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仰萍方亚芬赵志刚章瑞虹王志萍钱惠丽齐登台,庆祝上海越剧院成立70周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4 10:57 2

摘要:“1954年,14岁的我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训练班,毕业后进入上海越剧院。” “我的梦想是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上海越剧院。”10月3日,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越剧男演员、85岁史济华,携手上戏附属戏曲学校越剧专业新生梁嘉怡展示代际传承,拉开“守·望——上海

“1954年,14岁的我考入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训练班,毕业后进入上海越剧院。” “我的梦想是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上海越剧院。”10月3日,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越剧男演员、85岁史济华,携手上戏附属戏曲学校越剧专业新生梁嘉怡展示代际传承,拉开“守·望——上海越剧院建院70周年主题演出”大幕。

演出现场

从“寻·梦”“守·望”“聚是一轮月 清辉洒碧宇”“巨海纳百川 麟阁多才贤”到“回首辉煌路 未来更可期”,晚会各篇章回溯70年发展历程,寄望未来,昆剧、沪剧、淮剧、锡剧、五音戏等名家齐聚宛平剧院,体现越剧与全国各大剧种的交流,以及在中国戏曲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力。

演出现场

现代影像技术,让越剧院的开创者、流派创始人与传承者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1947年,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成为越剧发展史上的重大标志事件,流派纷呈也逐渐成为越剧剧种的重要艺术特征。上海越剧院汇聚了13大越剧流派中9个流派的创始人和12个流派的传承人。3日,单仰萍、方亚芬、赵志刚、章瑞虹、王志萍、钱惠丽依次出场,分别与全息影像的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展开交流。越剧联唱《星海流光》节目展示流派纷呈的特点。

演出现场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海越剧院构建一套“传统师徒制+院校系统化+舞台实践化”的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既注重流派技艺的精准传递,又鼓励年轻演员在传承基础上形成个性化表达,让流派艺术在代际交替中实现“传帮带”与“破立创”的平衡,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以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陆锦花、吕瑞英、金彩风、周宝奎为代表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以钱惠丽、单仰萍、章瑞虹、方亚芬、王志萍为代表的当代表演艺术家,以杨婷娜、王柔桑为代表的新晋中生代,以上海戏剧学院越剧本科班为主体的第十代传承人,以及按照“全国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原则,与上海戏曲学校合作招收的最新一代,构成代际传承的有序发展。本次晚会上,优秀传承人也携手登上舞台,展现不同时代人才培养的成果风貌。

演出现场

上半年,东方卫视推出大型越剧文化推广竞演节目《越动青春》,目光聚焦越剧年轻演员,运用电视综艺模式破圈传播,打造越剧“青春训练营”。上越对节目中脱颖而出的王婉娜、俞果、赵心瑜三位青年演员,分别量身打造锦瑟年华系列青年演员个人专场演出。“第十代”是越剧历史上第一批十年一贯成建制本科班学员,自2007年入校以来,受到多方关注,18年的培养和历练,也让她们通过专场为观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演出现场

20世纪40年代,越剧宗师袁雪芬举起“新越剧”改革大旗,建立正规的编导制,开现当代戏曲创作之先河,并引领了当代演剧观的潮流。晚会邀请优秀演奏员、唱腔设计、作曲赵斌,作为青年创作人才代表,与艺术家们同台讲述。历代主创代表、理论研究人员、行政人员等幕后工作者登上舞台,作为上越一分子,为剧院70周年庆生。

演出现场

上海越剧院历年创编、移植、改编各类剧目450余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被誉为中国越剧四大经典。由单仰萍领衔的《红楼梦》将于10月14日、15日在广州大剧院上演。10月底,上海人民出版社计划推出《琢·越——越剧四大经典》画册,戏单、剧本、曲谱、剧照等展现四大经典形成的历史轨迹以及在新时期的传承。

今年上海越剧院在第53届香港艺术节上演出《家》、袁范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及折子戏专场,章瑞虹、方亚芬率团队走进北京大学的剧目展演、影像展映和学术对谈。11月初,上海越剧院建院70周年主题展览计划在上海图书馆举行,剧照、视频、演出说明书、创作手稿、服装藏品等为观众全面呈现剧院70年历史,传递越剧艺术的魅力与时代生命力。

10月8日—21日,“越影留声——上海越剧院建院70周年主题影展”将展映十部优秀影片,包括《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红楼梦》《碧玉簪》《祥林嫂》《玉卿嫂》《西厢记》《双飞翼》《舞台姐妹》。

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