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8年的北京春寒犹未散尽,昌平区天寿山南麓却热火朝天。这座被称作“三边工程”的十三陵水库,以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非常规速度推进。
1958年的北京春寒犹未散尽,昌平区天寿山南麓却热火朝天。这座被称作“三边工程”的十三陵水库,以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的非常规速度推进。
数十万军民组成的劳动大军像潮水般涌入工地,铁锹与夯土的撞击声昼夜不息。这座设计库容8100万立方米的土石坝,最终用400万立方米夯土筑成——相当于把整个昆明湖的泥土垒成20米高的城墙。
在现场的大多数人记忆犹新:不久之前,4月19日的开工典礼上,“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的千百条红色横幅在春风中猎猎作响。
为了支援十三陵水库工程建设,解放军驻京部队出动3.2万名官兵组成突击队,其中二十八师的草绿色身影格外醒目。
这支从淮海战场走来的劲旅,此刻正用刺刀挑开冻土,用绑腿布条捆扎土筐。师长王一的“作战地图”上,工区被划分为“上甘岭”、“金刚川”等战斗编号,战士们每天要完成1.5立方米的定额——这相当于把1.8吨重的黄土从山脚扛到坝顶再夯实三遍。
修建十三陵水库
就这样,几十万大军几乎是昼夜不停地奋战了一个多月,5月25日的朝阳穿透薄雾时,工地广播突然中断日常播报:“同志们,毛主席来看望大家了!”
一时间,正在夯实的土块纷纷从人们手中跌落,二十八师所有连以上干部像听到冲锋号般瞬间集结。他们手挽手组成的人墙在欢呼声中开道,
草绿色军装与灰蓝色工装汇成的海洋里,有个1.93米的身影如白杨般挺立,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连毛主席都不由得多看了这位解放军战士一眼,如此威武雄壮的军人,放在古代一定可以当个将军!
“标准的军人啊!”伟人65岁的手掌温暖有力,这个后来被载入军史的瞬间,定格在上尉李来柱的军礼上。
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工地
王师长急忙介绍说:“这是我们二十八师八十二团三营的副教导员李来柱!今年26岁了,是我们师的战斗英雄。”
“哦……李来柱,哪三个字啊?”毛主席饶有兴致地问了一句。
“报告毛主席,木子李,来往的来,柱石的柱!”
毛主席点点头说:“这个名字取得好啊!继往开来的来,中流砥柱的柱!”
1932年生于山东莘县的李来柱,童年浸透了苦难与抗争。日军铁蹄踏碎曹屯村的宁静时,7岁的他加入抗日儿童团,以送饭、放哨为掩护,成为游击队的情报尖兵。
日军进犯山东
1944年,12岁的他伪装成送饭民工,四次潜入吴家据点,精准测绘出日伪军的火力布防图,为游击队拔除据点立下首功。
在李来柱参加的首次伏击战中,他缴获的三八大盖比他高出半头,从伪军那里缴获的香瓜手雷在腰间晃荡,成为游击队里最年轻的“战斗英雄”。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第二阶段,黄维兵团12万余人被围于双堆集地区,企图以坦克部队突破解放军包围圈。
此时16岁的李来柱已是中野2纵4旅的副排长了。他所在的4连奉命驻守小宋庄阵地,面对敌军一个加强团兵力及美制M4坦克部队的猛攻。
当敌军坦克首次突入阵地时,李来柱果断采用"放坦克过、打步兵"战术,指挥机枪班集中火力歼灭伴随步兵,迫使孤立的坦克撤退。
解放战争时期的李来柱
在连长重伤、指导员牺牲后,李来柱登上土堆高呼“听我指挥”,重组只剩下十几人的部队建立环形防御工事。
当弹片嵌入他体内32处、右眼几近失明时,他仍高喊“坚守阵地就是胜利!”,最终全连仅剩12人坚守到援军抵达,为最终消灭黄维兵团立下大功。
那时候,中原野战军的大多数连排级指挥员连坦克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别说打坦克了,然而李来柱和他的战友们却硬是用血肉之躯扛住了黄兵团的钢铁巨兽,让国民党军愣是没能过去一步。
顿庄阻击战使李来柱一战成名,16岁入党那晚,指导员把《论持久战》塞进他的绑腿:“小伙子要当擎天柱!”
要知道,那时候部队收党员是很严格的,未满18岁按道理说是不能入党,但上级爱惜这个可造之才,特批让他提前两年入了党。
淮海战役中的解放军部队
渡江战役的硝烟中,这个机枪班长总把最危险的敌人火力点留给自己,1949年挺进大西南的行军中,李来柱率部一昼夜奔袭百里,用“铁脚板”创造步兵机动奇迹。
1955年全军大授衔,六次负重伤,多次立一等功的李来柱作为副营职干部被授予上尉军衔。当1958年他站在十三陵工地时,军装下的身体里还嵌着三块未能取出的弹片。
这次和毛主席的握手,以及毛主席“继往开来,中流砥柱”的评价,在冥冥中对李来柱后来的人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963年易县暴雨夜,刘家台水库的决口声像闷雷炸响。时任营教导员的李来柱带着炮兵连冲向洪流,战士们用身体搭成浮桥。
当听说23岁的战士谢臣为救群众沉入漩涡时,这个爱兵如子的指导员第一次在战士面前落泪。
谢臣烈士
在3营的拼死救援下,等到天亮时,共有751名群众获救,一万多名群众在3营的掩护下安全转移,可代价是3营的10具年轻遗体并排躺在坝上,这个后来被国防部命名的英雄集体,有85%是李来柱带出的兵。
战争结束了,军人的晋升也就没那么快了,但军政双优的李来柱职务变迁却没有停止:1964年任团参谋长,晋少校军衔,1966年任副团长,1969年任团长,仅7个月后又调任师参谋长。
1977年,李来柱升师长,次年转任北京军区步兵学校副校长、校长,直至1985年调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这年9月,李来柱带领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主力参加了老山轮战,参战部队主要在167高地等关键区域执行防御任务。
部队在1987年4月底全部进入阵地后,面对越军多层工事和密集火力点,以及猖狂的夜间偷袭活动,27集团军采用“猫耳洞坚守+夜间突袭”的战术体系。
李来柱在老山前线
期间,27集团军共粉碎越军614次偷袭,抗击敌6万多发炮弹的轰击,毙伤越军3300余人,己方阵亡63人,受伤109人,涌现了孔德年、张茂忠、向小平等三位“全国战斗英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四川南充的年轻战士向小平,这位神枪手在参战期间创下了用31发子弹击毙30名敌人,击伤一人的狙击记录,被网称“老山狙神”。
1988年军衔制恢复后,他以副大军区职授予中将军衔。在风起云涌的特殊时刻,李来柱为维护首都的安宁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1993年底升北京军区司令员。
此时,海湾战争已向全世界展现了全新的战争形态革命,在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中,李来柱主导改造了朱日和训练基地,推动解放军迈向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
那时候,部队的经费仍很紧缺,朱日和基地被中央军委列为军队“九五”建设规划重点项目,李来柱等人的努力不可或缺。
一米九一的身高相当醒目
1994年5月30日,李来柱被授予上将军衔。35年前夯土坝上和毛主席握手的那个瞬间,此刻在将星照耀下显出宿命般的回响。
当记者追问“中流砥柱”的深意时,这位执掌京畿防务的将军翻开泛黄的《十三陵水库劳动日记》,扉页上“中流砥柱,继往开来”的字样墨色如新。
来源:每日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