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2年春,菲律宾的热带雨林里,一支日军部队穿过泥泞和蚊虫,悄悄逼近巴丹半岛。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42年春,菲律宾的热带雨林里,一支日军部队穿过泥泞和蚊虫,悄悄逼近巴丹半岛。
前面,是美国远东军的防线。
麦克阿瑟当时守在那里,谁都没想到,这场战役后来成了他军事生涯中少有的败笔之一。
这支部队的番号是第十六师团,日本陆军中的甲种师团。
按当时日军内部的说法,这是“王牌中的王牌”。
可奇怪的是,他们的表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勇。
装备并不比美国人先进,补给也跟不上,甚至连粮食都得靠抢。
那这“王牌”到底强在哪?又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局面的?
说到底,还得从几十年前的一场战争说起。
1870年,欧洲大陆爆发了普法战争。
法国一败涂地,德国崛起。
这场战争,日本看得眼都不眨,那时候他们刚经历明治维新,正忙着学西方。
原本打算学法国军制,结果看到法国输得那么惨,立刻掉头,改学德国。
几年后,日本陆军派人去德国实地考察,带回了一整套“德式军制”。
从那会儿起,日本陆军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师团”编制,最早的六个师团,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一直到第六,都是从原来的“镇台”改编过来的。
这些部队最早驻扎在国内要地,比如东京、仙台、名古屋,是当时日本军队里最精锐的一批。
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全编制、全装备、全训练。
一个师团下设两旅团,每个旅团有四个步兵大队,配炮兵联队、工兵、通信、辎重,甚至还有马队和侦察排。
人数多的时候,一个师团能有两万五千人以上。
这就是“甲种师团”。
在日本陆军内部,他们的优先权很高,打仗时给最好的枪,配最全的炮。
说得夸张点,能打不能打,先看是不是甲种。
不过,这种“精锐”很快就遇上了现实的掣肘。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战线拉得又长又广。
原本那17个甲种师团根本不够用。
怎么办?只能扩军。
可打仗是要钱的,就算是当时经济还不错的日本,也撑不起那么多“全编制”。
于是,乙种、丙种师团就跟着上场了。
乙种师团最明显的变化是编制缩水。
原本的“四四制”,变成了“三三制”。
炮兵联队缩成炮兵队,有的干脆没有。
人数从两万五掉到两万,甚至更少。
有些师团连基本的重武器都配置不上,只能靠步枪和少量轻机枪应付。
更要命的是,这些新编师团大多数是被派往中国战场的。
那时候的日本高层,普遍对中国军队抱有轻视态度,觉得“治安部队”就够用了。
很多乙种师团就被安排去“维持秩序”,驻守城市、镇压游击队,久而久之,战斗力自然下降。
可战争不是照剧本走的。
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就是个转折点。
第十师团,甲种部队,奉命南下,目标是切断徐州防线。
他们兵力不算多,五万多人,对手却是中国军队集结的近三十万人。
你别看国军那时候装备差、后勤不足,可是真打起来,谁也不怯场。
徐州会战打得异常惨烈,尤其在台儿庄那一段,巷战、反包围、夜袭,全上了。
第十师团的指挥官是板垣征四郎,当时还算是有点名气。
他一开始信心满满,觉得以“帝国王牌”的身份,突破防线不过是时间问题。
可没想到,中国军队用的是“围点打援”战术,专挑他们补给线下手。
最艰难的几天,第十师团完全被困在台儿庄城区,一个连的兵力硬是要守住十几个街口。
白天被轰炸,晚上被偷袭,死伤惨重。
后来虽然突围了,但撤出来的时候,已经伤亡过半,连重武器都扔了不少。
战后,日本军方内部一片哗然。
甲种师团居然败得这么惨?可他们也清楚,这不是兵不勇,而是战线太长,敌情复杂,旧有的“王牌逻辑”已经不管用了。
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又把这些甲种师团派到南洋战区。
菲律宾战役里,第一、第十六师团都上了。
前期打得还算顺利,美军节节败退,麦克阿瑟都被迫转移。
可问题是,这些师团虽然名义上还是甲种,实际上已经远不如从前。
粮食短缺、弹药不够、士兵训练时间短,加上南洋气候恶劣、疾病流行,损耗极大。
第十六师团在菲律宾丛林中连续作战一个月以上,补给跟不上,最后甚至要靠缴获美军的罐头维持。
一位当时在第十六师团服役的下士,在战后留下过一段回忆,说他们在吕宋岛南部前线时,连队只剩不到三十人,连个完整的火力组都组不起来。
有天夜里,战友发烧到昏迷,也没人能抬得动,只能留在原地。
“那种感觉,不是害怕,是绝望。”他说。
到1944年以后,甲种师团和乙种师团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
新成立的“甲种”部队,很多只是挂了个名字,战斗力远不如当年的东京师团。
到了战争末期,甚至出现了“丁种师团”,连基本的步枪都不足,靠竹枪训练。
一开始,日本军方以为只要有几个“王牌师团”,就能打赢全部战争。
可现实是,战争拼的不只是兵种编制,还有经济、资源、后勤、意志。
等他们明白这点的时候,一切已经太晚。
台儿庄那年之后,第十师团从未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参考资料:
徐平,《军事史林:侵华日军的部队通称号》,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2011年
中村正雄,《战中日记:一个日军下士的南洋生死》,东京大学出版部,1987年
林茂,《日本近代军事制度史》,岩波书店,1975年
抗日战争研究会编,《抗战档案·台儿庄会战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来源:长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