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12日,崔丽丽首场带货直播以美妆产品为主角,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映衬着高人气,单场分成便达80万元。短短一个多月后的9月1日,她再度开播,主推防狼报警器、求救耳环等安全类产品,虽创下320万元销售额,却遭遇42%的高退货率,远超直播电商25%-35%
2025年7月12日,崔丽丽首场带货直播以美妆产品为主角,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映衬着高人气,单场分成便达80万元。短短一个多月后的9月1日,她再度开播,主推防狼报警器、求救耳环等安全类产品,虽创下320万元销售额,却遭遇42%的高退货率,远超直播电商25%-35%的平均水平。两场直播的鲜明反差,不仅是销售数据的波动,更是一场人设与信任的崩塌史。
一、两场直播的核心反差:从流量盛宴到信任危机
首场直播的选品精准踩中了初期的流量密码。彼时崔丽丽凭借相关事件积累了大量同情性关注,团队顺势推出面膜、口红等美妆产品,并打出“姐姐同款坚强色”的情感牌,62%的销售额集中于此,将公众的情感共鸣直接转化为消费力。而9月的直播转向防狼喷雾、门阻器等安全类商品,虽试图延续“安全”相关的情感关联,但这类产品对实用性、合规性要求极高,且消费者决策更趋理性,与首场美妆产品的冲动消费属性形成鲜明对比。
首场直播的评论区被“姐姐值得”的弹幕淹没,最高时200万人同时在线,礼物特效甚至遮挡画面,消费者带着情感认同下单,几乎未出现集中退货现象。反观9月直播,开场便被“骗子退钱”“滚下去”的谩骂弹幕淹没,网友不仅拒绝买单,更组织“买退小分队”专挑热销品下单后退货,将直播间变成旧账清算现场,42%的退货率中不乏抵制性退货的成分。
首场直播的80万分成,本质是情感溢价的直接体现。消费者为“支持维权”的理念买单,此时商品更像是情感表达的载体。而9月直播的320万销售额水分极大,高退货率直接导致实际收益锐减,且退货产生的逆向物流成本与品牌损耗,彻底暴露了其收益模式已从情感变现沦为信誉透支的困境。
二、反差背后的三重深层动因
两场直播的核心差异在于崔丽丽人设的彻底反转。首场直播时,公众将其视为“维权代表”,消费行为暗含对弱者的支持姿态。但此后半年间,虚假宣传、售后缺失等问题持续发酵:有消费者将其售卖的面膜送检,发现成分与备案不符,市场监管已立案调查,而她“收益全部用于维权基金”的承诺始终未出示账户凭证。中国社科院《直播电商信任指数报告》指出,消费者信任度每下降10个百分点,退货概率上升6.5%,崔丽丽的信誉破产直接推高了退货率。
首场美妆产品的高销量,实则掩盖了选品与供应链的短板。直播电商行业数据显示,美妆类退货率通常维持在20%左右,而崔丽丽首场未现集中退货,更多源于情感滤镜的加持,而非选品能力。当转向安全类产品后,供应链短板彻底暴露:这类产品对生产标准、检测认证要求严苛,而其团队显然缺乏专业选品能力,未能建立有效的品控机制。反观头部主播团队90%的商品淘汰率,中小主播选品能力不足正是退货率居高不下的关键诱因。
首场直播的热销,深度契合了直播电商的冲动消费逻辑。直播间的情感渲染与“支持维权”的氛围引导,使70%以上的消费者陷入冲动决策,此时认知失调尚未显现。但当人设崩塌后,消费者从“情感驱动”转向“理性抵制”:一方面,对商品质量的信任缺失使其更易挑剔细节;另一方面,“买退小分队”的出现将消费行为转化为表达不满的方式,形成群体性抵制效应。这种转变印证了行为经济学结论——当信任基础消失,从众效应会从“跟风购买”逆转为“跟风退货”。
来源:娱乐女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