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明白了,景德镇鸡排哥,不是个普通的小摊贩…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4 19:58 1

摘要:昨天出门买煎饼,旁边等麻辣烫的小伙跟他女朋友唠嗑,说要不趁放假去一趟景德镇,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尝尝鸡排哥的手艺。

王耳朵先生

我是王耳朵,一个路见不平,就忍不住一声吼的中年boy。

昨天出门买煎饼,旁边等麻辣烫的小伙跟他女朋友唠嗑,说要不趁放假去一趟景德镇,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尝尝鸡排哥的手艺。

不得不服气,鸡排哥实火,我们这十八线小镇一个路人都想加入“贪吃蛇”的队伍。

我好羡慕。

多想能像他一样,对广告爹爹们说:“做完他的做你的!写完他的写你的!”可惜现实连拼好饭都要自取。

索性,今天就聊聊鸡排哥背后的“搞钱”大法。

如果你以为他就靠那6块钱的鸡胸肉赚钱,可就太天真了。


01

说穿了,“鸡排哥”现象的本质,就是一个在学校门口炸了好几年鸡排鸡柳的普通小贩,突然成了流动餐饮的顶级“主理人”。

他做了啥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吗?

没有,仅仅是待人热情了点,定价便宜了点,出梗快了点。

一口油锅,一辆三轮,几句俏皮话,就只是这样,居然能撬动这么大的流量,全网为之疯狂。

疯狂到什么地步?

有人乐呵呵排队三个小时,就为了能和鸡排哥互动一下,接住他的梗,还特意花一个多小时,在家里练习将鸡排装袋子的动作。

他们图啥?图排队三小时?图那6块钱的鸡排?

当然不,都是成年人,这笔账还是能算清的。

在鸡排哥这,你花6块钱,买到的可不仅仅是一块裹着面包糠的油炸鸡胸肉。

而是一场微型脱口秀,一个鲜活的朋友圈社交素材,一种花小钱但被人实实在在对待的尊重感,以及对那些“花钱像上坟”的主理人式餐厅的“反叛许可”。

就是那些赚你钱还鄙视你的人。

卖咖啡的,搞花艺的,开小酒馆的……

门口竖个牌“我们不接待上帝”,空无一人但跟你强调“我们这是预约制”,生客坐进去半天没人搭理,然而熟客进来笑脸相迎,专属菜单专属座位。

卖饭像是在筛选精神股东,一顿饭吃下来感觉被霸凌了。

鸡排哥偏偏反着来。

他不搞预制菜那一套,晚上切好腌好,当天现炸,主打一个新鲜热乎。

他的热情不是装的,2022年有人拍到他时,就已经对每个顾客笑脸相迎,对每块鸡排都要求漂亮好吃。

他记得老顾客,头一抬就知道来的人是谁,吃多重的口味。

他厚道,有位大爷排队5小时给孙女买鸡排,手机没电没法扫码付款,鸡排哥反倒安慰他,下次再付钱,还强调“不一定明天,无所谓哪天”。

宝妈带着两娃排队只点两份,唯独漏了自己,他说:“为什么偏偏把自己给忘了,这是不对的。”

你说他是商业奇才么,不是,就是一个淳朴厚道的老百姓,不靠任何虚头巴脑的招式,凭着本能的善意,多年如一日,把自己变成了风口。

02

可鸡排哥的谈吐,又不像老百姓那么简单。

国庆前,景德镇文旅工作座谈会,邀请鸡排哥发言。

面对国庆的巨大人流量,他早已万全准备。

10部车,亲戚家人齐上阵,分工有序。

他在接待客人的同时也会兼顾互动,即便是在亲戚那边买也可以过来和他拍照聊天。

,时长01:40

他说他心里很清楚,客源多,说明景德镇地方好,他一定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首先考虑的就是食品安全,操作每一环都要干净卫生,连亲戚的健康证都办好了。

其次是统一服装,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方便客人找到。

最后也没忘了赞美瓷都,让更多的人了解景德镇,来到景德镇。

,时长00:53

瞅瞅这用词,“工作重心,严格把控,产品把握,积极向上,文化旅游,战略意识”……

这小感觉,像是在体制内干了二十年,哪像一个小摊贩?

网友看完,笑称“这么大的架子,一点官也没有”,是真正“从鸡层中来,到鸡层中去”。

果不其然,国庆当天,一切都照着鸡排哥的方案,井然有序。

“鸡排家族”裂变式出摊,鸡排嫂,鸡排奶,鸡排舅,鸡排侄,鸡排妹等等均已就位,导航到这里都得提醒一句:

您已进入鸡排大道,请打开您的塑料袋。

记者问他的火是偶然还是必然,鸡排哥讲了个故事。

“网友说我高情商发言,但我说话的方式是跟顾客的交流中,自然产生的。

顾客来了,如果我跟他聊天,用一点幽默的语言,或许能加深他的印象,下次他也许冲着这个人好玩,幽默,还会再来,可以理解为一种营销的方式。

比如小孩子之所以愿意到我这里买鸡排,就是因为他感觉这个叔叔很好,很能聊天,一下就记住我了,也许这里有5家卖鸡排的,他也只会走到我这里。

慢慢小朋友成为我的老顾客,从小就培养铁杆粉丝,家长也就成了我的老顾客。因为小孩子发出了指令,家长无论如何都要去买的。

所以做生意,要以顾客为中心,想顾客所想。”

记者又问国庆一天炸7小时,累不累,会不会有些烦恼。

鸡排哥说,这是他的日常,真到了学生放学的时间,一窝蜂过来,把你完全包围住,但他们又没时间等,这就要求我准备工作更充分,速度更快。

这几天为了追求更高的品质,甚至还放慢了一点速度。

03

这几段话,细品大有文章。

文旅请他讲话,他开口就是“一个主旋律,两个把控,三个认识,四个为了”,那口才,那思路,那气场,肚子里指定有货。

说他不懂做生意,可他说话的情商太高了,高到大家都乐意排仨小时队,被怼两句,还能美滋滋儿地发个视频。

别人愁他的爆火是暂时的,他说“流量的事先放放,首先我认真对待每位顾客,真心换真心,其次我不在乎这三天五天是否赚到钱,我在乎的是后面的365天,要的是细水长流。”

你看,鸡排哥很明确自己的核心顾客群。

不是外地游客,甚至不是本地散户,而是学生。

4:30以后不接散户,学生比路人便宜一块钱,这种看似莫名其妙的规定,用互联网黑话解释,就是“用户筛选”和“社群运营”。

鸡排哥的商业逻辑,就是服务好基本盘,锁住一个人的胃,套牢一家人的心。

这些才是鸡排哥搞钱的秘籍。

路边那么多小摊贩,凭什么只有鸡排哥能获得巨大的收益和声量?

答案就一个,需求

物质需求——

鸡排哥的摊位,一切都是在阳光下进行:食材、制作过程、定价逻辑乃至经营理念,透明到你挑不出毛病,还酥脆好吃。

精神需求——

6块钱的鸡排还附赠600块的情绪价值,油烟味里的真诚,不仅暖胃还暖心。

当你知道赚钱的本质是满足买单者的需求,就到了第二步,如何发现需求

鸡排哥最开始卖的是土家酱香饼,鸡蛋饼,菜饼,甜酥饼,就在小学门口摆了一张桌子,用电饼铛卖。

后来就做羊肉串,凉皮,也做过里脊肉饼。

用他的话说,“主要看消费者更喜欢哪种。”

赚谁的钱,用什么赚钱,以及凭啥人家要给你钱,摸得门儿清,活该他赚到钱啊。

还有最重要的,收益和风险评估。

媒体和网友都问过鸡排哥开不开店,去不去直播带货。

鸡排哥清醒得很,不接受加盟,不接广告,不直播带货,转头去当了文旅推荐官。

他明白自己之所以火,就是在学校门口卖鸡排同时附赠情绪价值,一旦标准化、模式化、连锁品牌化,就丧失了竞争力。

这套逻辑,已经不是新鲜玩意了。

普通人想复制,难吗?很难。

否则不会一座城市,只出现一个“鸡排哥”。

但至少,鸡排哥给我们示范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

赚钱,也是一场修行。

阻碍你赚到钱的,可能正是你的决心,热情,勇气,以及对待别人的格局。

共勉。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