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践行“两山”理念20年 走进美丽中国 | 林之变:林下参的重生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4 20:35 1

摘要:继续关注大型融媒新闻行动《蝶变——践行“两山”理念20年 走进美丽中国》。吉林东南部,长白山脚下,小县城抚松有着一千多年的野山参采挖史和四百多年的人参栽培历史。当地充分发挥长白山“立体资源宝库”的生态优势,创新性地将人参产业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打造出“绿水青山

继续关注大型融媒新闻行动《蝶变——践行“两山”理念20年 走进美丽中国》。吉林东南部,长白山脚下,小县城抚松有着一千多年的野山参采挖史和四百多年的人参栽培历史。当地充分发挥长白山“立体资源宝库”的生态优势,创新性地将人参产业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打造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海参乡。

时值秋日,东北小县城抚松迎来了第39届开秤节。舞台上,专家们看芦碗,辨纹路,挑选今年的参王;舞台下,一只叫做“米粒”的小鹿正在四处溜达,它是发现8号人参的“大功臣”。

吉林白山市抚松县参农 王艳国:有一天去采蘑菇,领着小鹿,然后那个小鹿自己又跑出去玩去了。在找它的过程当中,发现它就在这个参旁边。

小鹿上山撒欢,今年的人参则到了大规模下山的季节。凌晨五点,抚松县万良人参市场已经是人声鼎沸。这个全亚洲最大的人参市场,高峰期时,每天有200多万斤人参销往世界各地。

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摊主:秋季的时候,里边是满满登登的。

万良长白山人参市场摊主:5天的话,能卖好几万。

人参,是抚松人的“金饭碗”。上世纪80年代,郑祖朋的伯伯跨越2000多公里,从浙江温州来到这儿,办起了当地第一家民营参企。

记者:你拿着棍子是为了干嘛?

抚松县中草集参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 郑祖朋:打一下,万一有蛇可以驱赶一下。

然而,野山参往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长成,数量有限,难成规模。郑祖朋清楚记得,当地一度靠毁林炸山,来提高人参产量。

抚松县中草集参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 郑祖朋:在那个时候,其实要为了扩大经济化,很多的地可能有树木、植被,其实就是要把这些树给它砍掉。

吉林白山市抚松县林业局动植物保护科科长 徐利军:当时那个树根都是用炸药往外蹦,再把它整平,然后栽上人参。

就这样,成百上千亩的参地遍布了抚松大大小小的山头。崔长安,就是当年砍树种参的参农。这几年,他盘下家门口的小店,做了一家人参博物馆。挤挤挨挨的橱窗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生锈的锯子。

吉林白山市抚松县北岗村村民 崔长安:(好比)这是个树,我们要放倒,开始往这倒。先给这边放,拉。

这些锯子曾锯开一棵棵树,也在崔长安身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伤口。

吉林白山市抚松县北岗村村民 崔长安:这个山是宝山,你想要什么它有什么。但是人腌透了,就是人多了,你也得保护它。靠山吃山那是书上说的,那也得敬山仰山。

转机出现在2015年,当时,东北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抚松顺势开展打击毁林种参专项行动,依靠森林采伐迹地种参的传统方式被明令禁止。“禁伐令”传开时,大伙儿愁得整宿睡不着。

吉林白山市生态环境局抚松县分局局长 禚百万:可能开始有些人质疑,这个不是端(砸)了饭碗吗?难免老百姓有些疑虑。

不甘心被砸饭碗的郑祖朋,带头转向不挖地、不砍树的林下参种植。但刚开始因为缺乏经验,千万投入打了水漂。

抚松县中草集参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 郑祖朋:很多的地太平坦以后它会积水,然后这个参就很容易烂。然后有很多地它旁边没有什么树木,然后我们也会去种,种完以后突然发现这个阳光直射太厉害,一到夏天就全枯死了。

痛定思痛,郑祖朋沉下心来,开始学着真正了解脚下这片山林。水芹菜茂盛的地方水源充足,车前草生长的地方阳光充足。通过判断植被分布情况,郑祖朋逐渐摸索出最适合撒参籽的点位。

抚松县中草集参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 郑祖朋:像这种植物他们当地叫和尚草。那就说明这一块里面的土地它有阳光,然后水分也比较充足。我们会跟人参的习性做对比,在播种的时候,都会去观察这个林子。

让人参的生长和大自然的作息同频共振,十年来,郑祖朋的林下参的存活率提升近一倍,企业在抚松也陆续开发了1500亩的林下参种植园和人参种植基地。改变人参的种养方式,不仅要能种,更要种好,在抚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农田里成片的参棚即将迎来丰收,田里也能种好参的秘密,就藏在隔壁实验室一盆盆土壤样本里。

记者:这个是什么生物菌?

吉林参王植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友德:这个不能告诉你。

记者:这个是你们的商业机密?

吉林参王植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友德:对!实验的嘛。

人参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为了能让人参大面积地长在田里,马友德与吉林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全面研究林下的土壤生物菌菌群种类和比例。经过上千次梯度实验,团队摸索出标准化种植的办法。

吉林参王植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马友德:包括它达到有机值达到5以上,PH值达到5.5到7,基本符合人参生长的一个环境。能保住苗,这是我最大的一个成就感。

就这样,山里头虽没了动辄千亩的参地,而在田间、林下静静生长的人参,带给抚松全新的发展机遇。选定“观山景”,备足“索宝绳”,跟着放山把头进山体验古老的采参文化,是眼下抚松最热门的文旅项目之一。

长白山华美胜地度假区放山把头 孙新杉:澳门、香港的(游客)都来过,当年这片地其实也当时也是参地,已经在慢慢地还原到以前老长白山的这个林子和这个动物的状态了。

游客:大王叫我来巡山。

游客:没挖过,看到活的(人参)了!

游客:呼吁咱们全国或者世界范围内好多朋友啊,多多过来这边溜达溜达。

如今,人参依旧是抚松端得稳稳的“金饭碗”。通过挖掘人参文化,拉伸产业链,当地开发出五大类600多种人参产品,年产值达186亿元。

吉林白山市抚松县人参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李昊:我们现在这个种植面积是逐步减少,但是产量产值通过科技手段不断地提升。我们是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升整个行业的附加值。

记者手记:

在抚松,有一句人人都知道的顺口溜:漫山遍野小红果,底下睡着“金娃娃”。当人参种植不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这个“金娃娃”才能长得大、走得远。靠着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含量,打通了“两山”的转化通道,撑起了人参产业的大空间,从长白林海到全球餐桌,“百草之王”的传奇,才刚刚开始。

来源:中国蓝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