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里种地的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等他们种不动了,地里还能长出粮食吗?”这是不少人走进农村都会有的疑问。
“村里种地的都是头发花白的老人,等他们种不动了,地里还能长出粮食吗?”这是不少人走进农村都会有的疑问。
数据更戳心:现在农村常住人口里,60岁以上的占比超过40%,30岁以下的还不到10%。但别慌,“谁来种地”这个难题,国家早就给出了答案,一批全新的“种地人”已经登场,他们正成为农业的新主力军。
首先要说的是新型职业农民,这可不是咱们印象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而是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专家”。
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经超过2000万人,其中35岁以下的占比接近四成,还有15%以上是大专学历。
他们有的是返乡的大学生,有的是回流的青壮年,把种地当成了正经事业。
山东的小王就是典型例子,他学农业技术出身,毕业后直接回村承包了500亩地搞智慧农业。
地里装着传感器,手机一点就能看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播种收割全靠无人机和大型机械。
以前500亩地要20个人干半个月,现在他带3个工人一周就搞定。
去年他种的小麦亩产1200斤,比传统种植高出300斤,纯利润超80万。
还有山东的李建国,用物联网管大棚,草莓亩产涨30%,农药少用40%,一亩地多赚2万多块。
这就是技术给种地带来的改变,让“看天吃饭”变成了“靠科技吃饭”。
其次是家庭农场经营者,简单说就是以家庭为单位,搞规模化种植的“农业老板”。
这几年家庭农场发展得特别快,2024年全国家庭农场数量已经达到400万家,平均每个农场经营100亩以上,亩均产值比散户高40%。
而且现在申请条件也放宽了,只要流转土地超30亩、合同期限5年以上,有农村户口就能办。
安徽的李家农场就是个好样板,李大叔一家6口经营300亩水稻田,从育种、种植到加工、销售全链条搞定。
他们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在网上卖15块钱一斤,是普通大米的3倍。
去年整个农场产值超500万,一家人日子比城里白领还滋润。
李大叔说以前散户种地,种得再好也卖不上价,现在自己当家做主,挣钱特有奔头。
更实在的是,办了家庭农场不仅能拿常规粮食补贴,还有高额专项补贴,钱直接打到一卡通里。
最后少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把散户“抱团”的组织,相当于农业版的“公司”。
合作社统一买农资、统一教技术、统一卖产品,解决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
到2024年,全国已有220万家合作社,带动了7000多万农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可能有人会问,这些新主力军能留住、能发展好吗?国家早就想到了,政策支持一波接一波。
2024年全国免费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100万人次,光农业补贴就发了3000多亿。
像江苏对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每亩给200元种植补贴,还给贷款贴息,这几年30岁以下青年农民占比从12%涨到了27%。
贷款方面更给力,单个经营主体年度最高贴息额度从100万提至200万,先进农机具也能享补贴,涵盖80个品目 。
土地流转政策也理顺了,农民把地租出去拿租金,还能去农场打工挣钱,一举两得。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些新主力军还搞出了新花样。
陕西的王芳种猕猴桃,不光卖果子,还办加工厂做果酱,搞“果园采摘+农家乐”,年收入是单纯种地的5倍。
四川乐山的姑娘赵小星,把老宅子改成网红民宿,带动全村12家民宿开张,连村口大爷都学会直播卖黄桃了。
他们让农业不再只是“种庄稼”,而是变成了能赚钱的多元产业。
现在再看“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答案已经很清晰了。
不是缺人,是缺会种地、能让土地生金的人。
新型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这群人带着技术、资金和新理念回到田野,把种地从苦差事变成了有奔头的事业。
结尾:
国家的方向摆得明明白白,政策的红利实实在在。
未来的农村,不会是“后继无人”的冷清模样,反而会因为这群新主力军,变得更有活力、更有希望。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新种地人”?来评论区聊聊他们的故事!
来源:咖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