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ChatGPT成了亿万人的“私人搜索助理”,当Google把AI概览、Circle to Search塞进搜索框,当Z世代用镜头代替键盘发起查询——不是SEO没了价值,而是搜索的“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SEO已死”的论调又一次喧嚣尘上,但这次不一样。
当ChatGPT成了亿万人的“私人搜索助理”,当Google把AI概览、Circle to Search塞进搜索框,当Z世代用镜头代替键盘发起查询——不是SEO没了价值,而是搜索的“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对CMO和营销负责人来说,真正的挑战不是争论该叫“SEO”还是“GEO”,而是面对一个流量碎片化、路径隐蔽化、决策前置化的新世界,如何重新定义“可见性”,如何在AI主导的生态里守住品牌影响力。
一、搜索变天:不是工具迭代,是“结构性颠覆”
ChatGPT的爆发不是偶然,它只是压垮传统搜索模式的最后一根稻草。现在的变革,早已超出“多了个新工具”的范畴,而是整个信息获取逻辑的重构。
Gartner的预测很直接:未来几年,传统搜索引擎的查询量将下降25%。别小看这四分之一——以Google每年万亿次的搜索基数计算,这意味着数万亿次搜索行为正在流向AI助手、多模态工具和垂直发现平台。
但更关键的是“结构性”变化:搜索不再是“打开引擎-输入关键词-点击链接”的线性流程。现在的用户,可能用Google Lens拍张衣服照片直接问“哪里买”,可能在ChatGPT里让它对比三款咖啡机的优缺点,可能用Circle to Search圈住视频里的背包就触发购买建议。
这些行为里,传统的搜索结果页(SERP)被直接绕过了。Google在曼谷Search Central Live发布的数据更值得警惕:Z世代没有抛弃Google,但他们用AI功能的比例远超其他群体——每10次搜索就有1次从Circle或Lens开始,其中五分之一带着明确的消费意图。
这不是“新搜索方式”,而是下一代用户的“默认搜索习惯”:他们要的不是“链接列表”,是“直接答案”;不是“关键词匹配”,是“多模态互动”。当用户的需求在AI工具里被直接满足,品牌想靠“排名第一”吸引点击,自然越来越难。
二、可见性的“消失”:被AI藏起来的“黑暗漏斗”
过去,营销人能清晰描绘用户旅程:从“ awareness(认知)”到“consideration(考虑)”再到“decision(决策)”,每一步都能通过关键词、流量、点击来追踪。但现在,这个漏斗碎了。
AI正在成为“信息中间商”。当用户问ChatGPT“2025年性价比最高的扫地机器人”,它会自动抓取小红书测评、知乎问答、第三方对比网站的信息,总结出一份“推荐清单”——整个“考虑”阶段,用户可能从没打开过任何一个品牌官网。
更隐蔽的是“ pe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的渗透。Reddit上的真实体验、B站的开箱视频、豆瓣小组的讨论,这些散落在互联网角落的内容,会被AI模型抓取、整合,悄悄影响用户决策。
这就形成了一个**“黑暗漏斗”**:用户的购买决策,藏在AI总结、第三方评价、社交讨论等碎片化路径里,传统的Google Analytics、Search Console根本追踪不到。你以为“没流量”,其实用户早就通过AI知道了你的品牌——只是你没看见他“来”过。
对品牌来说,这意味着“可见性”的战场变了:不再只是优化自己的官网,而是要让品牌信息渗透到AI可能抓取的每一个角落——从行业白皮书到用户论坛,从测评网站到社交笔记。
三、别再盯着排名了!3个“新指标”定义AI时代的成功
近20年,SEO的KPI很简单:关键词排名、 organic traffic(自然流量)、CTR(点击率)。但在AI搜索时代,这些指标正在失效。
比如,AI概览里引用你的品牌,可能不算“点击”,但用户记住了你的名字;用户通过AI推荐直接去线下门店,官网流量没涨,但销量涨了;Z世代用Lens搜索你的产品,关键词工具里根本没有这个“查询”,但需求真实存在。
营销leader必须换一套“度量衡”,这3个新指标才是关键:
1. 跨渠道提升(Cross-Channel Lift)
SEO的价值不再是“直接带量”,而是“首次触达”。很多用户先通过organic search(自然搜索)知道你的品牌, weeks(几周)后再通过直接访问、社交媒体或付费广告转化。
用GA4的“探索”功能,你能追踪到“首次接触是自然搜索,最终通过其他渠道转化”的用户。比如,某美妆品牌发现,40%的“直接购买”用户,最早是通过博客文章了解产品的——这就是SEO的跨渠道价值,不能只看“最后一次点击”。
2. AI引用可见性(Visibility In AI-Generated Citations)
被AI在回答里“点名”,比排名第一更重要。比如,当用户问“适合敏感肌的面霜”,ChatGPT的回复里提到“XX品牌的神经酰胺面霜适合敏感肌”,即使没有链接,也会直接影响用户的购买倾向。
现在已经有工具能监测品牌在ChatGPT、Google AI概览、Perplexity等平台的引用次数和语境——是被作为“正面案例”还是“反面教材”,是在“对比推荐”里还是“基础介绍”里,这些数据比“排名第3”更能反映真实影响力。
3. 主题级可见性(Topic-Level Visibility)
AI不“认”关键词,只“认”主题。比如,用户问“怎么缓解颈椎痛”,AI会抓取“颈椎按摩仪推荐”“拉伸动作”“办公椅选择”等相关内容——它要的是“关于颈椎痛的完整解决方案”,不是“颈椎痛 怎么办”这个关键词。
监测“主题覆盖广度”和“内容质量”,比盯着单个关键词更有效。比如,你围绕“智能家居”写了10篇从入门到进阶的文章,覆盖了“选购指南”“安装技巧”“品牌对比”,AI在回答相关问题时,引用你的概率会远高于只写一篇“智能家居推荐”的竞品。
四、5件事,营销 leader 现在必须做
AI对搜索的改变是“结构性”的,不是“暂时的波动”。等着“恢复原样”的品牌,只会被越甩越远。现在要做的,是把“适应力”刻进营销团队的基因里——这5件事,优先级最高:
1. 审计AI流量:别把它当“杂项”,要当“新渠道”
现在从ChatGPT、Gemini、Copilot来的流量,在GA4里可能被归为“referral(引荐流量)”,但你必须把它单独拎出来。
具体动作:用GA4或Looker Studio建一个“AI流量”细分维度,用正则表达式过滤出ChatGPT、Gemini等平台的访问。分析这些流量的着陆页、停留时间、转化路径——比如,从AI来的用户是不是更爱直接看“产品对比”页面?他们的转化率和organic traffic比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重要:把AI流量当成“正式渠道”,才能在预算会议上争取到资源——你可以清晰地说“AI渠道现在贡献了5%的新客,且客单价比平均高12%”,而不是模糊地说“好像有一些从AI来的流量”。
2. 盯市场,别只盯自己:区分“执行问题”和“需求变化”
流量降了,不一定是SEO团队没做好。可能是整个行业的传统搜索需求都在跌——比如,用户现在都去AI里问“怎么学Python”,不再搜“Python入门教程”了。
具体动作:拿你核心关键词的“organic impressions(自然展现)”和“paid impressions(付费展现)”对比。如果两者都在降,说明是“市场需求少了”,不是你的排名掉了;再叠加Google Trends,看关键词的搜索量是不是全网都在下滑。
为什么重要:这能帮你在管理层会议上“自证清白”——不是团队执行力差,是战场转移了。然后你可以提出“我们需要把内容重心从‘教程文章’转向‘Python学习常见问题解答’,因为AI更爱抓取这类内容”。
3. 布局“生态可见性”:把品牌塞进AI的“信息库”
AI的回答不是凭空来的,它靠抓取全网信息。你要做的,是让品牌信息出现在AI“常逛”的地方。
具体动作:建一个“第三方可见性清单”,包括行业权威目录(比如G2、Capterra)、垂直测评网站(比如科技领域的Tom's Hardware)、用户论坛(比如Reddit相关小组、知乎圆桌)、 niche communities(小众社群)。然后针对性地输出内容——比如给测评网站寄产品、在论坛里回答用户问题、和行业KOL合作出“深度解析”。
例子:某旅行品牌不只做“酒店推荐”官网内容,还主动在Tripadvisor上更新酒店信息,在小红书和旅行博主合作出“小众目的地攻略”,在Reddit的r/travel里回答用户的“预算5000能去哪”——这些内容都会被AI抓取,即使用户没点进官网,也会在AI的推荐里看到这个品牌。
4. 重绘用户旅程:找到“黑暗漏斗”里的新路径
线性漏斗没了,你要画出自己品牌的“碎片路径”。比如,你的用户可能是“在抖音看测评→去ChatGPT确认参数→到线下店体验→直接购买”,也可能是“在知乎看问答→用Lens搜产品图→官网比价→下单”。
具体动作:找10-20个真实用户做访谈,问他们“怎么知道我们品牌的”“做购买决定前查了哪些信息”。然后梳理出3-5条最常见的“非传统路径”,针对性布局——比如,发现很多用户通过“AI产品对比”了解你,就去优化第三方测评里的参数准确性;发现用户爱用Lens搜,就优化产品包装上的视觉识别元素。
5. 量化“间接价值”:证明SEO是“增长引擎”,不是“成本中心”
很多CEO觉得“SEO不直接赚钱”,因为他们只看“organic traffic带来的转化”。你要做的,是把SEO的“间接贡献”算清楚。
具体动作:用GA4建“首次触点为自然搜索”的用户 segment(细分),追踪他们在30天、60天内的全渠道转化情况——包括线下门店核销的优惠券、社交媒体的互动、邮件订阅的转化。然后算出“SEO带来的用户终身价值(LTV)”,比如“通过SEO首次接触的用户,平均LTV比其他用户高18%”。
为什么重要:当你能说“SEO不仅带来了10%的直接销售,还为其他渠道贡献了25%的潜在客户”,CEO就会把SEO从“成本中心”划入“增长引擎”,预算和资源自然就来了。
五、最后:AI不是敌人,是“重新定义规则”的机会
“搜索变了”不代表“品牌机会少了”,反而意味着“新的空位”正在出现。
对营销leader来说,现在最该避免的是“用旧地图找新路”——别再纠结“怎么把关键词做到第一”,而是想“怎么让AI优先推荐我的品牌”;别再抱怨“流量看不见了”,而是去搭建“能触达黑暗漏斗的生态”。
AI重构的不是“搜索”,是“用户和信息的连接方式”。那些能跟上这种变化、重新定义“可见性”和“成功指标”的品牌,不仅能守住流量,更能在新规则里拿到先发优势。
毕竟,用户永远需要“找到信息”,只是现在,他们找信息的方式,需要你换个角度去理解了。
来源: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