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我在东五环出租屋看他们如何将沈巍推向神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05:21 2

摘要:屋子不大,一盏老旧的灯泡散发着昏黄的光,映在墙角剥落的石灰上,像是时间留下的斑驳。

27岁的我,在东五环的出租屋里。

屋子不大,一盏老旧的灯泡散发着昏黄的光,映在墙角剥落的石灰上,像是时间留下的斑驳。

桌上放着未干的墨迹和一份没吃完的外卖饭盒,油渍与墨香混合在一起,既真实,又有些狼狈。

我正伏案写字,手机却不停闪烁。

点开,是沈巍的视频: 那个满头乱发、衣衫褴褛的流浪汉,被人群围在街角中央。

他轻声背诵《古文观止》,人群顿时爆发出掌声与欢呼,仿佛他们见到的不是一个流浪者,而是孔孟再世。

有人惊呼:“这才是真正的大师!”

有人喊:“背一句《离骚》!”

还有人高举手机,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镜头。

我看着这画面,心口却泛起凉意。

文化什么时候成了一场围观的狂欢?

为什么他们宁可在街头膜拜一个陌生人,却不愿在书桌前静下心读一卷书?

于是,我想写下这篇文章。

不是为了沈巍,而是为了我们自己。

文化焦虑:廉价的满足与真实的匮乏

我不否认,沈巍的背诵令人动容。

他读的字句,确实让一些久违的经典重新闯进大众视野。

但问题是:我们究竟在追捧什么?

我看见那些街角的年轻人,嘴里嚼着鸡排,手里捧着奶茶,油渍还粘在唇角。

他们一边喊“大师!”,一边把手机怼到沈巍脸上,直播间里刷满了“牛”“绝了”的弹幕。

可背完一段《古文观止》,他们立刻切向下一个短剧视频,为一对虚构的情侣争吵流泪。

文化,在他们的眼里,只是短暂的调味料。

像夜宵里的一撮孜然,刺激一下味觉,却从不真正下咽。

朋友圈里也一样。

有人转发沈巍的语录,配上一句“文化复兴的希望”,底下收获几十个点赞。

可我知道,那些点赞的人,大多数连《论语》的第一句话都背不全。

他们只是用一次转发,安慰自己“我依然在乎精神”。

这不是文化的热爱,而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就像深夜失眠时点开购物车,买一堆从来不会翻开的书。

封面整齐地摆在书架上,书页却永远崭新。

《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文化的追寻,是无涯的长路。

但在今天,人们更愿意把文化切割成“金句”和“语录”,像速溶咖啡一样,泡一泡,暖片刻,便丢弃。

沈巍,恰恰成了那包“速溶咖啡”。

人们需要他,不是为了真正的文化,而是为了证明自己“尚未完全空心”。

荒诞的是,这种证明越热烈,恰恰说明我们的精神世界越贫瘠。

流量逻辑:造神与消耗的宿命

沈巍的爆火,速度快得让人措手不及。

几天之间,他从街头的边缘人,被推上了“国学大师”的神坛。

可这背后,不过是流量剧本。

平台需要热点,主播需要涨粉,观众需要谈资。

沈巍,恰好具备一切要素:衣衫褴褛与满腹经纶的强烈反差,足以制造奇观。

于是,他被推到台前,成了文化复兴的幻影。

但流量是什么?

它从来不是供奉,而是消耗。

我看到几十个主播,举着长枪短炮,把沈巍团团围住。

有人高喊:“大师,给我的直播间一个专属背诵!”

有人为了抢镜头,把别的主播推开。

沈巍站在中央,表情有些局促,声音时常被嘈杂的喧嚷和弹幕声淹没。

更荒诞的是,粉丝之间竟然为了“谁才是真正的守护者”大打口水仗。

有人说沈巍该“商业化”,有人说那是对文化的亵渎。

可无论争论结果如何,流量平台只在乎一个指标:数据。

今天,他们用掌声和礼物把他捧上神坛;

明天,他们会因审美疲劳转身离开。

沈巍,终将被遗忘在某个冷清的街角,比爆火之前更孤独。

书法圈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见过太多“丑书”靠资本推手登上舞台,一时风光无限。

可当潮水退去,他们的名字消失得比浮萍还快。

流量,只在乎猎奇和噱头,不在乎价值。

沈巍今天被捧为“大师”,明天就可能被遗忘为“噱头”。

在流量的算法里,没有永恒,只有下一个。

个体姿态:非主流的坚守与孤独代价

喧嚣之外,我更在意的是沈巍的“固执”。

他并不是被逼到绝境才选择流浪。

他有固定收入,却坚持流浪,坚持把垃圾分类当作人生使命,坚持把读书当作日常生活。

这样的选择,在主流社会眼中,几乎就是“格格不入”。

我想象过这样一个画面:

沈巍蹲在垃圾堆前,翻找塑料瓶和废纸,轻轻地拂去尘土,把能卖的装进袋子里。

袋子陈旧得快要破裂,他却小心翼翼,好像在收拾某种珍贵的财富。

他的眼神里,没有怨怼,也没有卑微,只是安静。

那是一种“我认定的路,不必你理解”的固执。

这种固执,是一种极致的自由。

《道德经》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沈巍的选择,看似荒诞,实则是一种拒绝:

拒绝被消费主义裹挟,拒绝把一生交给世俗规则。

他宁愿孤独,也不愿妥协。

但代价同样巨大。

他被家人疏远,弟弟在他爆火后才出现;

他被质疑“作秀”,被嘲笑“不合时宜”;

他被流量裹挟,失去了最初的宁静。

我很能理解这种孤独。

作为一个北漂十年的女书法人,我也常常感受到“格格不入”。

别人看我,不过是一个靠卖字谋生的女孩;

他们不懂字里行间的修行,只在意“字值不值钱”。

朋友圈里的冷眼、打赏的吝啬、误解与质疑,都是我的日常。

沈巍的存在,让我看到了一种熟悉的背影:

文化从来不是热闹的舞台,而是冷冷清清的修行。

真正的自由,从来都伴随着孤独的重量。

结语:流量如风,文化是山

沈巍不是救世主,也不是传奇。

他只是一个选择了非主流生活的读书人,被流量洪流推上了舞台。

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三重真相:

1. 文化焦虑 ——大众追捧背后,是廉价的满足,是真实的匮乏;

2. 流量逻辑 ——造神与消耗,是流量的宿命,也是个体的悲剧;

3. 个体姿态 ——非主流的坚守,是抗议,是信仰,但代价是孤独。

他们把沈巍推上神坛,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荒原上的孤魂。

可惜,幻象消散之后,孤魂依旧。

而我,在东五环的出租屋里,更清楚地知道:

真正值得守护的,不是短暂的掌声,而是砚边那一笔一画的坚持;

不是街角的狂欢,而是书桌旁的孤独。

流量如风,文化是山。

风会过去,而山,始终沉默而厚重。

来源:歌手李宸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