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日的清晨,一则让全世界动容的消息传出——珍·古道尔,这位黑猩猩研究的先驱、有着杰出贡献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在加州去世,享年91岁。
10月1日的清晨,一则让全世界动容的消息传出——珍·古道尔,这位黑猩猩研究的先驱、有着杰出贡献的灵长类动物学家,在加州去世,享年91岁。
消息来自她亲手创立的“珍·古道尔研究所”:
“我们沉痛地宣布,创始人、联合国和平大使珍·古道尔博士,于10月1日清晨在加州因自然原因去世。”
就在消息发出后的数小时,哈里王子与梅根公开发表悼念声明。他们回忆说,珍·古道尔不仅是全球环保运动的领军人物,更是他们的挚友。
“她抱过我们的儿子阿奇,在他刚出生的时候。”——这句话在网络上被广泛转发。一个温柔的画面瞬间浮现:这位白发苍苍的科学家,怀里轻轻托着英国王室的小婴儿,眼神中既有对生命的怜爱,也有对自然未来的坚定守护。
这是珍·古道尔的离去所带来的震动。人们并不仅仅怀念她作为科学家的身份,更怀念她一生所代表的那种精神——与自然同在、以坚韧和热爱改变世界。
大家对她的记忆,或许源于中学课本。珍·古道尔曾出现在我们的英语课文和生物书中,是很多人对自然好奇与敬畏的启蒙。
课文中,她教我们以热爱驱动事业,教我们人也可以理解动物……她的离世,也带走了学生时代一段感触颇深的回忆。
珍·古道尔的科学之路,始于童年。
1934年,珍·古道尔出生于伦敦,却在英格兰南部的伯恩茅斯长大。那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小城,她的童年并不算特殊,若有不同,那可能就是——她的床头并没有常见的泰迪熊,而是一只玩具黑猩猩。
这只名叫“Jubilee”的毛绒玩偶,是父亲送给她的礼物。
别人家的孩子或许害怕长着奇怪脸庞的猴子玩偶,但珍却异常喜爱。她常常抱着它入睡,甚至和它一起玩“假装探险”的游戏。
她的想象力被两类故事点燃:《怪医杜立德》让她憧憬与动物交流的可能,而《泰山》系列则在她心里埋下了关于“非洲丛林”的浪漫幻想。
她曾说:“当我看第一部《泰山》电影时,我竟然哭得泪流满面。”
那个年代,女孩成为科学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她没有条件直接上大学,只能先在学校毕业后打工,当过秘书,也做过餐厅服务员。
但她的母亲始终支持她。母亲是一位小说家,告诉她:“如果你真的想要实现梦想,就一定要努力,永远不要放弃。”
195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命运。朋友邀请她去肯尼亚度假,在那里,她联系到了著名的考古学家路易斯·利基。
利基很快被这个年轻女子的好奇心与对学识的热情打动。他发现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珍·古道尔,反而少了框架和偏见。于是,他破格聘请她做秘书,并在不久后安排她前往坦桑尼亚的贡贝国家公园,研究黑猩猩。
那一年,她26岁。带着一副望远镜、一支铅笔和一本笔记本,她走进了丛林。没有团队,没有科研背景,甚至没有博士学位。她唯一拥有的,就是一种“与动物交朋友”的直觉。
贡贝的丛林并不温柔。她要面对蚊虫叮咬、热带病、突如其来的暴雨,甚至毒蛇的威胁。很多日子,她都孤身一人,静静坐在林子里观察黑猩猩的一举一动。
一开始,黑猩猩们对她充满戒备,常常一见到人影就迅速逃走,那让她很沮丧。但“不受欢迎”没有消弭珍的梦想,她花了整整几个月,才慢慢赢得它们的信任。
直到有一天,一只年长的雄性黑猩猩“大卫·灰胡子”走到她身边,安静地坐下,从此打开了与群体沟通的大门。
随着观察深入,她记录到一系列震惊世界的行为:
黑猩猩会用树枝做工具,插进白蚁窝里捕鱼。它们会拥抱、亲吻,甚至为失去同伴而哀悼。它们拥有鲜明的个性,不是冷冰冰的“研究对象”,而是真实的个体。
在当时的学术界,这简直是颠覆性的。此前,人类一直以“工具制造者”自居,认为那是物种独有的特权。但珍·古道尔的发现,撕裂了这种优越感的边界。
有人批评她“太感情用事”,因为她拒绝给黑猩猩编号,而是一个个起了名字:菲菲、弗洛、戈布林……她说:“它们不是编号,它们是有喜怒哀乐的生命。”
动物——她称之为“非人类”——在她眼里,并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研究对象”。珍·古道尔向来致力于理解与共存。这让她成为迄今为止唯一被黑猩猩社会接纳的人类。
1962年,利基为她争取到剑桥大学的博士研究名额。那时,她还没有任何学位,却直接被录取攻读博士。
这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她是剑桥历史上第八位在没有学士学位的情况下被录取的学生。
然而,她的研究方法饱受质疑。有人讽刺她“只是个拿望远镜的女孩”,认为她的工作缺乏科学严谨性。但她坚持己见,继续以观察和记录为主,让事实自己说话。
事实证明,她是对的。后来数十年的研究不断印证她的发现,灵长类学由此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她与黛安·弗西(大猩猩研究者)、比鲁特·加尔迪卡斯(红毛猩猩研究者)并称为“灵长类女中三杰(The Trimates)”,改变了人类对灵长类乃至自身的认知。
1977年,珍·古道尔成立“珍·古道尔研究所”,不仅继续在贡贝开展研究,还将保护工作扩展到全球。
1991年,她又创立“根与芽”计划,从12名坦桑尼亚中学生开始,逐渐发展成覆盖60多个国家的青年行动网络,鼓励年轻人从身边的环境入手,改变社区。
她的身影活跃在世界各地的讲台、会议和联合国的舞台上。2002年,她被任命为联合国和平大使;2004年,她在白金汉宫接受查尔斯王子授勋,成为“女爵士”。
“科学发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行动起来。”她的愿景与目标从来不只为了自己。
令人惊讶的是,即便进入八九十岁高龄,珍·古道尔依然四处奔走。每个见过她的人都在感慨,这位科学家仍然充满活力。
她常常带着一只毛绒黑猩猩,走进学校、会议厅甚至音乐舞台。2024年,她还登上英国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的舞台,向年轻人谈论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就在去世前几周,她还与朋友通话,谈及即将前往肯尼亚参与大象保护项目。谁也没想到,那会成为最后一次对话。
2025年10月1日,加州清晨,她在巡回演讲途中安静离开。消息传来,全球哀悼。
环保组织、学术机构、政要与普通公众纷纷缅怀。美国演员简·方达称她“勇敢,改变了历史”;法国动物保护人士则说,她是“一盏在黑暗时代里指引方向的明灯”。
联合国官方X账户发文:“今天,联合国大家庭对珍·古道尔博士的去世表示哀悼。
她的意志和事业影响了无数人,也带动无数人投身动物保护的行列。
珍·古道尔的一生,如同一条缓慢却坚定的河流,从一个抱着玩具黑猩猩的小女孩,流淌到与真实黑猩猩同生共处的科学家,再延展为全球数百万人心中的榜样。
她已离去,但她的名字与精神,已深深刻在这个星球的丛林、学界与人心之中。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