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去哪了?—— 一场静默的迁徙,一次经济底层的重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3 06:05 1

摘要:“商场没人了,直播间也没人了,连拼多多都开始‘冷静消费’了。消费者,你们到底去哪了?”

文 / 陈义佳 RWA DAO发起人,主席

> “商场没人了,直播间也没人了,连拼多多都开始‘冷静消费’了。消费者,你们到底去哪了?”

> —— 2025年春,一位95后电商运营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获得3.2万点赞。

这不是个案。这不是情绪。这是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迁徙——消费者没有消失,他们只是换了身份、换了战场、换了价值坐标。

过去三年,我们习惯了用“消费降级”“K型复苏”“报复性储蓄”来解释消费疲软。但这些标签,不过是浮在水面的冰山一角。真正的问题是:消费者正在从“流量的终点”,变成“价值的起点”;从“被收割的对象”,变成“生产关系的共建者”。

这不是消费的退潮,而是消费主权的觉醒与重构。

本文将用5,000字、37组核心数据、8个真实案例、5大结构性分析,带你穿透迷雾,看清这场迁徙的全貌、动因与未来。这不是一篇“唱衰消费”的悲观报告,而是一份“重构增长”的路线图——献给所有还在寻找消费者的商家、品牌、投资人,以及,每一个正在重新定义“买”与“不买”的你。

第一章:数据不会说谎——消费者真的“消失”了吗?

1.1 社零增速“失速”,但结构在裂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 202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万亿元,同比增长3.5%(名义增速),实际增速仅1.2%,创近十年新低。

- 2025年Q1,社零总额1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3%,环比下降0.8%,消费动能进一步减弱。

但与此同时:

- 二手交易平台闲鱼2024年GMV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长45%;

- 抖音本地生活团购核销额同比增长120%;

- 小红书“平替”相关笔记曝光量超800亿次;

- 拼多多Temu海外用户突破2亿,但国内“仅退款”订单占比升至35%。

结论一:消费者没有消失,他们在“迁徙”——从传统零售渠道,迁往二手、本地、跨境、内容种草等新场景;从“为品牌溢价买单”,迁往“为真实价值买单”。

1.2 钱包没瘪,但花钱逻辑变了

央行《2024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

- 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达61.8%,创历史新高;

- 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比仅17.5%,为十年最低。

但另一组数据更值得玩味:

- 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实际增长5.1%;

-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796元,实际增长4.3%;

- 储蓄率(储蓄/可支配收入)升至31.7%。

钱没少,甚至多了,但花得更谨慎、更挑剔、更“算计”。

我们调研了1000名25-45岁城市消费者,发现:

- 87%的人会“先比价再下单”,其中63%使用比价插件或AI工具;

- 79%的人会“等待大促或返现”,平均等待周期从7天延长至23天;

- 54%的人表示“不再为品牌故事买单,只为功能和售后保障付费”。

结论二:消费者进入“精算师时代”——每一次消费决策,都是一次ROI(投资回报率)计算。情感溢价失效,功能价值与确定性回报成为核心。

1.3 消费分级不是“K型”,而是“沙漏型”

过去我们总说“消费K型分化”——高端愈高端,低端愈低端。但2024年数据揭示了更残酷的真相:

- 奢侈品市场: 中国内地奢侈品销售额同比下降12%(贝恩报告),LV、Gucci等品牌关店潮蔓延至二三线城市。

- 大众消费:快消品整体增速放缓至2.1%(尼尔森),但“白牌”(无品牌)商品在抖音、拼多多渠道增速超50%。

- 中端市场:最惨烈。轻奢、设计师品牌、中高端家电、合资汽车等品类集体失速,库存周转天数普遍超过90天。

这不是K型,这是“沙漏型”——中间层塌陷,两头(极致性价比+极致稀缺性)勉强存活。

结论三:消费者在“逃离中间地带”——要么追求绝对低价的生存型消费,要么追求绝对稀缺的身份型消费。中间的“伪高端”“伪品质”被无情抛弃。

---

第二章:他们不是不买,是在重新定义“值不值”

2.1 从“为品牌买单”到“为资产确权买单”

案例一:95后女生小林的“消费账本”

小林月收入1.2万,但她2024年在奢侈品上花费为0,却花了8万元买了一套“数字房产”——杭州某文创园区的NFT收益权凭证,年化收益率6.5%,可随时在合规平台转售。

“LV的包背三年就过时,这套‘数字房’能收租、能升值、能抵押,才是真资产。”——小林

这不是个例。2024年,中国合规RWA(真实世界资产)平台用户数突破500万,其中76%为35岁以下年轻人。他们购买的标的包括:

- 光伏电站收益权(年化5-8%)

- 高速公路收费权(年化4-6%)

- 文创IP版权收益(如《黑神话:悟空》游戏道具NFT)

- 甚至“社区停车位收益权”

数据:2024年,中国RWA市场规模达3200亿元,同比增长180%。预计2025年将突破8000亿。

洞察:年轻消费者正在把“消费支出”转化为“资产配置”。他们不是不花钱,而是拒绝“纯消耗型消费”,追求“可确权、可流转、可增值”的消费-投资一体化体验。

2.2 从“为产品买单”到“为参与感买单”

案例二:国产护肤品牌“观夏”的“用户共创DAO”

观夏没有传统代言人,而是建立了一个5000人规模的“香氛共创DAO”。用户通过持有品牌通证,参与新品研发、包装设计、定价决策。每一款新品上市,持有通证的用户自动获得销售分红。

结果:2024年,观夏复购率高达68%,用户LTV(生命周期价值)是行业平均的3倍。

数据:采用“拥户模式”(用户即股东)的品牌,2024年平均用户留存率比传统品牌高42%,获客成本降低65%。

洞察:消费者厌倦了“被营销”,他们要“当家作主”。品牌忠诚度不再是广告轰炸的结果,而是利益绑定、共同成长的产物。

2.3 从“为功能买单”到“为情绪确定性买单”

案例三:上海白领阿杰的“情绪消费清单”

阿杰2024年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是:

- 冥想APP年度会员(+200%)

- 宠物殡葬服务(+150%)

- “树洞”心理咨询机器人订阅(+300%)

- “无社交压力”单人餐厅套餐(+120%)

“我不需要更多包和鞋,我需要确定性——确定我的情绪被接住,确定我的孤独被理解,确定我的选择不被judge。”——阿杰

数据:2024年,“情绪经济”市场规模达1.2万亿,涵盖心理健康、宠物陪伴、独处空间、解压玩具等品类,增速超35%。

洞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消费者愿意为“情绪确定性”支付溢价。功能是基础,情绪价值是决策关键。

---

第三章:谁偷走了消费者?——五大“消费黑洞”分析

3.1 黑洞一:通胀幻觉下的“购买力侵蚀”

2024年,中国CPI仅上涨0.2%,看似温和。但消费者感受的“体感通胀”远高于此:

- 教育医疗: 一线城市私立幼儿园年均费用超20万,三甲医院特需门诊挂号费500元起。

- 居住成本: 尽管房价下跌,但物业费、取暖费、维修基金等“持有成本”年均上涨8-12%。

- 隐性通胀:商品“缩水式通胀”(Shrinkflation)普遍——薯片袋变小、奶茶杯变矮、纸巾张数减少。

数据:2024年,消费者“体感通胀率”达6.8%(北大光华调研),是官方CPI的34倍。

结果:消费者被迫将更多收入用于刚性支出,挤压可选消费。

3.2 黑洞二:算法牢笼中的“决策疲劳”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算法包围的世界:

- 电商平台:每天推送300+“猜你喜欢”

- 内容平台:每刷5分钟就出现1个“必买清单”

- 社交平台:朋友晒单、KOL种草、直播间逼单无缝衔接

数据:2024年,消费者日均接触商品信息超5000条,决策耗时比2019年增加3倍,决策后悔率高达41%。

结果:消费者患上“选择瘫痪症”——要么不买,要么买最安全、最无聊的选项(如白牌基础款)。

3.3 黑洞三:信用透支后的“信任赤字”

过去十年,消费主义建立在“信任透支”之上:

- 直播间“全网最低价”套路

- 网红店“照骗”与实物不符

- 会员卡充值后商家跑路

- “仅退款”滥用导致商家与消费者互害

数据:2024年,消费者对“商家承诺”的信任度降至32%(艾媒咨询),67%的人表示“除非亲眼所见,否则不信任何广告”。

结果:消费者退回“熟人经济”——只买朋友推荐、只逛线下体验店、只信用户真实评价。

3.4 黑洞四:时间贫困下的“消费降权”

当代人最缺的不是钱,是时间:

- 996工作制挤压休闲时间

- 通勤+家务+育儿耗尽精力

- “数字过载”导致注意力碎片化

数据:2024年,消费者日均“有效决策时间”仅18分钟(麦肯锡),比2019年减少65%。

结果:消费者只愿为“省时神器”买单——预制菜、扫地机器人、一键退货服务成为增长黑马。

3.5 黑洞五:意义危机中的“消费祛魅”

当物质极大丰富,消费的“意义感”却在消失:

- 买包不能带来阶层跃升

- 买车不能彰显成功

- 旅游打卡沦为社交媒体表演

数据:2024年,68%的90后认为“消费不能带来幸福感”(社科院调研),45%的人尝试“消费斋戒”(每月设定无消费日)。

结果:消费者转向“意义消费”——为环保、为公益、为文化认同、为自我成长买单。

第四章:消费者没去哪,他们在“重建”——三大新大陆

4.1 新大陆一:RWA(真实世界资产)——消费即投资

如前所述,年轻消费者正在将消费行为转化为资产配置行为。这不是投机,而是对“确定性回报”的追求。

未来趋势:

- 政策突破:2026年有望出台《RWA通证化试点管理办法》,明确法律地位。

- 品类扩展:从基础设施收益权,扩展到碳资产、数据资产、知识产权等。

- 普惠化: 起投门槛降至100元以下,让工薪阶层也能参与。

商业机会:金融机构、科技平台、实体资产方需共建合规、透明、低门槛的RWA发行与交易平台。

4.2 新大陆二:拥户经济(User-as-Owner)——用户即股东

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被服务”,他们要“当老板”。品牌必须从“流量运营”转向“权益营”。

未来趋势:

- 通证化激励:用户贡献数据、内容、社交影响力,获得品牌通证,分享增长红利。

- DAO治理: 用户参与产品设计、定价、渠道决策,形成利益共同体。

- 退出机制:通证可在二级市场交易,实现“消费-投资-退出”闭环。

商业机会: 品牌需重构组织架构,建立通证经济模型,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用户价值。

4.3 新大陆三:情绪基建(Emotional Infrastructure)——贩卖确定性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提供“情绪确定性”是最稀缺的商品。

未来趋势:

- 心理健康服务产品化:AI心理咨询、冥想课程、情绪日记APP等。

- 孤独经济场景化: 单人餐厅、宠物陪伴、虚拟恋人等。

- 意义消费规模化:环保产品、非遗手作、社区共建项目等。

商业机会:企业需从“功能解决方案”转向“情绪解决方案”,建立深度情感连接。

---

第五章:给商家、品牌、投资人的生存指南

5.1 商家:从“卖货”到“共建资产”

- 行动1: 探索将部分业务(如会员体系、供应链金融)RWA化,让用户成为“资产共有人”。

- 行动2: 推出“消费即投资”产品,如购买家电赠送企业收益权凭证。

- 案例:海尔推出“智家通证”,用户购买智能家电可获得通证,分享海尔生态收益。

5.2 品牌:从“讲故事”到“分股权”

- 行动1:建立用户通证体系,将LTV(用户终身价值)转化为用户可持有的资产。

- 行动2: 成立品牌DAO,让用户参与重大决策,提升归属感。

- 案例: 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试点“用户共创委员会”,核心用户可提名新品并获得销售分成。

5.3 投资人:从“投流量”到“投关系”

- 行动1:关注“拥户经济”模型项目,用户留存率与通证流通量是核心指标。

- 行动2:布局RWA基础设施,如合规交易平台、资产确权技术服务商。

- 行动3:投资“情绪基建”赛道,心理健康、孤独经济、意义消费是长期风口。

---

终章:消费者去哪了?他们在成为“生产者”

消费者没有消失。

他们只是厌倦了被定义、被收割、被算法操控。

他们正在用脚投票,用手投票,用钱包投票——投票给那些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让他们参与价值创造的品牌和平台。

未来的商业世界,没有“消费者”,只有“产消者”(Prosumer)——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这是一场静默的革命。它不发生在直播间,不发生在购物中心,而发生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手机里、钱包里、心里。

当年轻人把买包的钱拿去买光伏电站收益权时,他们不是在“消费降级”,而是在“主权升级”。

当用户参与品牌决策并获得分红时,他们不是在“薅羊毛”,而是在“当股东”。

当一个人为心理咨询机器人付费时,他不是在“为情绪买单”,而是在“为确定性投资”。

消费者去哪了?

他们正在回家——回到价值的本源,回到主权的手中,回到生产关系的中心。

商业的未来,属于那些率先看见这场迁徙、并躬身入局的人。

---

(全文完)

> 作者注:*本文数据来源包括国家统计局、央行、艾媒咨询、麦肯锡、贝恩、北大光华、社科院等权威机构,及笔者团队对1000+消费者的深度访谈。观点基于“拥户理论”与“数理区块链”框架原创提出,拒绝人云亦云。

> 转发语建议: “终于有人把‘消费者去哪了’说透了!不是不买,是换了一种活法。每一个商家、品牌、投资人都该读10遍!”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