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种鱼“被吃成”了保护动物,若家乡有别在吃了,钓到也要放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3 04:16 1

摘要:然而,这钓鱼也是有风险的,在过去钓鱼圈子里有这样一句玩笑话“长得越怪,判得越快”,就是说越是不认识,长得怪异的鱼,就越不能钓,钓到了也要放生,不然就可能会被赠送“银手镯”,因为它们就可能是“保护动物”!

这些年,很多的年轻人都纷纷喜欢上了钓鱼,因为钓鱼是属于一个人的乐趣,不仅能陶冶情操,而且还能有收获,顺便改善一下伙食!

然而,这钓鱼也是有风险的,在过去钓鱼圈子里有这样一句玩笑话“长得越怪,判得越快”,就是说越是不认识,长得怪异的鱼,就越不能钓,钓到了也要放生,不然就可能会被赠送“银手镯”,因为它们就可能是“保护动物”!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种鱼,过去很常见,它毒性不少,却是我国四大名鱼之一!但是如今却又被吃成了“保护动物”!如果大家的家乡又也不要吃了,就算是钓到了也要及时放生!

这种鱼,就是俗称的芝麻剑鱼,也叫它魽鱼、芝麻魽等,学名斑鳠(学名:Hemibagrus guttatus)是鲿科、半鲿属鱼类!昔日珠江“四大名鱼”之一,如今却需靠法律庇护才能存续。

芝麻剑鱼,长得也非常有特色,它的外形有点像鲶鱼,是一种无鳞鱼,这种鲿科鱼类体光滑无鳞,上颌稍突于下颌,背鳍与尾鳍的黑色小点是其鲜明标识。

特别是它的身上,看起来有类似芝麻一样的斑点,这也是它得名“芝麻剑鱼”的原因!

它们偏爱喀斯特地貌的急流溶洞,从钱塘江到珠江流域的深水岩穴中,都曾有的身影!而且它还是一种底层的鱼类,它们昼伏夜出,白天基本都不怎么活动,到了晚上就大量觅食了,是一种较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底栖甲壳类与小鱼虾为食,扮演着淡水生态的“平衡者”角色。

更特别的是,这种鱼还毒性不小,也不是鱼肉有毒,而是它的鱼鳍带毒,被刺后伤口会传来灼烧般的剧痛!

如果捕捞它,或者钓上来了,操作不当就很容易被鱼鳍刺伤,这个可非常危险!之前你有个同事,就是被芝麻剑鱼的鱼鳍刺伤了,后来是打针才治愈的!

可即便它如此厉害,却丝毫没能阻挡人类捕食的脚步。

“旧时寻常客,今日席上珍”,这句渔民口中的感叹道尽变化。芝麻剑肉质细嫩,曾是桂林渔家新年祈福的佳肴,承载着流域的民俗记忆。

而后来随着芝麻剑鱼知名度的提升,它的市场需求量也激增,从而导致它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从几十元一斤飙升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一条!

也是因为在暴利驱使下,绝户网、电鱼等毁灭性手段轮番上阵,连幼鱼都难逃魔爪。有些人还特意购买潜水装备,然后去一些深水潭中捕捞芝麻剑鱼!

这样在高科技设备加持下,捕鱼易如反掌,从而导致大量的芝麻剑鱼被捕捞,而过度的捕捞让这种鱼也遭遇了灭顶之灾,在有些地方已经绝迹了!

更致命的是,芝麻剑的生存密码本就脆弱。它们性成熟需三四年,繁殖时必须在急流沙砾底质环境中产卵,人工繁育一度被视作难题。

而水域污染、水电站建设等因素持续压缩其栖息地,当顶级掠食者数量锐减,小型鱼类泛滥、藻类暴发的连锁反应随之而来,漓江生态的独特性不断被削弱。这种对水质极度敏感的鱼类,早已成为河流健康的“晴雨表”。

为了保护这种鱼,避免它更进一步被伤害,在2021年,芝麻剑鱼正式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不过这个也仅限野外种群。即只有野生的才是保护动物,而养殖的是可以的!

2024年,南宁三名男子在邕江非法捕捞39尾芝麻剑售卖,最终以刑事犯罪论处。

转机在保护行动中悄然显现。桂林已启动专项保护项目,计划将象鼻山至斗笠山水域划为核心保护区,开展常态化巡查与非法渔具清理。

科研人员也传来佳音,广西、广东多地突破人工繁育技术,2025年广东某基地鱼苗产量已超3.2万尾,为种群恢复注入希望。

但更关键的是公众意识的觉醒——如今钓友们钓到芝麻剑便会立刻放生,深知这是法律红线更是生态责任。

从餐桌宠儿到保护动物,芝麻剑的命运转折是生态保护的典型样本。它警示我们:再鲜美的滋味,也抵不过物种灭绝的代价;再诱人的利益,也不能凌驾于自然法则之上。

你家乡还有芝麻剑鱼吗?如果有的话,要好好保护,万一钓到了,记得及时放生,可不能为了贪吃而心存侥幸,那样麻烦就不请自来了!

来源:三农小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