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人造太阳”又传来重磅消息——我国BEST聚变项目总装工作正式拉开序幕。这个被视作“点亮核聚变能源”的关键工程,不仅让“2030年第一盏核聚变灯在中国亮起”的预言更近一步,也让资本市场对聚变产业链的关注再度升温。
最近,“人造太阳”又传来重磅消息——我国BEST聚变项目总装工作正式拉开序幕。这个被视作“点亮核聚变能源”的关键工程,不仅让“2030年第一盏核聚变灯在中国亮起”的预言更近一步,也让资本市场对聚变产业链的关注再度升温。
聚变能源被称为“人类终极能源”,它模拟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用氘氚聚变成氦释放能量,原料取自海水,几乎零碳排放,且安全无核泄漏风险。过去五年,全球聚变投资暴涨至近百亿美元,行业从“科学可行性”加速迈向“工程可行性”。
BEST项目(百兆瓦级先进超临界氦冷托卡马克装置)正是我国自主设计的聚变工程验证堆。此次总装启动,意味着它将从图纸走向实体——超导磁体、杜瓦、包层等核心部件要像“搭积木”般精准嵌入主机基坑。更关键的是,项目明确2030年“点亮”目标,与中科院李建刚院士“最迟2030年实现商用”的判断呼应。这意味着,我国聚变产业已从“技术攻关”转入“工程落地”的关键十年。
我国聚变产供链已初步成型,中核、中科院牵头成立产业联盟,而BEST项目的供应链里藏着16家A股上市公司。这些企业从材料、部件到系统集成全面覆盖,其中四家公司的角色尤为关键。
1. 西部超导:超导线材“心脏供应商”
超导磁体是托卡马克装置的“磁场骨架”,能约束高温等离子体。而超导线材是磁体的核心材料,需在-269℃下保持零电阻。BEST项目的超导线材由西部超导批量供应。作为国内唯一实现低温超导线材商业化的企业,其技术覆盖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和国内聚变项目,相当于为“人造太阳”打造了“强磁场心脏”。
2. 上海电气:TF线圈盒“结构基石”
TF线圈盒是超导磁体的“保护壳”,需承载巨大电磁力和冷却压力。上海电气承担了这一关键结构件制造。作为装备制造龙头,其在大型金属构件加工上的经验,为磁体系统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就像给精密仪器造了个“抗压铠甲”。
3. 百利电气:杜瓦结构“真空屏障”
杜瓦是包裹等离子体的“真空保温瓶”,既要隔绝外界热量,又要承受内部高压。百利电气参与其研发制造,意味着公司在大型真空容器领域的工艺得到验证。这一步若走通,未来或可向更多聚变装置输出“保温技术”。
4. 安泰科技:钨铜复合片“抗烧蚀盾牌”
偏滤器是聚变装置的“排热窗口”,需承受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的轰击。安泰科技子公司研制的钨铜复合片,正是偏滤器的核心材料——钨耐高温,铜导热快,二者结合像给装置装了块“抗烧蚀盾牌”。
BEST项目的推进,不仅是单一装置的突破,更标志着我国聚变工程化能力的成熟。随着总装启动,后续测试、调试环节将持续释放需求,相关企业的配套订单有望逐步落地。
当然,聚变能源商业化仍需跨越工程验证、示范堆建设等多道关卡,短期业绩贡献有限。但资本市场的嗅觉往往领先于技术落地——当“2030年点亮”从预言变为路线图,提前卡位核心供应链的企业,已站在了未来十年的产业风口上。
来源: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