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有车主反映,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事件被车主发布的监控视频引爆网络,迅速登上热搜。车主坚称全程未碰手机,质疑车辆存在质量问题。
最近有车主反映,小米汽车突然自己开走,事件被车主发布的监控视频引爆网络,迅速登上热搜。车主坚称全程未碰手机,质疑车辆存在质量问题。
而小米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组展开调查,最后声称排除了质量问题。
这几年,小米和雷军总是处在舆论的风口,大多数人已经厌倦。更厌倦的是雷军乏善可陈的营销话术。
9月25日,雷军开启了题为《改变》的年度演讲,这是他的第六次个人年度演讲。
整整两个半小时,雷军依然沿用着他熟练的讲故事套路:梦想、坚持、成长与勇气。可谓一招鲜,吃遍天。
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演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口碑滑铁卢。直播评论区成了大型翻车现场,“呵呵”、“还我提车时间”、“别讲鸡汤了”等弹幕刷屏。
用户很容易看出来,雷军老矣,已经讲不出小米的新故事。
1.
有网友甚至做了一项统计:雷军在演讲中使用了12次“梦想”、9次“坚持”、7次“成长”和5次“勇气”,却很少提及具体的技术细节和实质性的产品信息。
从2020年首次演讲至今,雷军已经向公众完整展示了他的人生故事线:20岁挣百万,30岁当总裁,40岁世界500强,55岁再创业仍成功的完美人设。
现在,雷军的故事宝库已经见底。
英国记者克里斯托弗·布克在《七种基本情节》中指出,所有吸引人的故事基本只有7种情节:斩妖除魔、白手起家、探险、远行回归、喜剧、悲剧和重生。
而雷军通过六次演讲,已经把这些故事类型用了遍。
他的叙事套路也已固定:锁定高端语义、自我悲壮化、事实铺陈、对标隐喻、情节放大、价值承诺,最后场景沉浸与情绪渲染。
“示弱叙事”是雷军的独门绝技。他不是真的弱,而是在故事中着重强调逆境、耻辱和糗事。
最经典的就是小米上市破发后,他被投资人“当小学生一样训了一个多小时,衬衣都湿了。”
雷军曾以其亲民形象赢得广泛好感。乡音未改的“Are you ok”,亲自给用户开车门,都塑造了一个邻家大叔的亲切感。
他的个人IP曾是小米最成功的流量密码,但当劳模故事、创业艰辛等叙事一再重复,而产品本身又未能完全兑现营销承诺时,这种深度绑定反而会成为负担。
2.
雷军演讲翻车的背后,是小米产品面临的现实困境。
小米本身是靠性价比,一次次打出胜仗,就真正的创新来说,小米一直是不足的。例如,这次小米17系列就被指创新不足,其“妙享背屏”等功能被质疑为强造需求。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小米的“对标文化”。不管是手机对标苹果,汽车对标保时捷,还是芯片对标苹果A18 Pro,雷军的逻辑是,敢于对标世界第一就是一种勇气。
但问题是,对标之后呢?小米玄戒系列芯片并没有亮眼的表现,雷军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不可能一上来就碾压苹果,但一点点超越都很难”。
汽车业务陷入信任危机,SU7车型因安全隐患大规模召回11万辆,二手车价格随之暴跌。
而雷军在演讲中对此的回应,仅仅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反而大谈特谈SU7 Ultra在纽北赛道的成绩。
更引发争议的是,雷军的小字艺术。小米17 Pro海报宣传的“逆光之王”,右下角却用小字标注“是产品设计目标”。
同样,SU7的“2200MPa超强钢车身”旁,小字标明“指材质项目名称”。
这种“大字吹牛,小字免责”的做法,是不是有点鸡贼呢。
3.
雷总还是那个雷总,但是观众变了,当雷军讲述为了事业放弃高薪的励志故事时,随时可能被优化的中产听了只觉得是“何不食肉糜”。
在2020年雷军首次年度演讲时,经济上行期的审美惯性还在,全民“星辰大海”。小资怀揣中产梦,中产憧憬财富自由,人人有梦。
那时候,雷军的正能量输出精准踩点了社会情绪。然而,经济上行期戛然而止,大众心态急转直下。
当社会情绪转向负面消极,上位者输出的正能量非但不能提供情绪抚慰,反而会刺激敏感神经。
雷军在台上激情洋溢地讲述着,小米进军汽车和芯片领域的不易,将布局这两个业务比作“同时供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压力巨大。”
他用极为具体的比喻,试图拉进也许真的正在供养两个大学生的用户的距离。
可他没有意识到,他所处的信息茧房,比普通人的更为坚固。到了他这个地位,大企业的向上管理,自带圈地自嗨的算法。
当他说“除了钱一无所有”、“压力山大”时,连一个娃都养不起的年轻人,只觉得纯纯就是矫情。他55岁正是闯的年纪,咱们35岁已经找不到工作。
用户用骂声投票,资本市场也已经用钱投票,演讲后第二天,小米股价大跌,蒸发1500亿港币。
说实话,一直走性价比路线的小米,天花板本来就不高。想真正做出真正创新的高端产品,在小米内部会遇到很大阻力。
本质上是,小米被困在性价比的战略路线上,雷军也因此被困在过去那套旧的话语里。
来源:八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