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年10月24日,宜昌江岸。夜色如墨,长江水声轰鸣,仿佛大地在战栗。一艘民生公司的小火轮“民元号”正奋力逆流而上,船头探照灯刺破黑暗,映照出船工们汗湿的脊背。甲板上,一捆捆机器零件、一袋袋化工原料在急促的吆喝声中被推上船舷。远处,武汉方向腾起的火光刺破天
纪念抗战胜利83周年 报告文学
长江泪奔:宜昌大撤退的船歌
他闭上眼,1893年合川老屋的油灯、1925年上海船厂的铁锤声、1937年南京沦陷的电报……往事如潮水般涌来。他出身贫寒,幼年辍学,靠自学编教材、办学校,曾坚信“教育救国”是救国良方。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终于明白:“单靠书本,救不了中国。”于是,他转身投身实业,1926年创办民生公司,从一艘小轮船起家,十年间统一川江航运,打破外国垄断,将民生发展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航运企业。他本可安享富贵,却在1937年抗战爆发时,毅然将全部家当投入抗战,亲率船队抢运川军出川。他曾在日记中写道:“我卢作孚,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魂。实业非为私利,乃为救国。”
如今,武汉危在旦夕,他再次被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急电:“宜昌为入川咽喉,物资若失,抗战将无以为继。”卢作孚在重庆办公室踱步,窗外是嘉陵江的涛声。他摊开地图,宜昌至重庆648公里,险滩密布,枯水期仅容小船通行。而日军已逼近武汉,留给他的时间,不足40天。他凝视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圈——那是堆积如山的兵工厂设备、钢铁、化工原料,是上海、南京、武汉三镇工业的精华。他喃喃自语:“40天……20艘船……2000只木船……若失败,中国工业将断送于此。我卢作孚,岂能做民族罪人?”他猛地合上地图,眼中闪过决绝:“船在人在,人在货在!拼了!”
一、暗夜启航:从武汉到宜昌的生死时速
1938年8月,民生公司22艘轮船悄然集结于武汉。卢作孚亲临指挥,将公司分为三线:一线船队昼夜不停从武汉码头装运,二线船队在宜昌待命接应,三线则负责在重庆接收转运。每艘船都挂上“民生”二字,船尾漆着“抢运”两个血红大字。但时间如刀,日军轰炸机如影随形。8月20日,日军轰炸武汉码头,民生“民权号”被炸沉,船员**李德明**在浓烟中跳水逃生,船身倾斜,却仍坚持将最后一批化工原料运抵宜昌。更棘手的是时间——武汉沦陷前,仅剩40天。卢作孚制定了“三班倒”制度:船工们每班工作12小时,吃住都在船上,饭食是粗粝的干粮和冷水。他常在深夜巡视船队,发现船工因疲劳打瞌睡,便亲自端来一碗热粥:“兄弟们,咬紧牙关,这船上的每一块铁,都是将来打鬼子的炮弹!”
二、宜昌绝唱:长江咽喉的40天血战
1938年10月15日,武汉失守前的最后10天,宜昌码头成了中国工业的“生命枢纽”。200多艘大小船只挤满江岸,物资堆积如山,却因航道狭窄、船只拥挤,运输效率骤降。卢作孚当机立断,将宜昌码头划为“抢运区”,实行“三线分流”:第一线,从武汉运来的物资直接装上船;第二线,宜昌本地的物资快速集结;第三线,船队分批开出,避免堵塞。他甚至在码头搭起简易指挥所,昼夜不眠,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标出每一艘船的动向。
最惊心动魄的时刻在10月23日。日军出动30架轰炸机,对宜昌码头进行“地毯式”轰炸。炸弹如雨点般落下,码头仓库瞬间化为火海,堆积的机器设备在烈焰中扭曲变形。卢作孚正指挥船队装运,一颗炸弹在不远处爆炸,碎石飞溅,他左臂被划破,鲜血浸透衣袖。船工们要拉他避难,他却推开众人,高喊:“别管我!船上的机器比命金贵!”他亲自指挥船队在爆炸间隙抢装,将一批关键的兵工厂设备运上船。当最后一艘船驶离码头,武汉方向的炮火轰然炸响——10月24日,武汉沦陷。
在宜昌,卢作孚的船队创造了奇迹:40天内,运出9万余吨物资,包括3000多部机器、10万吨钢铁、1500吨化工原料,以及3万多名工人。这些物资,正是中国大后方工业的“种子”:武汉的兵工厂设备运抵重庆后,迅速组装成“第20兵工厂”;上海的纺织设备在成都建厂,保障了军服供应;南京的化工原料在重庆炼成炸药,成为战场上的“救命粮”。民生公司为此付出惨重代价:20艘轮船中,10艘被炸沉,200多名船员牺牲,卢作孚的弟弟卢子英在10月12日的轰炸中殉职。他强忍悲痛,只在日记中写:“子英走了,但船还在,人还在。”
在宜昌,卢作孚的船队创造了奇迹:40天内,运出9万余吨物资,包括3000多部机器、10万吨钢铁、1500吨化工原料,以及3万多名工人。这些物资,正是中国大后方工业的“种子”:武汉的兵工厂设备运抵重庆后,迅速组装成“第20兵工厂”;上海的纺织设备在成都建厂,保障了军服供应;南京的化工原料在重庆炼成炸药,成为战场上的“救命粮”。民生公司为此付出惨重代价:20艘轮船中,10艘被炸沉,200多名船员牺牲,卢作孚的弟弟卢子英在10月12日的轰炸中殉职。他强忍悲痛,只在日记中写:“子英走了,但船还在,人还在。”
在这血与火的40天里,无数船员用生命书写了不朽。**李德明**在“民权号”沉没后,被救起时已昏迷,醒来第一句话是:“船上的机器……运出去没有?”他被送回重庆后,立即申请重返宜昌,继续抢运。**张大山**,民生公司“民本号”轮机长,因长期在高温机舱中工作,患上严重肺炎,仍坚持在岗位上,直至10月18日昏倒在轮机旁。**王秀英**,民生公司少有的女船员,负责在宜昌码头登记物资,她连续工作72小时,记录了超过5000吨物资的明细,眼睛布满血丝,却始终没有停下笔。**陈阿福**,一名普通水手,在10月22日的轰炸中,为保护一批精密仪器,用身体挡住飞溅的弹片,身负重伤。这些名字,与“民生”二字一起,刻在了长江的波涛里。
卢作孚在指挥所的油灯下,翻看船员名册,指尖划过一个个名字,心如刀割。他想起自己早年办教育时,曾对学生们说:“人生在世,当为社会做一点事。”如今,他正用生命践行这句话。他提笔在日记本上写道:“今日宜昌,如战场。船员以命相搏,我岂能退缩?若物资尽失,中国工业将断,抗战将亡。我卢作孚,宁可船沉江底,亦不负此身!”
三、血火淬炼:工业命脉的新生*
宜昌抢运的成果,远不止于数字。9万吨物资运抵川渝后,迅速在重庆、成都、宜宾等地重建工厂。1939年,重庆的“第20兵工厂”月产步枪3000支,手榴弹10万枚;成都的“大华纺织厂”年产军布100万匹,保障了前线军需。历史学者王奇生在《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史》中指出:“宜昌大撤退使中国工业重心西移,大后方工业产值从1937年的3.6亿元增至1940年的11.7亿元,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没有卢作孚的船队,中国抗战的工业基础将彻底崩溃。
卢作孚的智慧更体现在战略层面。他不仅抢运物资,还组织了“工人训练班”,在船上为工人讲解机器原理,确保抵达后能迅速恢复生产。他甚至与教育家张伯苓合作,将一批技术工人送往重庆大学深造。1938年12月,民生公司船队在重庆举行“工业复兴誓师大会”,卢作孚在台上说:“我们运来的不是铁,是骨,是血,是明天的太阳!”台下,3万工人齐声高呼,泪水在脸上纵横——那是希望的泪,更是重生的泪。
四、余响:长江不息,精神长存
1949年,卢作孚在重庆投江自尽,留下遗言:“我一生所求,唯愿中国富强。”他身后,民生公司船队的功绩被历史铭记。1986年,宜昌修建“宜昌大撤退纪念园”,卢作孚的铜像立于长江边,基座刻着“9万吨物资,9000万中国人的希望”。200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宜昌大撤退”主题展,其中一份档案写道:“1938年10月24日,民生公司船队最后一艘船驶离宜昌,武汉沦陷的炮声中,中国工业的命脉,已在长江的波涛里重生。”
七十多年后,我站在宜昌江岸,看长江奔流不息。江水依旧,却不再有炮火的嘶鸣。江畔的“民生轮船博物馆”里,陈列着当年的船票、船工日记和一张泛黄的照片:卢作孚站在“民生号”甲板上,目光坚定如初。照片背面写着:“1938年10月24日,宜昌。船在,人还在。国在,心就在。”
历史从不沉默。宜昌大撤退的40天,是卢作孚用船队的汽笛吹响的民族号角。那9万吨物资,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3万工人用血肉铸成的钢铁长城。当武汉的火光映红长江,当宜昌的船工在炮火中奔跑,他们守护的不只是机器,而是中国不灭的文明火种。卢作孚曾说:“人生在世,应为社会做一点事。”他做到了——他用一艘艘船,载起了一个民族的未来。
长江依旧东流,船影已成历史,但那夜的汽笛声,却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回响:当国家危亡,总有人以血肉为舟,载起希望,驶向黎明。
来源:人大长弓(文教科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