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梅戏与黄梅采茶戏的一字之差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5 04:10 1

摘要:黄梅戏与黄梅采茶戏的关系,常被描述为“同源一体”,但在当代语境中,两者却被有意无意地“分家”:一边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戏,一边又将黄梅采茶戏边缘化,甚至“弃之若敝履”。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历史演变的客观原因,也有文化话语权争夺的复杂背景。

黄梅戏与黄梅采茶戏的关系,常被描述为“同源一体”,但在当代语境中,两者却被有意无意地“分家”:一边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采茶戏,一边又将黄梅采茶戏边缘化,甚至“弃之若敝履”。这种现象背后,既有历史演变的客观原因,也有文化话语权争夺的复杂背景。

一、起源共识: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戏

多数权威资料与研究者均认同,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调,即“黄梅采茶戏”。黄梅采茶戏是清代在黄梅地区形成的地方小戏,融合了采茶歌、道情、花鼓、连厢等民间艺术形式,逐渐发展为“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的表演形式。

二、现实分裂,黄梅采茶戏被黄梅县边缘化

尽管黄梅戏非起源于黄梅采茶戏,但在当代戏曲体系中,两者却呈现出“一边高捧、一边冷落”的悖论:

1. 黄梅戏“去地方化”:现代黄梅戏以安徽方言演唱、以安庆为中心传播,逐渐脱离了湖北黄梅的地方语境。其音乐、表演、语言体系都经历了“安徽化”改造,成为更具普适性的“新剧种”。

2. 黄梅采茶戏“原地踏步”,湖北黄梅本地的采茶戏,则保留了更多原始形态,语言、唱腔、剧目都更贴近地方传统,但传播范围有限,影响力远不及“安徽黄梅戏”。

3. 命名与认知的割裂,在公众认知中,“黄梅戏”几乎等同于“安徽黄梅戏”,而“黄梅采茶戏”则被视为黄梅县的地方性小戏,甚至被误认为是“旧称”或“前身”,而非活生生的现存剧种,不敢认,认了就说不清与黄梅戏的所谓关系了。

三、话语权与文化资本的争夺

这种“一边说起源,一边又抛弃”的现象,实质上是湖北文化话语权和资源分配的结果:

安徽黄梅戏借助省级文化资源、媒体传播和国家级非遗申报,成功“品牌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湖北黄梅采茶戏则因地处县域、资源有限,未能完成现代化转型,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在本省戏曲体系中也处于弱势地位。

四、结语:不应“弃之若敝履”

黄梅采茶戏虽然不是黄梅戏的“母体”,但是中国地方戏曲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将黄梅戏的成功建立在“遗忘”或“淡化”黄梅采茶戏的基础上,是一种文化上的“弑母”行为。真正尊重传统,应是在发展黄梅戏的同时,也给予黄梅采茶戏应有的地位与保护,让“采子”不至于干涸。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