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是返乡做电商的程序员阿哲,上周帮家乡果农卖完最后一批沃柑时,村委会给我送来了锦旗——谁能想到,半年前我放弃深圳大厂工作回村,还被亲戚笑“脑子进水”。
我是返乡做电商的程序员阿哲,上周帮家乡果农卖完最后一批沃柑时,村委会给我送来了锦旗——谁能想到,半年前我放弃深圳大厂工作回村,还被亲戚笑“脑子进水”。
现在回头看,把城市职场的“程序员思维”用到县城电商上,竟成了最清醒的选择,不管你是想返乡创业,还是怕35岁职场危机,我的经历或许能给你新启发。
1. 回村第1个月:连遭3次打击,才懂县城创业和写代码不一样
刚回村时,我满脑子都是“用技术改造家乡”的想法,结果第一步就栽了跟头。
第一次是选品。我按深圳做产品的逻辑,挑了家乡最“高端”的手工腐竹,觉得品质好就能卖爆,结果上架半个月,只卖出3单。
后来跟村口卖菜的王婶聊天才知道,县城电商的核心不是“高端”,是“接地气”——城里人更认“农家自制”“无添加”的标签,而不是我以为的“精品包装”。
第二次是运营。我写了套自动发朋友圈的脚本,想靠“高频曝光”引流,结果被很多用户拉黑,有人直接评论“像机器人发帖,没一点人情味”。
直到有天帮邻居李叔直播卖橙子,他对着镜头说“这橙子是我家娃上学的学费钱”,当天就卖了200多斤——我才明白,县城电商拼的不是技术,是“真诚”。
第三次更糟。有批沃柑因为物流延误烂了,客户全来差评,我本能想“甩锅”给快递,结果我爸说“在村里做生意,信誉比啥都重要”。
最后我自掏腰包给所有客户补发了新沃柑,还附了手写道歉信,没想到反而圈了一波粉,有客户说“就冲你这态度,以后水果只在你这买”。
现在想通了:县城创业不是“用城市经验硬套”,而是把城市的能力“拆解重组”——就像写代码时,再复杂的程序,也得先理清用户需求。
2. 用“程序员思维”做电商:3个方法,从月亏5千到月赚3万
踩过坑后,我开始把写代码的逻辑拆解到电商里,没想到效果立竿见影。
第一个方法:“需求分析”选品。
以前选品靠“我觉得”,后来我像做用户调研一样,爬了某平台3个月的农产品销售数据,发现“带故事的土特产”销量是普通产品的2倍。
比如我给家乡的土鸡蛋设计了“外婆养的蛋”标签,配上外婆喂鸡的视频,还标注“每天现捡现发”,结果1个月卖了5000多枚。
第二个方法:“流程拆解”做售后。
程序员最擅长把复杂问题拆成步骤,我把售后分成了3步:
1. 客户下单后,2小时内发“果园现摘”的小视频;
2. 物流每到一个节点,自动发提醒(比如“您的沃柑已经到XX站,明天就能收到”);
3. 客户收到货后,主动问“有没有坏果,随时找我补”。
这套流程跑起来后,我的店铺好评率从80%涨到了99%,复购率也翻了倍。
第三个方法:“迭代优化”找问题。
就像写代码要不断debug,我每天都会记录电商数据:哪个产品卖得好、客户常问什么问题、哪个环节容易出岔子。
比如发现很多客户问“沃柑甜不甜”,我就拍了测糖仪的视频,直接展示“糖度14.5,比市面普通沃柑甜2个度”;发现老人不会线上付款,我就跟村里的小卖部合作,让老人线下交钱,小卖部帮他们下单。
其实这些方法一点都不复杂,关键是“把城市的能力落地到县城场景”——你在大城市学会的沟通、数据分析、流程管理,到了县城,可能都是别人没有的优势。
3. 最想跟大家说的话:别被“县城没机会”的偏见困住
现在我不仅自己做电商,还帮村里的年轻人做培训,教他们怎么用手机卖土特产。有个98年的小伙,以前在外地打零工,现在靠卖家乡的红薯干,每个月能赚2万多。
经常有人问我:“放弃深圳30万年薪,后悔吗?”
我每次都答:“不后悔。在深圳,我是成千上万程序员里的一个;回县城,我能帮全村人把日子过好,这种价值感,是赚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当然,我不是说所有人都要回县城,而是想告诉大家:
不管你在大城市还是小地方,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你能随时迁移的能力。 你在大城市学会的东西,不是只能用在大城市,或许换个场景,就是新的机会。
最后想问问大家:
你们觉得“城市职场经验”到了小地方有用吗?如果是你,会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家乡吗?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觉得我的经历对你有启发,一定要分享给身边想返乡创业,或者正在职场迷茫的朋友,或许能帮他们多一个选择。
我是阿哲,一个用程序员思维做电商的返乡人,关注我,下期教你“县城电商怎么用100块做引流”,带你避开我踩过的坑~
#返乡创业 #程序员转型 #县城电商 #职场35岁危机 #干货分享
来源:农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