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区里74岁的老杨,退休前在市里的事业单位管基建,55岁就按政策提前退了。现在每月养老金四千三,比晚退休六年的老同事少拿两千七,他常坐在长椅上跟邻居念叨:“不是贪多,就是想起当年跑工地、盯项目的日子,现在要是能少为柴米油盐操心就好了。”不少机关事业的“早退老人
小区里74岁的老杨,退休前在市里的事业单位管基建,55岁就按政策提前退了。现在每月养老金四千三,比晚退休六年的老同事少拿两千七,他常坐在长椅上跟邻居念叨:“不是贪多,就是想起当年跑工地、盯项目的日子,现在要是能少为柴米油盐操心就好了。”不少机关事业的“早退老人”都有这感触,为啥说该适当提提他们的养老待遇?翻翻他们当年的“成绩单”就懂了。
这些“早退老人”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踏上岗位的,正赶上国家建设的“攻坚期”,是实打实的中坚力量。那会儿条件苦,干工作全靠“拼”:老杨当年负责城区老旧管网改造,为了赶在雨季前完工,带着团队在工地上连轴转,白天测线路、协调居民,晚上改方案、盯施工,累得嗓子哑了就含颗润喉糖接着干;还有在乡镇农技站工作的老周,为了推广新粮种,骑着自行车跑遍十几个村子,手把手教农民播种、施肥,农忙时住在村里,饭都顾不上正经吃,就盼着能多打几斤粮食。他们没做过啥“大政绩”,却像“老黄牛”似的在岗位上深耕,修路、建医院、推广农技、落实基层政策,地方发展的“地基”里,都掺着他们的汗水。
他们提前退休,很多是主动“腾位置”。那会儿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紧,年轻人难进来,不少老同志看着单位里缺新鲜血液,主动申请早退——“我们年纪大了,思路没年轻人活,让他们上来干,单位才有奔头”。可早退意味着社保缴费年限短,按现在的养老金计算规则,待遇自然比正常退休的低。这几年物价涨、看病吃药开销越来越大,有些老人还得帮衬孙辈交学费、买东西,四千来块的养老金,扣掉日常开支和医疗费,手里能剩的没多少,日子过得有点紧巴。
更重要的是,提高待遇是对他们付出的“暖心认可”。这些老人把最有干劲的二三十年都投在了工作上,没讲过条件,没挑过轻活儿,为了赶进度熬夜、为了解难题奔波是家常便饭。现在他们老了,适当提高点养老待遇,不只是多给点生活费,更是让他们知道“当年的辛苦没白费”。这种认可,也能让年轻人看到“踏实干事有回报”,愿意沉下心来为社会出力。
当然,这不是说要“猛涨”,得结合实际合理调整——比如按工龄长短、基层工作年限适当倾斜,既照顾到他们的付出,也考虑社保基金的承受能力,这样才既公平又暖心。
你们身边有机关事业“早退”的长辈吗?他们现在的养老生活宽裕不?觉得适当提高待遇这事儿合情理不?来聊聊呗。
来源:惜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