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乙巳年的秋光,是踩着桂香挪来的。我这七十岁的人,眼瞧着院角的桂树从抽芽到缀满金粒,心里头最盼的,就是中秋这夜——不是馋那口五仁月饼的酥,也不是贪那杯桂花酒的醇,是盼着庭前那轮月,能把老伴的影子、孙女的浅笑、孙子的闹声,都拢在那张磨出包浆的石桌旁。窗台上,孙女捎
文/任天义:古稀中秋寄清辉:一堂三代共月圆
乙巳年的秋光,是踩着桂香挪来的。我这七十岁的人,眼瞧着院角的桂树从抽芽到缀满金粒,心里头最盼的,就是中秋这夜——不是馋那口五仁月饼的酥,也不是贪那杯桂花酒的醇,是盼着庭前那轮月,能把老伴的影子、孙女的浅笑、孙子的闹声,都拢在那张磨出包浆的石桌旁。窗台上,孙女捎来的手工兔子灯亮着,灯面绣着桂花纹;老伴正蹲在阶前,把供月的水果摆得齐整,石榴的红、西瓜的艳、苹果的亮,在暮色里透着股子盼团圆的暖。等月亮爬过梧桐枝,这一家子的中秋,才算真的开场。
一、庭前拾掇:老伴拈碟话旧俗
天刚擦黑,我挪着竹凳往桌子旁凑,膝盖骨咯吱响——人老了,连等月亮都要慢些。老伴正蹲在桌前,指尖蘸着温水,细细擦那只青花供碟。碟沿缺的小角,是四十多年前我们搬新家时磕的,当时我还心疼,他却说“缺角也好,往后日子能留个念想”,如今倒成了家里过中秋的老物件。
“先把水果摆齐,你看这石榴,是巷口老张头家刚摘的,红皮上还沾着晨露,指尖一捏就能感觉到籽粒在里面鼓着,等会儿拜月时,得让月亮也尝尝这甜;西瓜选的是沙瓤‘8424’,刀刚碰到皮就裂出细纹,切开来红瓤黑籽,咬一口能飙汁,特意切了八瓣,像朵绽开的花,还盖了片薄荷叶镇着,免得失了凉劲儿;苹果是刚从冰箱拿的红富士,擦得能照见人影,蒂上还带着绿叶,鲜灵得很;橘子是南方来的蜜橘,皮上的油胞亮晶晶的,闻着就带股清甜味;还有核桃,是前儿刚剥好的,仁儿饱满,没一点涩味,摆碟里也图个‘圆满’。”老伴边摆边絮叨,手指划过水果的纹路,忽然抬头笑:“你记不记得,刚成家那年中秋,咱就摆了块粗面饼,连个像样的碟都没有,你还说‘等将来,咱让孩子、孙辈都过最好的中秋’。”
这时孙女提着个竹篮走过来,里面是刚温好的桂花酒和叠好的纸巾,十七岁的姑娘,做事已经透着稳妥:“爷爷,我帮您把酒杯摆上,刚才路过巷口,听见卖灯笼的在喊,说今儿的月亮最圆,您小时候过中秋,也会提着灯笼逛吗?”我还没答,十三四岁的孙子就凑过来,伸手想去摸西瓜瓣,被老伴笑着拍了下手:“臭小子,先拜了月亮再吃,这是给月亮的‘心意’,可不能先动嘴。”孙子吐了吐舌头,把手里的小灯笼举得高高的:“我知道!等拜完月,我要提着灯笼照月亮的影子!”石桌上的水果,在暮色里泛着红的、绿的、黄的光,暖得人心尖发颤。
二、香烛映月:三拜清辉念故亲
等月亮爬过墙头,银辉刚洒到石桌上,老伴就点了三炷香,橙红的火苗在风里轻轻晃,烟丝绕着指缝飘,带着股淡淡的檀香味。他把香递到我手里,又给孙女和孙子各拿了一炷——孙女稳稳地接过来,学着我的样子拢在掌心;孙子攥得有些紧,指节都泛了白,眼睛却盯着供品上的月光,好奇得很。
我对着那轮初升的月,稳稳拜了三拜——
第一拜,念着故去的爹娘。从前中秋,娘总把石榴掰成瓣摆上桌,说“月亮爱吃甜,咱多给它摆些”,爹就站在旁边,把香递到我手里,教我“拜月要心诚,盼啥就跟月亮说”。如今爹娘不在了,可这摆水果、敬香的规矩,我得守着。
第二拜,盼着远方的亲人。他们在外把工作,今年回不来,刚才视频时说“正对着月亮摆水果,跟家里的一样全”,我望着月,倒觉得它真能把话捎过去:“家里都好,孙辈懂事,你们别惦记。”
第三拜,低头瞅着身边的老伴、孙女和孙子,心里头软乎乎的——只要他们在,这中秋就不缺暖。
“爷爷,为什么供这些水果呀?”孙子小声问,香还攥在手里,不敢晃。我把香插进香炉,指了指桌上的供品:“你看这石榴,籽粒多,是盼‘多子多福’;西瓜圆,是盼‘团圆’;苹果红,是盼‘平安’;橘子甜,是盼‘吉利’;核桃硬,是盼‘日子扎实’。古人拜月也这样,《梦梁录》里说‘此夜月色倍明,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兼食瓜果’,咱这摆水果,也是承着老规矩,敬月亮,也敬咱心里的念想。”
孙女这时帮着点了蜡烛,烛火映在供品上,西瓜的红瓤更艳了,石榴籽反光像碎钻,苹果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叠在石桌上。她轻声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爷爷,这诗里说的,是不是就是现在这样,不管在哪儿,都能对着同一轮月念想?”我点头,心里头暖得很——十几岁的姑娘,已经能懂这诗里的情了。
三、膝下论月:千年诗话润童心
月亮越升越高,清辉洒在石桌上,把供品照得透亮。孙女坐在我左边的竹凳上,手里拿着块月饼,却没吃,盯着月亮出神;孙子挤在我右边,一会儿摸下核桃,一会儿瞅下灯笼,十三四岁的年纪,满肚子都是好奇。
“爷爷,古人也像咱们这样,摆这么多水果拜月吗?”孙女问,声音轻轻的。我摸了摸她的头,慢慢说:“早先唐朝的时候,中秋赏月就热闹了——皇亲国戚会在庭院里摆酒、赏桂、放瓜果,百姓也会‘供月、拜月’,连街头的小孩都提着灯跑;到了宋朝,这习俗更盛,夜市里卖月饼的、猜灯谜的,能热闹到后半夜,瓜果也摆得更全,跟咱现在似的;明朝往后,才有了如今这样的圆月饼,《西湖游览志会》里说‘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你看咱桌上的月饼,是不是跟月亮、跟西瓜一样圆?”
孙子突然举手:“爷爷!那辛弃疾问‘飞镜无根谁系’,是不是也像我这样,好奇月亮怎么挂在天上?”我笑了,指了指天上的月:“可不是嘛!古人见了月亮,也满肚子问号——李白‘举杯邀明月’,是想跟月亮喝酒;杜甫‘月是故乡明’,是想家了;苏轼‘但愿人长久’,是盼亲人平安。你这好奇劲儿,跟古人一样呢。”
“那孔子说的‘知命乐天’,是不是也像月亮,有圆有缺也不慌?”孙女又问。我点头:“是呀!儒家说‘知命乐天’,就是让咱接受不圆满,像月亮有缺的时候,可总会再圆;道家说‘道法自然’,你看月亮按时升、按时落,不慌不忙,这就是最顺的理。咱一家子也是,有时分离,可中秋这夜,总能围着石桌看月,这就是福气。”
孙子听得入了神,手里的灯笼也忘了晃,忽然说:“爷爷,我觉得今天的月亮,比去年的亮!”孙女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傻小子,是你长大了,看得更清楚了。”月光落在他们的发梢,孙女的长发沾着片桂瓣,孙子的额角渗着细汗,都是青春的样子。
四、清辉满襟:古稀寄意盼绵长
夜渐深,桂瓣簌簌落在石桌上,沾了月光,竟像撒了把碎玉,轻轻碰一下,就滚到西瓜瓣旁。老伴给我添了杯酒,酒液里晃着月亮的影子,我望着孙女帮着收拾供品,孙子提着灯笼在阶前跑,灯笼的光映着他的笑脸,忽然觉得这月亮真好——它照过我的童年,照过我和老伴的中年,如今又照着孙女的青春、孙子的少年,把三代人的时光,都缝在了这中秋夜里。
“你看这月,跟咱年轻时见的一样圆。”老伴坐在我旁边,声音轻轻的。我举起酒杯,跟他的杯沿轻轻一碰,酒液晃出小圈:“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可只要一家人心里装着彼此,就算有分离,也有月亮照着回家的路。咱都七十多了,不盼别的,就盼孙女好好完成学业,孙子健康长大,每年中秋,都能这样围着石桌,看这轮月。”
这时孙女端来块切好的西瓜,递到我嘴边:“爷爷,吃块西瓜,沙瓤的,可甜了。月亮肯定也尝过了,它会保佑咱们年年团圆的。”我咬了一口,甜汁顺着嘴角流下来,心里更甜——原来中秋的甜,从不是水果的甜、月饼的甜,是老伴摆供品时的认真,是孙女递西瓜时的贴心,是孙子跑跳时的笑声,是这轮照了千年的月,把所有的牵挂都酿成了绵长的暖。
抬头再望月亮,它亮得更温柔了,像是在应着孙女的话:明年,后年,年年,都来陪这一家子,过中秋。
乙巳年中秋 作于乾县顺太街家中
作者简介
任天义:笔名,碧溪。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大学文化,中华全国新闻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陕西日报特约记者、评报员,咸阳日报.周末刋责任编辑等。2005年9月在盛世中华第六届征文获金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受到国家领导接见合影留念。2024年6月在全国古树公园征文中获散文三等奖,同年10月在北京第九届“风雅古韵怀”大赛中获大奖。创作获国家北京有关部门和省市奖50多次。
来源:8854690142176碧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