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屋的时钟每晚十一点都会响,但真正扰乱我心神的,其实不是钟声,而是隔着千山万水传来的寂静。
老屋的时钟每晚十一点都会响,但真正扰乱我心神的,其实不是钟声,而是隔着千山万水传来的寂静。
暮色降临,城市的喧闹渐渐消退,我坐在客厅靠窗的藤椅上,望着那盏温暖但略显孤单的台灯,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 79 岁了,岁月悄悄从身边溜走,如今只剩下一个身影守着家的陈旧光影。
我的女儿,从前那个喜欢黏在我身边撒娇的小女孩,如今在北京那座光鲜亮丽的写字楼工作,拼搏在自己的世界。
她很优秀,在母亲的眼里永远都是最棒的孩子。她打电话时总带着歉意:“妈,对不起,这次项目太忙,周末加班,下次再回来陪您。”
声音里的疲惫和思念,我听得真切,可每次我都轻松笑着说:“没事,妈一个人习惯了,你先照顾好自己。”
可谁真的能完全习惯孤独呢?
李阿姨住在隔壁,比我还大两岁。她的儿子早年移民,不在身边。
她家的客厅一年四季都开着电视,有时候我过去串门,明明天气晴朗,她也只是坐着,看着并不感兴趣的综艺打发时光。
她悄悄跟我说:“电视不是给我看的,是让我家里别太安静,显得还有点人气儿。”我们相视而笑,又都在笑容里藏进了相似的孤单。
独居的人守着柴米油盐、自言自语,看似淡定,其实每一处琐碎的小事后面,都埋着一点点想被有人牵挂的渴望。
冬天里灶台边多站两分钟,生怕煤气没关好;夏天夜里起夜,总要摸索着去看门是不是锁紧。
这些年,我也越来越小心翼翼。
邻居们见到我,常常叮嘱一句“慢点儿,可别摔着。”
有时候反复一遍又一遍地确认,一个人安稳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家人没有牵挂你,而是生活的洪流让我们都被迫成为自己世界的孤勇者。
女儿的微信头像很久没有换过,每次推送让我在群里点点赞,我都第一个去支持。
她告诉我“三甲医院的专家都说压力大会掉头发呢”,我劝她“早点休息,妈妈在家挺好的”。
可她不知道,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会反复点开她朋友圈,实现一种“见面”之外的陪伴。
去年重阳节,女儿利用短暂的假期回家了一趟。家里顿时热闹起来,厨房里飘出她最喜欢的红烧肉香味,我和她一边包饺子,一边聊些往事。
她拿出手机拍照,说以后给同事们看。
这些朴素的日常片段,我现在格外珍惜。饭后,她和我散步到小区湖边。
路灯下,她悄悄握了握我的手——那一刻,我几乎以为她还是小时候害怕黑夜的小姑娘。
聚少离多成了我们的常态。北京的街景到底有什么神奇力量,让她甘愿把根扎在那里?
她对我讲:“妈妈,你不是总希望我能见识更大的世界吗?”我笑着点头,她眼里闪过泪光。
我没再多问,因为爱人之间应该给彼此留一点空间,让心自由。
我读过一句话,“变老,其实就是学会一个人面对所有。”
起初不信,可如今才明白,人生最安静的阶段,就是学会慢慢收纳孤独,有些日子只属于自己。
春天傍晚,我会带一壶茶,搬个小凳,把阳光晒进骨缝。
雨天,把旧照片翻出来,又静静抚摸。无论幸福还是遗憾,最终都是属于自己的故事。
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家人的陪伴理所当然,只有分别久了,才懂得每一次相聚都值得庆祝。
有人说,养儿防老,可人生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女儿拼搏在远方,也是另一种爱,只不过这种爱需要电话、图片和偶尔团聚的一顿家常菜去维系。
但这些细碎温情足够支撑我继续一个人安稳生活,哪怕偶尔羡慕别家灯火阑珊,也会坚定地告诉自己:“你已经很勇敢了。”
七十九岁的我,学会了与寂寞相处,也学会了珍惜相聚时光。
或许这就是成长吧,不分年纪。
不管女儿在哪里,心始终都是连在一起的。
等下一次,她回来的那天,我会用最温柔的笑容和最饱满的热情,为她准备一顿热气腾腾的团圆饭,在锅碗瓢盆交响里,弥补那些时光静默的孤单。
也许,孤独终究不会彻底被消解,但有爱就是温暖的底色。
来源:杨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