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梨树锈病,又称梨赤星病,是由梨胶锈菌引起的一种典型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梨树叶片、新梢与果实,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早期脱落、树势衰退及果实商品价值丧失,对梨产业安全生产构成显著威胁。其防控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病害发生规律与梨园实际情况,构建农
梨树锈病,又称梨赤星病,是由梨胶锈菌引起的一种典型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梨树叶片、新梢与果实,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早期脱落、树势衰退及果实商品价值丧失,对梨产业安全生产构成显著威胁。其防控需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病害发生规律与梨园实际情况,构建农业、物理、生物及化学协同发力的防控体系。
一、农业防控:筑牢病害预防基础
农业防控是减少锈病发生的根本措施,核心在于通过优化梨园环境与树体管理,降低病原菌基数、提升树体抗病能力。
1. 科学规划建园:梨胶锈菌需依赖桧柏、龙柏等柏科植物完成生活史,新建梨园应远离3公里范围内的柏科植物种植区;若梨园周边已存在柏科植物,需与相关方协商清除或定期对其开展药剂防治,切断病害传播链。
2. 强化树体管理:合理修剪枝条,改善梨园通风透光条件,避免因树冠郁闭导致湿度偏高;秋季果实采收后,及时清理园内落叶、落果及病残枝,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越冬病原菌;生长期均衡施用氮、磷、钾复合肥,避免偏施氮肥导致树体徒长、抗病性下降,尤其注重补充磷钾肥与中微量元素,增强树体抗逆性。
二、物理防控:精准阻断病害传播
物理防控聚焦于病害发生关键期,通过人工干预手段直接减少病原菌接触与侵染机会,操作简便且环境友好。
1. 人工摘除病源:在锈病发病初期,当叶片出现黄色小斑点、尚未形成黄褐色锈孢子器时,及时人工摘除病叶、剪除病梢,装入密封袋带出园外销毁,防止病原菌在园内扩散蔓延,尤其需重点检查树冠下部与内膛枝条,避免遗漏早期病斑。
2. 物理阻隔保护:在梨树萌芽至幼果期(锈病侵染高发期),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可对梨树采用无纺布或塑料薄膜进行临时覆盖(需预留通风口),减少雨水飞溅携带病原菌侵染叶片与果实;同时,利用高压水枪定期冲洗叶片表面,可冲掉部分附着的病原菌孢子,降低侵染概率。
三、生物防控:推动绿色防控升级
生物防控以“生态友好、安全高效”为核心,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抑制病原菌生长,契合现代梨产业绿色发展需求。
1. 施用生物制剂:在锈病发生前或发病初期,选用具有预防与治疗作用的生物农药,如2%春雷霉素水剂(有效抑制病原菌细胞壁合成)、0.3%苦参碱水剂(破坏病原菌细胞膜结构)或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通过竞争营养与空间抑制病原菌繁殖),按照推荐浓度均匀喷雾,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可有效控制病害扩散。
2. 培育有益微生物:通过在梨园行间种植三叶草、紫花苜蓿等绿肥作物,或施用腐熟有机肥、生物菌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土壤中有益菌数量,间接提升梨树对锈病的抗性;同时,保护梨园中的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其他病虫害对树体的伤害,避免树势弱化加剧锈病发生。
四、化学防控:关键期精准高效干预
化学防控是控制锈病爆发流行的关键手段,需严格把握用药时机、选择高效低毒药剂,并遵循科学用药规范,兼顾防控效果与环境安全。
1. 把握关键用药时期:
- 首次用药:梨树萌芽期至展叶初期,此时病原菌孢子开始萌发,喷施保护性杀菌剂,如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形成药剂保护膜,阻止病原菌侵入。
- 第二次用药:梨树谢花后至幼果期,若发现叶片出现锈病斑点,立即喷施治疗性杀菌剂,如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30%醚菌酯悬浮剂2500倍液,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与孢子形成。
- 后续用药:若遇连续阴雨天气,需每隔10-15天补喷1次,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如唑类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交替),避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2. 规范用药操作:喷施药剂时需确保均匀覆盖叶片正反面、新梢及果实表面,重点关注树冠内膛与下部枝条;严格按照药剂推荐剂量使用,避免随意加大剂量导致药害或农药残留超标;果实采收前20天停止用药,保障果品质量安全。
梨树锈病的综合防控需打破“单一依赖化学药剂”的传统模式,将农业防控作为基础、物理与生物防控作为辅助、化学防控作为应急补充,根据病害发生动态灵活调整防控策略,方能实现对病害的长效控制,保障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