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书法艺术的长河中,隶书作为古今文字转换的枢纽,始终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当大多书法家仍在传统与现代的两极间徘徊时,一位来自广西的书法家却以双重身份开启了隶书创作的另类探索。
隶书之界:金融精英蒋志文的笔墨破壁与精神重构——二评广西书法家蒋志文的书法作品
汉字筋骨在宣纸上舒展,隶书古韵在时代中呼吸,一位金融家的笔墨人生正悄然改写传统书法的当代叙事。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长河中,隶书作为古今文字转换的枢纽,始终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当大多书法家仍在传统与现代的两极间徘徊时,一位来自广西的书法家却以双重身份开启了隶书创作的另类探索。
作为桂林市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志文在金融领域运筹帷幄;作为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在宣纸之上挥毫泼墨。这两种看似迥异的身份,恰恰成就了他隶书创作中最为独特的艺术张力。
在当代书法的生态中,蒋志文的出现打破了艺术家单一身份的传统认知。他不仅是桂林市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更以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的身份活跃于书坛。
这种金融与书法的跨界融合,塑造了他独特的创作视角。作为高级会计师,蒋志文对“平衡”与“比例”的敏感,直接投射到书法创作中。
他的隶书结构严谨如财务报表,每一笔的轻重缓急、每一字的疏密关系,都经过精心安排。
但这种理性计算并非机械复制,而是服务于感性表达——在《政采担》系列作品中,他将企业担保合同的条分缕析转化为笔画的秩序感,以书法的形式诠释金融契约的庄重与信任。
蒋志文的书法之路始于高中时期,当时一位同桌在纸上书写的隶书深深吸引了他。从硬笔隶书到毛笔隶书,从书法爱好者到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完成了一场从金融到艺术的跨界长跑。
隶书自汉代成熟以来,“蚕头燕尾”的笔法、方正平直的结体,便成为后世难以逾越的典范。蒋志文的隶书创作,首先体现为对传统基因的精准解码。
他的作品中,汉代隶书的“骨力”与“气韵”清晰可辨:横画起笔的藏锋蓄势,捺笔收尾的波磔飞扬,均遵循古法。在《茶道》作品中,开篇“茶”字的起笔堪称典范:藏锋逆入的“蚕头”,并非机械的笔法展示,而是如茶芽破土般充满蓄力感。
但蒋志文的独到之处,在于将传统技法转译为现代审美语言。他通过“墨色实验”打破隶书的单一性:浓墨处如焦铁凝铸,淡墨处似烟云流散,枯笔飞白则暗含金石裂痕的意象。
在《将进酒》系列中,墨色的变化与诗意深度绑定:“君不见”三字,以浓墨起笔,“君”字的墨色饱满如漆,仿佛李白举杯邀月时的豪迈。
他对结构的理解超越了单个字的范畴,延伸至整幅作品的章法。在《政通财和》中,四字虽独立成体,但字间距的疏密、笔画的粗细呼应,让四字如同一个有机整体。
这种章法布局,既遵循隶书整齐对称的传统法则,又打破呆板僵化的格局,展现出他“守正出新”的艺术思考。
蒋志文的隶书之所以耐人寻味,在于他突破了技法层面的炫技,将书法升华为“造境”的艺术。他的用笔,兼具“力”与“韵”:中锋行笔时如锥画沙,侧锋取势时似刀劈斧凿。
在《中正人和》中,“和”字的捺画以枯笔拖曳,末端戛然而止,仿佛一声未尽的叹息,暗喻“和而不同”的哲学张力。
他常以单字为“舞台”,通过笔画的伸缩、倾斜与错位,构建戏剧化的视觉冲突。在《尊道贵德》中,“道”字的“辶”部被刻意拉长,与上部紧凑的“首”形成强烈对比,宛如一场“传统伦理”与“现代速度”的对话。
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隶书的庄重感,又暗含对当代社会文化矛盾的隐喻。
蒋志文偏好书写经典诗词与警句,但并非简单誊抄,而是通过书法的形式重构文本意境。在《沁园春·雪》中,他以方折峻利的笔画表现“千里冰封”的肃杀,又以飞白效果暗示“万里雪飘”的动感。
在《心经》作品中,他以中锋行笔,线条圆润平和,“观自在菩萨”的“观”字宝盖头如莲瓣轻合,整幅作品字间距均匀,行笔缓慢,墨色淡雅,营造出“空灵超脱”的禅意。
蒋志文的跨界身份,曾引发艺术纯粹性的质疑。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一身份非但未削弱其艺术纯粹性,反而成为其书法的独特养分。
他在金融工作中积累的“现代管理思维”,为书法创新提供了方法论支持。他推动的“数字化转型”理念,强调“高效突破传统束缚”,这一思维映射到书法中,便是对“传统书写节奏”的革新。
在创作中,他会融入行草的流畅笔意,让隶书的“庄重”与行草的“灵动”结合。
更重要的是,金融领域的“风险控制”思维,让他的创新始终“不脱传统根基”。他深知,书法创新不能是“无本之木”,正如金融创新不能忽视风险。
在尝试墨色变化与构图革新时,他始终以汉代隶书的笔法、结构为“底线”。比如《将进酒》的墨色虽大胆,但每一笔的“蚕头燕尾”仍符合隶书规范。
他将公益书法教学与桂林地方文化推广相结合,这种社会担当,使其书法超越个人表达,成为连接传统与大众的桥梁。
在“校企墨香”展览中展出的作品,既保留学术深度,又以通俗化的形式吸引年轻观众,实现了“精英艺术”与“公共文化”的融合。
蒋志文的艺术实践,不可避免地引发争议。保守派批评其隶书“过于求新,失之古意”;先锋派则指责其“妥协传统,缺乏颠覆”。
但正是这种“中间状态”,恰恰构成了其价值——他证明了传统书法无需在“守旧”与“断裂”间二选一,而可通过“创造性转化”焕发新生。
对于书法评论界而言,蒋志文的现象提出了一个深刻问题:我们应如何评价那些打破常规的书法创作?优秀的艺术评论,应当关注两个层面,既要重视道的层面的阐释、解读,也要对技的层面进行必要的分析、评点。
在评论一件书法作品时,一定要说清楚好在哪里,在本体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要能够指出具体的点画、技巧,并准确说出它们的取法、出处。
从这一标准看,蒋志文的隶书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可评析样本。他的作品取法汉代隶书,又融入现代审美意识;他的笔法有明确的出处,又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探索,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范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个人风格的建构。
据悉,蒋志文正着手一项浩大的创作工程——书写5000字,用于开发一款具有独特风格的字体。
这意味着他的隶书艺术将通过数字化的形式,进入更广阔的大众视野。
在桂林至全国的艺术空间里,蒋志文的作品依然静静地悬挂着,但那些笔墨早已超越了形式之美,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桥梁。
他的探索证明:真正的书法创新,从来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在裂隙中扎根,在对话中生长,最终让古老的艺术,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花朵。(作者郭军系广东省文化传播学会副会长、文艺评论家)
来源:工业品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