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汉市民胡大爷不慎丢失手机,次日补办手机卡后,竟发现账户凭空多出4笔消费,总计4600余元。警方调查发现,一对情侣捡到手机后,因手机未设锁屏密码且开通免密支付,先后在烟酒店、超市购买6条香烟并计划转卖变现。最终,两人因涉嫌盗窃罪被刑事拘留,盗刷资金全数追回。
武汉市民胡大爷不慎丢失手机,次日补办手机卡后,竟发现账户凭空多出4笔消费,总计4600余元。警方调查发现,一对情侣捡到手机后,因手机未设锁屏密码且开通免密支付,先后在烟酒店、超市购买6条香烟并计划转卖变现。最终,两人因涉嫌盗窃罪被刑事拘留,盗刷资金全数追回。
图片来自经视直播
1. 行为本质是“秘密窃取”
尽管手机是捡来的,但账户内资金仍属他人财产。情侣通过免密支付功能盗刷,符合《刑法》第264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特征。类似案件中,法院均认定此类行为构成盗窃罪,例如:
- 廖某某捡邻居手机转走1.5万元,被判缓刑并罚款;
- 张某李某捡手机盗刷3600余元,被判拘役缓刑。
2. “捡拾”与“盗窃”的界限
捡到手机不归还仅属道德问题,但解锁、盗用账户资金则突破法律红线。正如某法院指出:“捡拾他人遗失物不构成犯罪,但擅自使用、处分遗失物内财产,可能触犯刑法”。
3. 量刑关键:数额与情节
- 4600元已达“数额较大”标准,依法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
- 若盗刷金额超5万元(如弋阳法院案例中男子盗刷女友19万元),可能面临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图片来自经视直播
1. 风险激增的三大漏洞
- 手机丢失即“钱包敞开”:无需二次验证,不法分子可直接消费;
- 小额累积大额损失:单笔免密额度虽低(如1000元以下),但高频盗刷仍致重大损失;
- 隐蔽性强:盗刷常发生在凌晨或通过虚拟服务扣款,难以及时察觉。
2. 中消协紧急提醒
2025年3月,中消协多次发文呼吁消费者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并建议定期检查授权应用、关闭非必要支付权限。
图片来自经视直播
“捡便宜”的侥幸心理,终将换来法律的严惩。此案不仅是一堂法治课,更呼吁全社会:守住支付安全底线,就是守护财产与自由!
来源:熹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