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孩子将来能扛女乒大旗!”2017年T2联赛的混采区里,江嘉良指着场边热身的孙颖莎对记者说。当时日本早田希娜连胜三场,国乒士气跌到谷底,江嘉良放弃原定的削球手武杨,把宝押在没打国际赛的孙颖莎身上。
“这孩子将来能扛女乒大旗!”2017年T2联赛的混采区里,江嘉良指着场边热身的孙颖莎对记者说。当时日本早田希娜连胜三场,国乒士气跌到谷底,江嘉良放弃原定的削球手武杨,把宝押在没打国际赛的孙颖莎身上。
2017年新加坡T2联赛现场,江嘉良盯着屏幕里早田希娜的扣球,额角的汗顺着鬓角流进衣领。日本队的战术太明了,用早田的快攻冲垮国乒的防线,已经连赢三场的她,眼里的狠劲像把没拔鞘的刀。
助理教练递过来战术板,上面圈着武杨的名字:“削球能磨她的节奏。”江嘉良摇摇头,手指划过替补席最后一排:“日本教练肯定研究过武杨,换个人。”孙颖莎正蹲在地上系鞋带,马尾辫垂在肩膀上,球拍套上还贴着她写的“拼”字。
江嘉良走过去,拍了拍她的肩膀:“明天打早田,敢不敢?”她抬头笑,眼睛亮得像球台上的灯光:“敢,我练了三个月她的视频。”第二天比赛前,看台上的观众议论纷纷:“这姑娘谁啊?没见过。”“江指导疯了吧?用新人送菜?”江嘉良站在球员通道里,看着孙颖莎抱着球拍走进场地,袖口的国旗贴得端端正正。
孙颖莎赢早田希娜的第二天,江嘉良的微博涨了十万粉,评论里全是“江指导眼光毒”“孙颖莎好样的”。有记者翻出他当年当运动员时的采访,发现1983年他第一次打世乒赛,也是被教练破格启用的,当时他18岁,比孙颖莎还小一岁。孙颖莎后来的路走得顺吗?2018年她拿了青奥会女单冠军,2019年世乒赛混双冠军,2021年东京奥运会女单亚军、女团冠军,世界排名最高到过第一。
去年江嘉良参加《体坛风云人物》,主持人问他:“当年有没有想过她会这么火?”他说:“我没想过她会火,只知道她能打,她的球拍里,藏着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狠劲。”今年孙颖莎参加WTT新加坡大满贯,赛前采访时说:“每次打比赛,都会想起2017年的T2联赛,那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能为国家打球。”
江嘉良为什么能看懂孙颖莎,因为他自己就是“被破格启用”的过来人。1983年第37届世乒赛,当时的国乒教练许绍发选了18岁的江嘉良打男单,很多人反对:“他太年轻,经验不够。”可许绍发说:“他的正手快攻比老队员还狠,能拼。”结果江嘉良拿了男单冠军,成了“乒乓王子”。
这种“过来人”的共情,让他能看懂孙颖莎的“潜力”,2017年队内赛,孙颖莎和陈梦打满七局,最后一分她用了个“反手拧拉接正手扣杀”,连陈梦都愣了:“这球我都没想到。”江嘉良后来在日记里写:“这孩子敢创新,打国际赛就需要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狠劲,当年我就是靠这招赢的。”
再看孙颖莎的背景,她来自河北石家庄,小时候练球是妈妈骑电动车送她去体校,冬天手冻得握不住球拍,就裹着棉手套练;夏天体校没空调,她练得浑身是汗,还是不肯休息。这种“草根”出身的拼劲,刚好对上江嘉良的“童年记忆”,他小时候是从广东农村体校打出来的,最懂“没人扶的时候,自己要站稳”的道理。
看孙颖莎和江嘉良的故事,想起小时候学的课文《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千里马要想被看见,首先得自己跑起来,孙颖莎不是等江嘉良来找她,是自己在队内赛赢了武杨,在训练馆练到最晚,把早田希娜的视频看了一百遍。江嘉良不是随便选她,是看了她的细节:摔在地上还接球的狠劲,反手拧拉的创新,还有“梦到赢球”的自信。
现在很多人说“怀才不遇”,可有没有想过:你是不是像孙颖莎那样,在没人看见的地方攒够了实力?又有没有像江嘉良那样,愿意放下“经验主义”,去看一个人的潜力,其实最棒的关系,就是“我敢赌你能行,你敢拼给我看”。
来源:小慧看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