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算账:他们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总共挣了几笔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4 07:55 1

摘要:在祖国西北边陲,谁说在沙漠只能“吃土”?中广核偏要在这里“种太阳”!在中国最大的沙漠,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中广核和田洛浦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电站、洛浦100万千瓦光储电站绵延而成的蓝色海洋为这片沙漠地图披上“生态皮肤”波光粼粼的光伏板倒映着

在祖国西北边陲,

谁说在沙漠只能“吃土”?

中广核偏要在这里“种太阳”!

在中国最大的沙漠,

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

中广核和田洛浦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电站、

洛浦100万千瓦光储电站绵延而成的蓝色海洋

为这片沙漠地图披上“生态皮肤”

波光粼粼的光伏板倒映着天空的蓝,

逐日追光;

板下苜蓿、狼尾草蹭蹭长,

成了牛羊的“露天食堂”!

老乡们一边收着“阳光电费”,

一边赚“草料钱”,

直呼“沙漠经济,真香!”

沙膜锁土+微喷灌 联手“驯服”流沙

2024年1月,

中广核南疆和田洛浦万亩光伏治沙项目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动工,

覆盖万亩区域。

中广核南疆和田洛浦万亩光伏治沙项目的原始地貌

说到在沙漠建设光伏项目,

有人可能会好奇:

在地表温度能飙到七八十摄氏度、

年蒸发量是降水量二三十倍的沙漠里,

不怕设备“中暑”、草木“渴死”吗?

确实,“以前沙子散得像筛子,

浇多少水都留不住,种啥死啥。”

提及过往治沙难题,

洛浦县多鲁乡村民们记忆犹新。

项目动工时的原貌

然而,中广核摒弃传统治沙手段的局限性,

创新使用“生物治沙+工程治沙”技术

构建起全链条治理体系,

用“硬核”科技种“最硬的地”。

项目建设过程

项目完成覆绿

在绵延的光伏板下,

藏着一项“生物黑科技”——

“沙膜”技术。

施工中,技术人员向沙地20厘米深处

添加植物纤维粘合剂,

沙粒在粘合剂作用下改变力学特性,

从一吹即散变得非常“团结”,

如同给沙地裹上一层 “保水保肥膜”。

沙地“漏水漏肥”的难题解决了,

缺水却是种植的天然障碍。

新疆地处干旱内陆区,

降水量小,沙漠地区更是极度干旱。

为此,

项目配套引入高效节水的指针式喷灌机,

将水分直接输送至植物根系,

精打细算每一滴水,

避免资源浪费。

仅用了短短5个月时间,

曾经死寂的万亩沙地,

便完成通水、通电、通气等生命线工程全线贯通,

大规模的土壤改良与作物播种同步开展。

光伏板上“采阳光”,板下育生机

在治沙基础上,

中广核进一步探索

“新能源+治沙”的融合路径,

推进和田洛浦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项目,

让沙漠丰富的日照资源转化为绿色电能,

与生态手段“联手”治沙。

洛浦50万千瓦光伏治沙示范电站

项目构建“板上发电、板下修复”的共生系统,

大面积光伏板阵列

如同“巨型遮阳伞”覆盖沙丘,

一方面降低地表温度、

减少水分蒸发,

为板下植被生长营造适宜的小环境;

另一方面,光伏组件

充分利用南疆充足的太阳能,

为南疆电网注入绿色动能。

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重点破解两大难点:

一是平衡“发电效率”与“种植需求”,

通过精准计算,设定光伏板倾角,

确保夏季遮阳不遮光、

冬季不影响作物关键日照;

二是应对沙漠极端环境对设备的影响,

项目选用耐高温、抗风沙的特种光伏组件,

为逆变器等设备加装散热装置,

结合板下植物根系的固沙作用,

解决沙地松软导致的设备位移问题。

板下种植则围绕“耐旱、固沙”原则科学选种:

前期以美洲狼尾草、紫花苜蓿等牧草为主,

利用其发达根系进一步固沙,

同时为当地畜牧业提供饲料;

后续计划拓展西瓜、旱稻、土豆、

沙枣树等数十种经济作物,

打造“光伏+特色农业”产业链,

实现 “一块沙地,发电、种植两份收益”。

治沙组合拳化腐朽为神奇,

沙漠的土壤也拥有了孕育生命的能力,

改良后的沙地上种植出的4027亩

美洲狼尾草(复播紫花苜蓿)

像一支手拉手的植被卫队,

减缓地表风速,混播9种耐旱植物,

不同植物根系的交错生长增强沙地稳定性,

逐步提升土壤地力。

这一面全方位守护的“生态城墙”

打造完成后,

发生沙尘天气明显减少了,

小动物们也不请自来,

以往黄沙漫天的“死亡之海”,

现在抬头就可以看到

麻雀在高粱地里栖息,

乌鸦在苜蓿地里盘旋。

洛浦100万千瓦光伏电站

同时,中广核在和田地区洛浦县建设了

洛浦100万千瓦光储电站,

将推进清洁能源大基地建设、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治沙有机结合,

助力南疆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地方经济。

项目设计年发电量约19亿千瓦时,

相当于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8万吨,

等效减少标准煤消耗约57万吨。

生态美了,钱包鼓了,生活甜了

项目有效遏制了沙漠扩张趋势,

项目占地总面积2.2万亩,一万亩覆绿,

目前复播紫花苜蓿1800余亩,

助力我国荒漠化、

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随着植被覆盖度提升,

局部区域小气候逐步改善,

沙尘天气频次较项目实施前有了明显下降,

蜥蜴、鸟类等小型生物开始出现,

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

成为“三北”重点生态工程

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同时,项目为当地村民

打开了就业增收的新渠道。

“不用跑到别的乡镇务工,

我在项目上干活,

妻子还能推着小吃车来卖午饭,

收入比以前稳定多了。”

洛浦县多鲁乡村民的话,

道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

项目建设期间

累计带动当地超千人次就业,

后续光伏电站运维、牧草收割、

农产品加工等环节还将持续提供岗位;

同时,项目预计每年将新增约1000吨的

苜蓿等干草饲料供应,

足以满足140头牛

或1660只羊的饲草需求,

降低养殖企业成本,

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等方式,

让村民实实在在受益。

项目推进过程中,

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显现,

不仅让沙漠变绿洲,

更让当地村民的日子有了新盼头。

当地村民感慨:

“以前每年刮沙尘天,

庄稼都种不活,

日子过得没盼头。

现在沙漠变绿了,

以后能种更多农作物,

环境好了,

我们奔小康的信心也更足了!”

从“沙进人退”到“光进沙退”,

中广核在和田洛浦的这波操作,

不仅推动了新能源与治沙、

绿色农业融合发展,

在新疆乃至全国树立生态效益

和社会效益良性循环的标杆案例,

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央企的担当。

它们不只是在沙漠里“种太阳”,

更是在为当地百姓种希望、种未来,

下次再提起塔克拉玛干,

别只想到黄沙,

记得这里还有中广核建起的“绿电长城”,

正用阳光点亮沙漠,用经济守护生态!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