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学书法者,一开始练的都是楷书,楷书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是最多的。大家熟悉的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有三个是唐朝的。事实上,楷书在唐代是代表性书体,唐楷的影响力至今不衰。
初学书法者,一开始练的都是楷书,楷书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是最多的。大家熟悉的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有三个是唐朝的。事实上,楷书在唐代是代表性书体,唐楷的影响力至今不衰。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唐朝是个开放的时代,社会风气自由,文化多元融合。那为什么注重法度、端正谨严的楷书在唐代受到推崇?我们从楷书的演变过程说起。
一、楷书的萌芽和发展
书法字体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楷书(又称真书、正书)的雏形可追溯至汉魏时期,楷书成熟并定型于东晋至唐代。
在汉代,隶书(汉隶)是官方通行书体,但书写效率较低,民间为求便捷,逐渐在隶书基础上简化笔画、调整结构,形成更趋规整、能快速书写的新书体,被视为楷书的早期形态。
钟繇《宣示表》
汉末文书需求增加,推动了楷书的诞生,东汉末年的钟繇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楷书”之名最早见于南朝宋代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称钟繇“善楷书”。钟繇的小楷作品如《宣示表》《荐季直表》虽保留部分隶书波磔,但脱去了隶书的“雁尾”笔意,横平竖直、结构方正,撇捺简化。钟繇的贡献在于将民间简化的书写方式系统化,为楷书奠定了基础。
《张猛龙碑》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逐渐脱离隶书影响,走向成熟,并分化出南北两种风格。魏碑笔画方峻硬朗,书法风格质朴雄强(如魏碑中的楷书作品《张猛龙碑》《郑文公碑》)。西晋书法家卫瓘、索靖等人在钟繇之后进一步发展楷法,但作品仍保留隶书笔意,如“折刀头”起笔。东晋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确立了楷书的“今体”范式。
王羲之《乐毅论》
王羲之小楷如《乐毅论》《黄庭经》笔画清劲秀逸,妍美流畅却结构严谨。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结体疏朗舒展,字形由横势转为纵势,脱尽隶意,标志楷书成熟。
隋朝《董美人墓志》《龙藏寺碑》,被视为唐代楷书的先声。
《董美人墓志》
二、唐朝确立楷书主流地位
在唐代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的背景下,文化空前繁荣,书法艺术进入黄金时代。
隋朝统一南北后,建立科举制度。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增设明书科,选拔文字训诂和书法方面的专门人才,书法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之一,这直接推动了楷书的标准化与普及化。
唐代中央与地方各级官府的行政文书需清晰、统一,楷书的端正严谨满足了这一需求。官方对书写的严格要求通过科举与官僚体系传导至全社会,形成“尚法”的书风。
唐代帝王推崇书法,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唐代“尚法”书风的关键推动者。
李世民设弘文馆、崇贤馆等机构,有专职“楷书手”(抄书手)编制,负责官方文献抄写,统一书风,推动楷书法度化。弘文馆设书法专科,由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家教授皇室子弟及官员书法,确立重法度的书写规范,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可入馆学习。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李世民极度喜爱王羲之书法,亲自撰写《王羲之传论》赞其“尽善尽美”;大规模购求王羲之书迹,由褚遂良鉴定,并命当时的书法名家临摹推广。王羲之书法虽重韵致,但其笔法结构已具严谨的法度基础,唐代书家在王羲之基础上强化笔画的起收、转折、提按等细节,形成了严密的笔法体系。“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都被后人视作“二王系”书法家。
唐代出现大量书法理论著作(如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系统总结了笔法、结构、章法的规律,进一步推动了法度的完善。
所以,书法的演变趋势、唐代的制度建设与帝王的个人爱好都对唐楷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楷书历经数百年演变,汉末萌芽,唐代最终定型。
在唐代,虽然行书、草书仍有发展(如颜真卿《祭侄文稿》、张旭狂草),但官方与主流审美更推崇楷书。
三、唐代的楷书大家
在书法史上,唐代绝对是一个高地,一批杰出书家成就了唐楷的辉煌。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笔画挺劲峭拔,行笔俊健,险奇之象横生,又重心平稳、开合有序,被誉为“楷书极则”。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笔法圆润含蓄,结构宽博平和。正平俊朗,风姿绰约。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用笔灵动多变,精工秀雅,形瘦实腴。
薛稷:《信行禅师碑》,纤瘦遒丽,婀娜清健。
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笔画丰腴雄浑,结体宽博开张。世称“颜筋”。
柳公权《玄秘塔碑》
柳公权:《玄秘塔碑》《史公纪赞碑》《神策军碑》骨力遒劲,顿挫分明。世称“柳骨”。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全盛时期,通过法度的完善,便于后世学习和传承。
来源:紫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