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阳就要来了,中国领导全球未来,老师分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4 16:16 1

摘要:本是随意参加的科普讲座,开场新闻却瞬间抓牢全场——合肥EAST装置中,1亿度等离子体在磁场里持续“燃烧”1066秒,将原纪录提升近三倍。“这不是简单的时间延长,”老师敲着幕布,“是为‘人造太阳’搭起了可持续运转的试验场。”

整理书包时,下午讲座的笔记本滑落,扉页“人造太阳”四字格外扎眼,物理老师“中国正引领世界聚变能源发展”的话仍在耳畔。

本是随意参加的科普讲座,开场新闻却瞬间抓牢全场——合肥EAST装置中,1亿度等离子体在磁场里持续“燃烧”1066秒,将原纪录提升近三倍。“这不是简单的时间延长,”老师敲着幕布,“是为‘人造太阳’搭起了可持续运转的试验场。”

讲原理时,老师弃用公式,只说:“一升海水中的氘,聚变能量抵300升汽油,而海水我们最不缺。”调出中国环流三号资料,他声调提高:“我们实现了原子核与电子‘双亿度’运行,检测设备全是国产,精度超国际水平两倍。”

后排同学质疑技术价值,老师的回答让全场静下来:“聚变产物是清洁氦气,零碳排放、无核废料,还能从根源减少能源争夺引发的冲突。”他提到杜祥琬院士的观点:技术突破只是时间问题,中国正加速进程。

最振奋的是“技术输出”成果:我国聚变控制系统已用在多国科研装置上,超声分子束技术还主导ISO标准制定。“过去我们遵别人的规则,现在中国技术开始定标准。”老师指着合肥在建装置照片,“2027年示范运行,比法国ITER项目早数年。”

离场时,老师指着我笔记里的问号:“总有人说‘人造太阳还要等五十年’,但中国从30秒到1000秒的飞跃,哪次不是在改写历史?”

回家路过加油站,望着排队车辆,忽然想:未来这里或许会变成聚变能源站,而变革源头,就藏在今日中国的环形装置中。深夜查资料,“聚变能源是人类文明的新船票”让我心头一热,郑重抄在笔记末页——中国正牢牢攥着这张船票的主动权。

来源:潇潇说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