能力遏制它们,那么屠杀商船就很容易了。因此,海军高层的想法是,把最困难的事训练出来就行了。

因此,在本次大战中,配合舰队作战也是第一位的,攻击目标首先是航母,其次战列舰,商船只是没有军舰时的目标。破交一直到战败都是在配合舰队作战的时间里进行的。不过,当他们试图攻击商船时,从这一观点出发就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就是鱼雷消耗问题)

空袭夏威夷之后的12月10日,位于珍珠港东南凯维水道的伊6号艇发出了“重巡2艘、列克星敦级航母1艘,航向东北”的电文。坐镇马绍尔群岛夸贾林基地的旗舰“香取”号上的第6舰队司令长官立即让位于瓦胡岛以北的第1潜水战队司令官率领伊9(座舰)、15、17、19、21、23、25共7艘潜艇展开追击,同时命令在美本土和夏威夷中间的伊10以及伊26设伏。所有潜艇都为期待已久的航母的出现而奋勇进击。虽然我们在水面上急进,但最终还是没有发现。由于已经追击到了北美西海岸附近,因此以这些兵力在北美西海岸全域展开,进行破交战。北起西雅图,南到洛杉矶,平行展开了伊26、25、9、17、15、23、21、19、10共9艘潜艇,全部都是当时最新型潜艇,排水量2000吨,载机1架,水面最大航速24节,伊9、10二艘是其中最大的。

从12月中旬到下旬,他们以商船为目标发起了袭击,但到了12月下旬左右,美方警戒急剧加强。此间共取得了击沉油轮、货船10艘的战果。位于最北的伊26号艇是竣工后直接出击的,和我当时所在的伊24一样,几乎没有经过训练。虽然为层出不穷的故障而烦恼,但在开战前完成了阿留申群岛方面的侦察,开战时正好位于旧金山和夏威夷的中间。与12月8日凌晨3点30分空袭同一时间,通过炮击击沉了之前一直跟踪的3000吨级陆军运输船“辛沙奥尔松”号。这是日本潜艇首次击沉商船。之后,该艇来到北美温哥华附近海域,有一天发现了1艘商船并发射了鱼雷,但没有命中。随后乘员们看向艇长。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在规定潜艇作战标准要领的战前颁布的命令书(海军称之为“战则”)里,根据目标性质不同决定发射的鱼雷数量。其中,商船/驱逐舰用1枚,巡洋舰可以用3枚,战列舰/航母可以用全部也就是发射管的总数。因此根据这一原则,各艇只能向商船发射1枚鱼雷。然而,鱼雷射击不像大炮那么准确。由于靠自身掌舵在推进器作用下行驶,所以左右略有偏离现象,而且偏差的距离一枚一枚还不一样。后来经过研究的结果是,800米以内的近距离还不清楚,稍微远一点的话,1枚自然不易击中。

12月27日左右,伊25号艇长田上中佐在一个雨夜,从距离哥伦比亚河口10海里左右的地方上浮,首先用1枚鱼雷击中了2万吨级的优秀船只“康涅狄格”号,因为一开始它还没有下沉,艇长打算补射1枚的时候,在地中海参加过上次大战的小田大佐说道:“没事,会沉的。”。过后仔细再一看,果然沉了。据美方电台说,船员使用救生艇逃往了哥伦比亚河口的阿斯托里亚市。

伊23号艇长柴田中佐白天浮出水面,炮击1艘老式炮舰,但未命中,一直追进蒙特雷湾(旧金山东南)。不久,舵机中弹的敌舰开始打转。陆地上的人群看到这一幕后骚动起来,但最终该舰被潮水推向了岸边,因此停止了炮击,退回了海上。

12月下旬,我9艘潜艇一起离开北美西海岸,于42年1月中旬左右陆续回到了马绍尔群岛的夸贾林基地。伊25号艇在返航途中,在约翰斯顿岛和马绍尔群岛之间,通过无线电测向仪感知到了敌军电波。在测定了方向开始接近。1月8日日出前,当班的炮术长高桥少尉报告:“发现岛屿!上面还有椰子树。”。但仔细一看似乎是艘军舰。艇长立即下令潜航接近,同时做好鱼雷发射准备。升起潜望镜一看,疑似水上飞机母舰。能看到飞行甲板和弹射器,甲板上排列着5架飞机。继续靠近看,还是停泊状态。露出会心一笑的艇长,从正横位置朝其发射了4枚鱼雷,全部命中。听到命中轰鸣声的艇员们为这返回途中意想不到的猎物高唱凯歌,忘记了2个月来的漫长航行的疲劳,急忙赶回了夸贾林基地。那里有朋友笑容和令人期待的来自国内的家书在等待着。

由9艘潜艇发动的第一次空前的破交战后,42年1月下旬,伊8号艇以破坏北美西海岸交通为目的,离开了夸贾林基地。2月上旬抵达旧金山以西,然后北上到西雅图方向,但是没有找到攻击敌人的机会,于3月初回到了本土。

伊17和友舰一起向夏威夷方向去追击2月1日前来袭击夸贾林锚地的美海军机动部队,但没有发现敌人,于是继续向北美西海岸前进,2月20日左右抵达圣迭戈海域。在结束了前述的圣芭芭拉的炮击后,在旧金山海域于天亮时分,以潜航状态发现了1艘商船,随即用1枚鱼雷将其击沉,但在命中后不久浮出水面时就遭到了炮击。敌人似乎已经完成了所有商船的武装工作。之后又击沉1艘,3月末返回本土。

北美沿岸的破交战虽然在此后一度断绝,但在42年8月,伊25号艇在用燃烧弹袭击了俄勒冈州沿岸后回家的途中,于10月上旬在美西海岸的北部进行了商船狩猎活动。虽然相继击沉2艘油轮,但在逼近其中1艘时离得过近,在600米左右发射鱼雷,命中的瞬间,汽油着火,船也起火燃烧。伊25马上转舵想要避开,但人脸还是被烤的灼热,这场景与其说是壮观,不如说是凄惨。之后,该艇在继续搜寻商船的过程中,突然遭到敌轰炸机的攻击。虽然立即紧急下潜,但因轮机舱的人都来到甲板抽烟延误了下潜,在潜入水下20米时,炸弹就轰隆隆地落了下来。被打中了!大约8颗炸弹落进了水里,无线电天线基座受损进水,丧失了通信功能。接下来在西雅图以北水面航行时,在远处的海天线上发现了疑似舰船桅杆的东西,于是下潜观察,原来是2艘正在向南航行的美军潜艇。但是由于只剩1枚鱼雷,所以接近到500米左右才发射鱼雷。准确命中!美潜艇在巨大的爆炸声响中沉没(战后调查发现击沉的是苏联潜艇“L-16"号),但由于距离太近,本艇的铆钉因巨大的震动全部发生了松动。

42年5月末,在完成了未来阿留申战役和中途岛战役的前期侦察任务后,伊25、26经阿留申群岛抵达西雅图附近,在对温哥华附近的范徳夫卡海峡进行监视时,击沉1艘商船。之后在43年间,因所有潜艇集中在所罗门前线参战,再没有1艘艇在这个方向活动。进入44年后,因去北美沿岸哪怕稍微破坏下海上交通线的做法所产生的效果得到了认可,所以伊12号艇于44年末向这里出击,虽然好像击沉了2、3艘船,但其在45年1月左右失踪了。

42年1月上旬,马来半岛的槟城港落入日军手中,我潜艇部队不等新加坡陷落就进军印度洋,开始袭击商船。乘着该方向敌商船队护航警戒薄弱之机,到44年为止,虽然参战潜艇数量时有减少,但破交战几乎一直在持续进行。根据和德国的协定,虽然有时会有变更,但日本潜艇的活动范围远远超出了阿拉伯沿岸,延伸到了南非海岸,搅乱了整个印度洋。和我方受到的较少损失相比,收获较多。与此相反,太平洋方向则是损失大,收获小。结果,所有的潜艇艇长都希望来印度洋。作者当时也在心中暗自期待着,但最终没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当时在国内流行的电影《轟沈の歌》里的伊10所在的绿色基地——槟榔屿与外南洋的那些珊瑚礁基地不同,这里物资充足,设备也优良,对前来狩猎的各艇来说是真正快乐的基地。相对于太平洋的“地狱战”,这里就是“天堂战”。单独航行的商船轻而易举就击沉了。勇敢的艇长们为了节约炮弹和鱼雷,甚至靠在商船旁,用汽油将其烧沉。但这些人也要轮流回到太平洋,大多数都战死了。整个印度洋破交战击沉约80艘商船,自己损失伊160和伊34。其中1艘进军印度洋途中,在巽他海峡入口与英驱逐舰交战被击沉,另1艘派遣到印度洋的在抵达槟榔屿入口时,遭到英潜艇雷击沉没。严格来说,这些不能算是印度洋破交战的损失。后面的战果统计中也显示,取得最佳战果的是第8潜水战队在特攻作战后以莫桑比克海峡为中心的2次破交战。该战队在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长期行动后,于8月上旬顺利返回槟榔屿。另外,与战队一同行动的“报国丸”号,“爱国丸”号2艘特设潜水母舰装备有鱼雷发射管,在从事补给任务的同时,一边顺带击沉了1艘,俘获1艘。

进入44年后,尽管太平洋战局急剧恶化,另一方面,印度洋上破交战仍在继续进行,但是敌护航警戒日益严密。能使用的潜艇数量也在逐渐减少,相反损失开始逐渐增加。44年2月11日,吕110号在比萨瓦巴塔姆角(孟加拉湾内)和盟军炮舰交战时被击沉。伊27在同年2月到3月间失联,7月17日,伊166在槟榔屿附近海域被英潜艇击沉。到44年9月,印度洋所属潜艇部队还有伊8、37、65、吕113、115共5艘,到年底逐渐撤出转战太平洋方向,以后在半年时间里陆续损失了。

印度洋破交战果(42.1~43年末)

​12月下旬~1月下旬 苏门答腊西南

伊159击沉2艘

2月初 马德拉斯、科钦海域

伊162、164击沉多艘

1月下旬 苏门答腊西南、仰光附近海域

伊165、166击沉若干艘

1月下旬 澳洲北部

伊124、123、121、122布雷击沉1艘

2月下旬、3月上旬 圣诞岛以南海域

伊4、6、7击沉1艘

3月上旬 澳洲西海岸

伊1、2、3击沉3艘

2月上旬、下旬 斯里兰卡海域

伊165、166击沉4艘

2月下旬、3月中旬 苏门答腊岛西南海岸

伊159击沉1艘

3月上旬、下旬 马德拉斯、科钦附近海域

伊162、164击沉数艘

3月上旬、下旬 查戈斯、邦加海峡

伊2、3、4、5、6、7击沉7艘

6月5日、12日、20日、7月中旬 非洲海岸、莫桑比克海峡

伊10、16、18、20击沉22艘

8月上旬、11月中旬 印度沿岸、彭加湾

伊162、164、165击沉7艘

8月上旬、10月上旬 阿拉伯海、非洲东海岸

伊27、29击沉5艘

12月上旬 阿拉弗拉海

伊165、166击沉不明

42年11月中旬、43年3月 阿拉伯海

伊29、27击沉1艘

43年4月 阿拉伯海

伊27击沉4艘(含1艘炮舰)

43年6月、8月 阿拉伯海

伊29、37击沉3艘

43年7月、8月 查戈斯群岛

伊10击沉1艘

43年8月上旬、10月下旬 阿拉伯海

伊10击沉4艘

43年8月下旬、9月下旬 安达曼水道

伊27击沉2艘

43年10月下旬、12月上旬 亚丁湾

伊27击沉2艘

43年9月下旬、12月上旬 莫桑比克海峡

伊37击沉1艘

43年9月下旬、11月下旬 彭加湾

伊162、165、166击沉1艘

​42年6月,为了消除中途岛战败的影响,原本企图在印度洋、澳洲以东海面发起大规模海上封锁行动,让敌人失去战意,但为了应对敌人乘虚而入开始在所罗门方向的反攻,反而必须在此集结大部分潜艇。但是小规模的破交作战仍在继续。42年5月末,第8潜水战队在悉尼以及迭戈·苏亚雷斯特攻作战后,按预定计划转入了破交战。在6月中旬的中途岛海战结束后,第3潜水战队也在澳洲以东开始破交作战。当时把悉尼特攻队称作“东方先遣支队”,这支部队在使用甲标的袭击了悉尼港后也转入了破交战。伊24号艇在夜间用鱼雷攻击悉尼附近的商船时,由于发生鱼雷自爆,商船开足马力逃跑。虽然艇长命令立即上浮实施炮击,但没有探照灯的潜艇用甲板炮在黑夜里很难命中。在其中1发命中后,船停了下来,船员开始逃跑。因此,可以不慌不忙地用鱼雷将其击沉。但在此期间截获到了商船发出的“被潜艇跟踪,SOS,受到炮击!”的求救电报。这个鱼雷自爆的问题还有其他战例,鱼雷的引信灵敏度过高,之后稍微降低了点灵敏度。艇长在看到鱼雷自爆后,犹豫着要不要再使用1枚鱼雷,不过据说后来还是击沉了2艘船。

澳洲以东破交战果

1.东方先遣支队战果

42年6月上旬、7月下旬 悉尼以南

伊24击沉3艘

42年6月上旬、7月下旬 塔斯马尼亚、新喀里多尼亚

伊27击沉1艘

42年6月上旬、7月下旬 新西兰·库克海峡、奥克兰、苏瓦

伊22击沉数量不明

2.第3潜水战队战果

​42年7月下旬、8月上旬 悉尼以南、悉尼以北、新喀里多尼亚周边、斐济/萨摩亚海域

伊11、174、175、169、171击沉5艘以上

3.第7潜水战队战果

42年7月下旬、8月上旬 莫尔斯比港海域

吕33、34击沉1艘

伊6号艇在布里斯班海岸附近,通过鱼雷发射管成功布设磁性水雷。这种水雷来自德国,一个鱼雷发射管可以装2~3颗,具有以适当间隔沉入海底的能力。

布雷任务以前都是伊121~124号4艘艇的特殊任务,除了艇首的鱼雷发射管,它们在艇尾还设有布雷装置,一般又称“机雷潜”。排水量1000余吨,水面最大航速14节,是昭和初年(1925年)建成的老舰。到1938年,为了给飞机补充燃料,在其甲板上增设了油库,增加了特殊任务。尽管比普通潜艇多二项工作,但由于有特殊的结构,性能差很多。除了水面航速低之外,在水下时也由于潜舵横舵较小,舵效很差。即使艇的首尾产生极小的重量差,也会立刻造成前后大角度纵倾。轻则立刻上浮,重则下沉。这是一型在潜舵上只有很小操作余量的麻烦艇,其本身也已“讨厌的艇”闻名。

我本人也在1940年担任过这型艇的水雷长。要想把水雷降低到60米间隔投放,因为布雷周期关系,必须让艇保持水下2节航速行驶,但速度越慢,舵效越差,所以作业很难。此外,如果在扔下1颗水雷后,不赶紧把同等重量的海水导入艇内的话,艇尾就会翘起。导入太多呢,艇又会沉。艇内的48颗水雷必须逐一移入艇尾。随着这个移动,艇内的海水向艇首方向移动,以防尾部超重,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如果不小心操作失误,使潜艇发生大角度纵倾的话,那么在轨道上移动的水雷会一下子全部伸出,猛烈地撞向前端或者后端。在这期间,有的艇会出现夹在雷中间的伤者,也有因注水量错误而在海底忽上忽下的艇。我之所以能够在没有发生重大事故的情况下度过这段时间,完全是因为一同服役有着6年经验,担任布雷指挥官的特务少尉和连续6年掌舵的军士都非常熟练。据说这个布雷指挥官最初一年也是在浦贺水道的海底挣扎着浮上来的。

除了很难让潜航中的艇保持平衡,并在规定的深度待下去之外,在一定的海域排列水雷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虽然水雷大多布设在港湾、航道入口等地,但由于这些入口处海水流速一般在2海里左右,因此从侧面以2节的航速铺成1列或者2列,完全需要看艇长、航海长的本领。这项在朴素的潜艇里的朴素工作是充满困难和危险的任务。我至今仍能想起开战前我所在的那艘有不少老鼠和油虫的伊123号艇在内南洋群岛的酷热大海上进行刻苦地布雷训练场景,以及后来吃到的冰激凌的味道。开战前,在海南岛集结的布雷部队于12月1日出港。伊123在巴拉巴克海峡西口布雷,,伊124驶向马尼拉湾,按计划将在12月8日秘密布设40个水雷,结束后的伊124将担负马尼拉方向空袭部队跳伞机组的收容和气象预报工作。另一方面,伊121和伊122在新加坡水道布雷,于12月10日击沉了1艘企图从港内逃跑的商船。接着,伊123在下一次出击中在泗水海峡北口布雷,另一方面,伊121以马尼拉湾为目标再次出击,但因敌戒备森严,取消了布雷行动。除此之外,我方潜艇本次大战中布雷工作,只有之前提到的伊6是通过鱼雷发射管布设的。

瓜岛撤退后的破交战果

​43年1月中旬以后 努美阿、奥克兰、托雷斯群岛

伊10对上述地区实施侦察

43年1月中旬、2月上旬 悉尼附近海域

伊21击沉6艘

43年4月中下旬 布里斯班海域

伊26击沉2艘

43年3月下旬、6月上旬 斐济、萨摩亚

伊17、19、25击沉2艘

43年4月上旬~6月中旬 澳洲以东

伊178战果不明,失踪

伊177击沉1艘,伊180击沉2艘,伊174击沉2艘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篇道来!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