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纳闷,山东人为什么管自己的丈夫和妻子叫对象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4 07:13 1

摘要:我结婚那天,司仪问“你愿意娶你面前这位女士吗”,我张嘴就来:“俺对象愿意!

我结婚那天,司仪问“你愿意娶你面前这位女士吗”,我张嘴就来:“俺对象愿意!

”全场哄笑,摄像大哥差点把机器摔了。

三天后,视频被亲戚发到抖音,点赞破十万,评论区吵翻天:一半人喊“好甜”,一半人懵“对象不是男朋友吗?

山东烟台人,从小管老婆叫对象。

恋爱叫“谈对象”,领证还是“俺对象”。

我妈说,这叫把谈恋爱那股热乎劲攒进柴米油盐,省得婚后变路人。

省里去年摸底,胶东六十二%的人还这么喊,可三十岁以下只剩三十八%,年轻人觉得土,改口老公老婆爱人,好像一换称呼就能换出新鲜感。

可我们这儿的老少爷们不认。

去年腊月,村口小卖部老刘给儿子办喜事,红纸写“欢迎参加刘某某与对象的婚礼”,外地新娘同学以为新郎临时换人,差点报警。

老刘不慌,解释一句:“对象就是正宫,跑不了。

”新娘子听完笑得直不起腰,第二天回门,她爸妈也开始管女婿叫“闺女对象”,说听着比“女婿”热乎。

城里不一样。

济南青岛的写字楼电梯里,小姑娘拎着咖啡说“我老公”,没人眨眼;我要来一句“我对象”,旁边人看我的眼神像看穿越剧。

数据也这么现实:抖音话题两亿播放,模仿的人九成在乡镇,大V们拍段子,背景不是玉米地就是大馒头锅,点赞高,可一到市中心,音量自动减半。

省里今年把“对象”收进方言保护工程,专家跑来说这是胶辽官话“对象户”的崽,古时候就指“婚配正主”。

我奶听了直点头,她年轻时登记,表格填“配偶”,她不会写,直接画圈,跟登记员说:“就写对象,俺懂。

叫法不同,日子一样过。

四川兄弟说“我屋头的”,河南老哥喊“俺那口子”,东北大姐一句“我家老汉”带着锅包肉味。

称呼只是门牌号,屋里饭菜香不香,得看俩人肯不肯下锅。

中科院报告说用特色称呼的夫妻满意度高十二%,我信,可我也信专家后面那句:关键不在叫啥,在叫的时候有没有把饭端上桌,有没有在对方发烧时递一杯温水。

我媳妇发烧那天,我端着姜汤进屋,她迷迷糊糊:“对象,给我吹吹。

”我那一刻明白,这俩字就是温度计,量不出爱情,能量出我们还愿意把最土最亲的词留给对方。

年轻人爱把另一半备注成“饲养员”“ATM”,挺好,只要戳屏幕时能笑出声,就比沉默强。

晚上刷手机,看到B站百万播放的《全国配偶称呼图鉴》,弹幕飞过一条:山东人把恋爱喊成老伴,真会。

我回过去:把老伴喊成恋爱,才不腻。

屏幕暗了,我转头,媳妇正把脚搭我腿上:“对象,剪指甲。

”我剪完,她顺手把苹果塞我嘴里,甜到心里。

叫啥都行,别叫错人,别懒得叫,就够了。

来源:世间的旅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