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饼——从祭品到团圆象征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5 04:43 1

摘要:奶奶将月饼小心翼翼地摆在院中的小方桌上,仰头望着渐圆的月亮,喃喃道:“月神娘娘,请保佑远方的孩子平安归来。”

奶奶将月饼小心翼翼地摆在院中的小方桌上,仰头望着渐圆的月亮,喃喃道:“月神娘娘,请保佑远方的孩子平安归来。”

每到中秋,村里的老人总会讲述月饼的故事。月饼最初并非食品,而是祭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礼制,后来达官文士也效仿,此风逐渐传到民间。

祭月仪式上,月饼和西瓜绝对不能少。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中秋月饼——从祭品到团圆象

月饼的起源,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而“月饼”这个名字的由来,相传与杨贵妃有关。

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和杨贵妃一起赏月吃胡饼。唐玄宗觉得“胡饼”这个名字不雅,想改个名字。杨贵妃抬头望着皎洁的圆月,脱口而出——“月饼”。

北宋时,中秋吃月饼已在宫廷和民间流行。苏轼曾作诗称赞:“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到了明代,月饼才正式被赋予“团圆”的寓意。《西湖游览志余》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空前。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述: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清代月饼制作工艺越发精湛。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如今中秋之夜,家家户户依然延续着千百年的传统。

祭月后,当家主妇会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如有家人未归也要留下一角,以示全家团圆。

在江南地区,还有“卜状元”的趣味游戏:把月饼切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但不管月饼如何变化,那圆圆的形状,始终寄托着人们对团圆的期盼。

来源:美食餐具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