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很多人认为修行要栽跟头、受挫败,总之,普通人必须一路吃苦,才能抵达修行的终点。再比如,现在流行一个方式,叫闭关修行。甚至很多人会花大价钱去参加禅修营,去山上的酒店,去过那种每天冥想的生活。说白了,就是认为得找个安静且没人打扰的地方,才能修行。
01
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什么叫修行?要想理解这个概念,咱们首先得消除一个误区,就是佛学意义上的修行,并不等于吃苦。
比如,很多人认为修行要栽跟头、受挫败,总之,普通人必须一路吃苦,才能抵达修行的终点。再比如,现在流行一个方式,叫闭关修行。甚至很多人会花大价钱去参加禅修营,去山上的酒店,去过那种每天冥想的生活。说白了,就是认为得找个安静且没人打扰的地方,才能修行。
但问题是,在佛陀时代,其实根本没有“闭关”这个词。前面这些所谓的修行,其实只是换个环境。虽然换个环境确实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但是这些影响只是暂时的,一旦你回到以前的环境,接触以前的人和事,过去那些烦恼可能很快又跑回来了。
那么,佛学意义上的修行是什么样的呢?按照王路老师的解释,佛学所讲的修行,目标不是消除痛苦或者追求快乐,而是让人不被一时的观念所控制。
我们经常会说“我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观念”,说多了以后,你会以为那个想法就是你的,你是某个想法或者观念的主人。但按照佛学层面的解释,观念只是暂时“住”在你这里。
我们的大脑就像是观念的战场,有的时候一个观念会转变成另一种观念,有的时候也会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摆布。
修行的目的,就是摆脱观念的控制,获得内心的平静。
02
怎么理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那可能有人会问,这些解释到底靠不靠谱?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关于这个问题,有位进化心理学学者,叫罗伯特·赖特,曾经专门写过一本书,英文书名直译过来,叫《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他就从现代科学的角度,证明了佛学当中的很多观点是有科学依据的。
比如,佛学当中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叫做“苦”,而按照很多学者的考据,早期佛教原典中的“苦”,准确的意思,更接近于心理学上说的,“不满足”。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人活着的目的就是繁衍。而为了确保这个繁衍能一直持续,人类就演化出了一组心理机制。
首先,大脑会告诉你,只要做了跟传播基因有关的努力,比如让自己更优秀,更强壮,在各类竞争中赢得胜利,只要做了这些事,你就会快乐。
其次,大脑又会让你觉得,这些快乐都是短暂的,不能持续太久。这是为了防止你偷懒,要让你一直去参与竞争。
最后,即使你意识到前面这两件事,你的潜意识也会把注意力全放在第一件事上,也就是,始终让你觉得,赢了就能快乐,而不会在胜利之前就意识到这些快乐是暂时的。
换句话说,大脑只是把快乐当作诱饵,来促使我们一直去争强好胜。
当然,从基因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些设定是好的,但对活生生的个体来说,这就容易产生痛苦。
关于这点,科学家曾经还专门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的过程是,把一只猴子关在笼子里,然后笼子里挂一盏灯,只要灯一亮,科学家就会给猴子喝果汁。之后,科学家会观察猴子大脑中多巴胺分泌的情况。
这个过程重复了很多次。结果是,刚开始,果汁一旦进入猴子的嘴巴,猴子的大脑就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而实验多次重复后,猴子就掌握了规律,只要亮灯,即便还没喝上果汁,猴子的大脑也开始分泌多巴胺。
但到后来,亮灯导致猴子分泌的多巴胺越来越多,而果汁带来的多巴胺越来越少了。也就是,猴子全部的快乐来自于对果汁的“期待”,但真正喝到了果汁,反而没那么快乐了。
根据学者的研究,人类也是这样。在真正开始做某个事情之前,你觉得做这件事会有多么快乐,可是到真正做了之后,又感觉到很空虚。说白了,快乐其实更像是一种错觉,人也许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
而回到佛学,很多人都听过一个观点,人生充满了苦,而烦恼是虚幻的东西。对应到《金刚经》中的一句话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里的“相”,指的是一切可以感知的现象,包括物质、情绪、观念等,而佛陀认为这些现象皆由因缘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所以是虚妄的。你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学的观念和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前面说的自性,也叫本性,意思类似于本质属性。注意,只是类似,它的实际含义要更复杂一些。
03
修行的目的是看清真相,而不是改变真相
围绕修行,还有很多其他的概念。比如,在大乘佛教中,有一个很关键的概念叫做“六度”,也叫六波罗蜜。在大乘佛教的设定里,它们是通往觉悟和解脱的六条道路,也是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法门。
具体来说,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最后是般若。当然,对咱们普通人来说,后三个相对复杂,前三个相对容易理解。因此咱们今天只说前三个。
首先,排在第一位的是,布施。
所谓布施,指慷慨地给予。当然,它不仅仅是指财富的给予,还包括传授知识,或者给予他人安全感。
这个说法,可以对应到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叫“利他快感”。也就是,当一个人做出利他行为时,大脑的腹侧被盖区和伏隔核会被激活,而这两个区域是大脑“奖赏回路”的核心,与“快乐、满足感”密切相关。心理学上,这种感受就被称为“利他快感”。
按照佛学层面的解释,布施的关键不在于布施的行为,而在于“利他”这个出发点。
第二,持戒。所谓持戒,是指维护清净、约束身心行为的修行。
持戒不是单纯的禁忌,而是通过持守戒律,规范自己的身口意。身口意,就是行为、言语和思想的统称。持戒,就是规范自己的身口意,避免伤害他人,从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宁。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持戒相当于一种自我控制的训练,管理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欲望。
换句话说,持戒的核心不是“被迫遵守规则”,而是主动选择“不伤害自己与他人”的生活方式。
最后,咱们来说说忍辱。
说到忍辱,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忍气吞声。但注意,佛学层面的忍辱并不等同于忍气吞声。比如,一个人在工作场合忍气吞声,但回到家里,对家人孩子发泄,这不叫忍辱。即便你回家也不发泄,憋在心里,也不算是忍辱。
按照王路老师的说法,忍辱的目的是训练“情绪调节”能力,就是学会不被小事点燃。
而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大脑对情绪的加工,存在两种途径,“快速通路”和“慢速通路”。所谓快速通路,就是外界的刺激首先传递到了杏仁核,而杏仁核专门负责快速识别威胁,触发反击本能反应。
比如,咱们说一个人“一点就着”,就是杏仁核的反应太快了。而所谓慢速通路,就是外界的刺激还同时传递到了“前额叶皮层”,大脑的这一块负责理性分析,能抑制杏仁核的冲动。
从这个角度看,佛学所谓的忍辱,目标也许就是要激活大脑的慢速通路,延长情绪反应的“窗口期”,让理性有足够的时间介入,抑制情绪的过度激活。
说到这,我们算是粗略地讲了在佛学里,什么叫修行?它的本质,也许就像王路老师说的,修行的目的是看清真相,而不是改变真相。
来源:商财洞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