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染痘37天驾崩,脉案记天花野史传梅毒,慈禧为夺权太狠心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2 03:42 1

摘要:没等他说完“脉沉细、疹色紫滞,属重险之症”,帷幔后慈禧的声音就砸了过来:“既是天花,便是天喜,按祖制办。传旨:百官换花衣、悬红绢、递如意;所有奏章送两宫太后阅,军国大事让恭亲王奕䜣议后再报。”

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在紫禁城的养心殿东暖阁里,19岁的同治帝载淳躺在床上直冒冷汗,全身疹形已透。

御医李德立跪诊后,膝盖发颤,发现皇帝染上的是重症天花。

没等他说完“脉沉细、疹色紫滞,属重险之症”,帷幔后慈禧的声音就砸了过来:“既是天花,便是天喜,按祖制办。传旨:百官换花衣、悬红绢、递如意;所有奏章送两宫太后阅,军国大事让恭亲王奕䜣议后再报。”

李德立到了嘴边的“需用猛药”,终究咽了回去。他清楚,这场诊治是慈禧争权的好机会,他只是“按旨抓药”的人。

早在十月二十一日,同治帝症状就浮现。

在西苑受风后头疼发热,他起初以为是小风寒,可没几天就喊“腰腿疼得睡不着”,直到十月三十日疹形透出,宫里才真慌了。

十一月初一清晨,帝师翁同龢刚进内务府,就被小太监拽着换花衣:“太后说万岁爷出天花是天喜,您还得备如意呈递!”

他心里犯疑,等见到李德立,赶紧追问病情,御医压低声音:“翁师傅,别瞧外面热闹,万岁爷头面痘粒密且紫,是顶陷板实的险症,得盯着。”

翁同龢把这话记进日记,而宫里的“天喜”规矩没断:奏折换黄面红里,各宫供“痘疹娘娘”,民间避“痘”字,说“病重”就追责。可《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里的记录骗不了人。

十一月初二:头面周身痘粒透出,体温仍高;

十一月初七:痘粒灌浆不足,咽痛音哑,吃不下东西;

十一月十二:痘粒饱满却部分塌陷,恐毒邪内陷。

这些全是天花的标准病程,太医院不敢在皇帝脉案上造假,每一笔都经得起查。

到了十一月二十日,同治染痘第21天,皇后阿鲁特氏趁慈禧不在,溜进养心殿哭诉:“母后连日刁难,臣妾撑不住了。”

同治攥着她的手叹气:“你忍忍,朕病好后,定不让你受委屈。”

这话刚落,慈禧就闯了进来,揪着皇后头发往外拖,巴掌打得见血。同治又惊又怒,猛地从床上跌下来,当场昏厥。李德立赶来时,皇帝脉息已弱,急喊“坏了!怒火攻心,毒邪内陷了!”

傍晚翁同龢再进宫,就闻见养心殿的腥臭味,皇帝腰间痘粒溃破,脓水浸了半盅,漫肿一片。

李德立说:“毒热往筋络里钻,怕是控不住了。”翁同龢在日记里只写了四个字:“视之可骇”。

十二月初五午后,养心殿的哭声穿透宫墙。19岁的同治没熬过这场天花,临终前“两腮红肿、牙齿糜黑”,李德立最后诊脉:“毒热内攻,走马牙疳,脉息全无,龙驭上宾”。

而其中“走马牙疳”是天花致命并发症,患者会烂牙穿腮,疼得咽不下水。

帝师翁同龢则在殿外翻着37天的脉案,从十月三十日的“疹形初透”到十二月初五的“龙驭上宾”,纸页泛黄,却记着一个年轻皇帝的最后时光。

同治的棺椁还没进惠陵,“皇帝染梅毒而死”的说法就传遍京城。有人说他逛八大胡同,有人说御医隐瞒病情,可这些流言,全是捕风捉影。

流言的三个由头,没一个站得住脚。

首先就是第一个,御医李德立曾孙的“口述”:说祖父当年确诊梅毒,却不敢跟慈禧说,只能按天花治,最后还被熏得失了嗅觉。

可李德立的脉案、太医院会诊记录,全是天花诊治,没半个字提梅毒;而且按天花方子治梅毒,绝撑不了37天。

第二个是野史《清宫遗闻》的记载:说同治被慈禧逼着亲近慧妃,气不过就跟载澂逛八大胡同,还被恭亲王当面指责。可清代皇帝出行规矩极严,微服也得带侍卫清场,载澂更不敢带皇帝去那种地方,不过是文人编来博眼球的。

第三个是外国医学团体的“猜测”:没见过皇帝,就凭流言说他染了花柳病,反而给流言添了“洋佐证”,传得更凶。

而这三条铁证,更是戳破百年流言。

1979年,专家对着脉案和翁同龢日记会诊,得出三条铁证:

一是病程对不上:天花起病急,同治初期连续7天高烧,37天致死;梅毒起病慢,初期无高烧,病程长达数年,根本不符。

二是皮疹对不上:天花皮疹从额部、发际开始(离心状),会经历“斑疹→丘疹→疱疹→脓疱”;梅毒皮疹多在躯干(向心性),大小均匀,没有“痘粒塌陷”,跟脉案记录不符。

三是证人对不上:翁同龢每天进宫问安,日记里连皇帝吃了几口粥都记,要是有梅毒嫌疑,绝不可能只字不提,他的日记就是最靠谱的证。

但慈禧明知皇帝病重,却严令“不许妄议病情”,还办“天喜”掩人耳目。当大臣随口说“愿皇上康复”,就被她斥责“咒皇上”。

越压制,老百姓越觉得“有猫腻”,再加上慈禧强势的名声,人们宁愿信“她藏了真相”,也不愿信皇帝死于天花。

同治确诊天花那几天起,尝到权力滋味的慈禧心态,已经大变,想的就不是“治好皇帝”,而是“借病保权”,这几步下来,可谓是干净利落。

第一步,借“天喜”稳人心,悄悄收权。

下旨办“天喜”稳住宫外,再下旨“奏章由两宫太后阅,军国大事奕䜣议后报太后定夺”,直接把同治的批奏权收走。就算同治偶尔清醒问起奏章,也只能听太监说“皇上安心养病”,没力气反抗。

第二步,逼死皇后,扫清障碍。

阿鲁特氏是政敌端华外孙女,还跟慈安亲近,更可能怀了身孕。

要是生了皇子,阿鲁特氏就成太后,慈禧得退居幕后。于是她先立同治的弟弟载湉(光绪)为帝,断了阿鲁特氏的太后路,再克扣用度、故意刁难。最后阿鲁特氏绝望绝食,75天后随同治而去。

第三步,立4岁幼帝,延续垂帘。

大臣提议“立同治嗣子”,慈禧驳回,非要立4岁的载湉。一来载湉是她妹妹的儿子,好掌控;二来幼帝不能亲政,她能名正言顺继续垂帘,把权力再握几十年。

但命运无常,慈禧独揽大权后,把清帝国搞得乌烟瘴气,最终败国而亡。

来源:灵随笔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