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像给地球做了一次深层CT,我们终于看清了俯冲板块的‘生死抉择’。”2025年10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团队用超级计算机建模,揭开了困扰地质学界数十年的奥秘:地下660公里处,为何有的洋板块戛然而止变平,有的却能突破阻碍深潜至核幔边界?
“就像给地球做了一次深层CT,我们终于看清了俯冲板块的‘生死抉择’。”2025年10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团队用超级计算机建模,揭开了困扰地质学界数十年的奥秘:地下660公里处,为何有的洋板块戛然而止变平,有的却能突破阻碍深潜至核幔边界?
而几乎同一时期,中国地震局、中科院的研究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成像技术与数值模拟,不仅验证了这一发现,更在华北克拉通、印缅俯冲带等“家门口”的地质构造中,找到了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活动关联的关键证据。这场由超级计算机驱动的“地心探索”,正让人类读懂地球深层引擎的运转密码。
地心悬疑:660公里处的板块“岔路口”
地球内部从不是静止的世界。地表的岩石圈板块如同巨大的“浮冰”,在软流圈上缓慢漂移,当密度更大的洋板块遇到其他板块,就会俯冲下沉,开启长达数百万年的地心之旅。
但地震断层扫描技术(类似地球的“CT”)却发现一个诡异现象:所有俯冲板块都会在地下660公里处遭遇“命运分叉”。南美洲秘鲁下方的纳斯卡板块能继续下潜超1000公里,形成“阶梯状”轨迹直达核幔边界;而日本附近的伊豆-小笠原板块却在此处“躺平”,再也无法突破 。
这个“岔路口”藏着地球深处的物理陷阱。660公里是地幔过渡带与下地幔的分界线,此处会发生“吸热相变”——地幔矿物从尖晶石结构转为钙钛矿结构时吸收热量,导致周围温度骤降。俯冲板块本身温度极低,其核心物质难以参与相变,就像冰冷的铁块遇到凝固的岩浆,自然会受到强烈阻力。更雪上加霜的是,660公里至1000公里深处的地幔刚度持续增加,进一步封堵了板块的下沉之路。
“要么突破重围,要么停滞变平,是什么决定了板块的选择?”这个问题困扰了地质学家半个世纪。直到超级计算机的算力突破,才让模拟亿万年尺度的地质运动成为可能。
中英联手“透视”:地表大陆竟是“助推器”
格拉斯哥大学团队的突破,在于用英国超级计算机ARCHER构建了高精度二维模型,首次量化了板块俯冲的关键控制因素。首席研究员格里马博士提出的“板块弯曲比”指标,成了预测板块命运的“标尺”。
模型清晰显示,两个核心因素决定了板块的下沉轨迹:
1. 地表板块类型:当俯冲带上方是厚重的大陆板块时,大陆的重量会形成额外推力,如同给俯冲板块装上“加速器”;若上方仅是轻薄的洋板块,缺乏助力的板块便难以突破阻力。
2. 地幔刚度分布:当地幔刚度增强的区域位于1000公里附近时,配合大陆板块的推力,俯冲板块会在660公里处短暂偏转后继续下沉,形成独特的“阶梯状”结构;而若上方是洋板块,无论地幔刚度如何变化,板块都会在660公里处变平。
这一发现完美匹配了实际观测:秘鲁下方的纳斯卡板块正俯冲到南美大陆之下,于是走出“阶梯状”深潜轨迹;日本附近的伊豆-小笠原板块是洋板块间的俯冲,自然在660公里处停滞。格里马博士形象比喻:“大陆不仅塑造地表地貌,更像地球深处的‘舵手’,操控着板块的下沉路径。”
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则为这一理论提供了更精准的“亚洲样本”。2024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吴庆举研究员团队,利用中国科学台阵的密集观测资料,通过三维Kirchhoff偏移成像技术,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地幔过渡带的高分辨率图像 。
结果显示,渤海湾盆地下方660公里间断面明显下沉,地幔过渡带厚度大增,这正是太平洋俯冲板片在此停滞的直接证据;而大同火山下方410公里处的高温异常,与停滞板片脱水引发的热物质上涌高度相关——这说明停滞的板块不仅影响深部结构,更直接触发了地表的火山活动。“英国团队的模型解释了‘是什么’,我们的观测则说清了‘为什么影响地表’。”吴庆举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为板块俯冲与地表灾害的关联提供了关键实证。
中国“超算+观测”:解锁本土地质密码
如果说英国团队搭建了理论框架,中国科研人员则用“超算建模+密集观测”的组合拳,解锁了中国及周边特殊俯冲带的奥秘,其研究更贴近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
在印缅俯冲带,这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前沿阵地”,中国科学院团队通过地应力反演与GPS应变率分析发现,该区域在晚中新世前曾长期处于伸展状态,板块俯冲角度的变化直接导致了缅甸中央盆地的构造反转 。这一发现与英国模型中“大陆板块影响俯冲轨迹”的结论相互印证,但更细化了板块运动的时间演化特征,为理解喜马拉雅构造带的形成提供了新视角。
在爪哇海沟,自然资源部丁巍伟研究员团队则聚焦更微观的“板块破裂”问题。他们利用I2VIS软件建模,模拟了海山俯冲、板块汇聚速率等因素对俯冲板片断离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携带海山的板块俯冲时,海山的坚硬结构会加剧板片的破裂风险,这解释了该区域频繁发生深源地震的原因——而这正是英国二维模型未涉及的“细节变量”,体现了中国研究对复杂地质条件的精准把握。
观测技术的突破更让中国具备了“透视”深层结构的能力。中国地震局苗文培助理研究员团队首创“两部反演机制”,解决了地震波数据联合反演的误差分配难题,成功构建了加勒比-南美洲板块俯冲带的三维横波速度模型 。该技术已应用于华北地区上地幔研究,让中国在俯冲带精细结构探测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超级计算机正成为地质研究的“算力基石”。依托“天河”“神威”等超算平台,中国科学家已能构建三维动态模型,模拟板块俯冲的完整过程——相比英国ARCHER的二维模型,三维模拟能更真实地还原地幔对流、矿物相变等复杂相互作用,这让中国在板块动力学研究中逐渐掌握主动权。
终极价值:从地心奥秘到灾害预警
解码板块俯冲的轨迹,绝不仅是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更关乎数十亿人的生命安全。俯冲带是全球90%强震和75%火山喷发的“策源地”,理解板块的下沉路径,就能更精准地预测灾害风险。
格里马博士的研究指出,“阶梯状”俯冲的板块更容易与地幔发生摩擦,其上方区域发生深源强震的概率更高;而停滞的板块则可能通过热物质上涌引发火山活动。这一结论已得到中国观测的验证:华北克拉通停滞的太平洋板片,与大同火山的岩浆活动直接相关;印缅俯冲带的板块角度变化,则对应着缅甸地区的地震活跃带。
中国科学家正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预警能力。通过监测俯冲带上方的地壳形变、分析地幔过渡带的厚度变化,科研人员已能为华北、西南等地震高发区提供更精准的灾害风险评估。例如,基于渤海湾盆地下方停滞板块的分布数据,地震部门已调整了该区域的建筑物抗震等级标准,提升了灾害防御能力。
未来,随着超算算力的提升和观测网络的加密,人类有望实现更超前的预警。“现在我们能‘看到’板块的位置,未来或许能‘预测’它的移动。”吴庆举研究员表示,中国正计划构建覆盖东亚的地幔成像网络,结合AI算法处理海量观测数据,让板块俯冲的“命运预测”从地质研究走向防灾实践。
从英国超算的模型突破,到中国的观测实证,人类对地球深处的认知正在不断刷新。660公里处的“岔路口”不再神秘,地表大陆与地心引擎的联动机制逐渐清晰。这场跨越国界的地心探索,不仅揭开了地球演化的奥秘,更在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寻找答案——毕竟,读懂地球的过去,才能更好地守护未来。
来源: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