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他自己的节目《TheMainThing》第一集,2025年10月3日上线,灯光很克制,桌上放着他习惯的杯子,话说开了就没收
詹姆斯抛出一句话:现在十个人里有六七八个能飞天遁地,这在二十年前几乎不可能
那是他自己的节目《TheMainThing》第一集,2025年10月3日上线,灯光很克制,桌上放着他习惯的杯子,话说开了就没收
二十年前他刚进联盟,比赛节奏慢,体育课里那种能当跨栏选手的球员是少数,今天,反过来了——大多数人都是全场高速、一步过人、空中拉杆
他没有拐弯
把话挑明:十个人里有六七甚至八个能冲起来,横向变向的幅度又大,手里还有一整套技术包,二十年前,这样的球员凤毛麟角
听得我直点头
想起他新秀那会儿,内线像森严的城墙,外线有人蹲着等中距离
如今一抬头,全是五人拉开、三分雨点,强侧弱侧像水银泄地
今天的球员不是更勇敢,是更周全,他们从青少年训练开始就被要求能投、能传、能防转换,还要学会阅读比赛
篮球变快了,空间变大了,硬件升级,软件也跟上了
不是感觉,是事实
多项联盟统计显示,过去二十年三分命中率、助攻和抢断都抬上去,球员弹跳、加速度这些身体指标更是直线上扬,球队也更愿意为能打一到四号位的全能型买单,全能型球员的身价水涨船高
这不是只属于NBA的风,也是全世界的同频
2024年11月8日,中国篮协发布了一份近10万字的《世界篮球趋势发展报告》,八个部分从巴黎奥运周期的大赛数据出发,拉了条清清楚楚的曲线:出手更靠三分,节奏更快,决策更细,训练方法论直接接到备战与复盘
那份近10万字的《世界篮球趋势发展报告》,把“怎么打”和“怎么练”拧成一股绳,把训练和比赛同轨
看完会明白,詹姆斯说的不是情绪
这不是一时兴起,是一条清晰的趋势线
如果说节目里他在谈趋势,两天前他在互联网上演了个小插曲
10月1日湖人训练营第一天,他因伤没上场,转头去了网红KaiCenat的直播间,送出一块价值二十万美元的手表,还给人家剪了脏辫,直播结尾突然来了一段两分钟的演讲
引用罗斯福那段“竞技场里的人”的台词,鼓励大家直面嘲讽与失败,别躲
他在直播里那段两分钟的演讲,核心意思只有一句:别怕质疑,坚持信念
关掉直播,他还跑到野球场投了会儿篮
看他一边逗笑全场,一边把鸡汤说得不腻,我突然理解他这次节目想聊的——技术升级背后,其实是观念在换挡,球员从“能拼”走向“能解题”
这也是他最近最难躲的问题:你打到什么时候
9月18日,他回应不会退役,但承认生涯快到尾声
有人追问,要不要等到2026年,和二儿子布莱斯同场?
他笑着回了一句,“想这事儿?
我怕不是疯了!”
言外之意,别给他安排人生
于是网络炸锅
有人说他该等布莱斯,有人说没必要,吵来吵去,其实都在问:传奇要如何体面收场
我倒觉得,能不能和儿子同时站上NBA固然浪漫,但一位四十岁还扛着伤训练的人,有权利决定自己的退场方式
有趣的是,大家质疑他的常见角度还停在身体:还能飞吗
翻翻账本,答案在赛场上
2020年2月1日,客场打国王,他在第三节直接隔扣了2米08的别利察,ESPN慢放显示他起跳时膝盖压得很低,最高点肩膀平框,滞空0.42秒
2019-20赛季,他52次扣篮,同龄人里第一;
到2022-23赛季还有42次,比当时27岁的保罗·乔治还多两次,那四年他的快攻扣篮命中率93%,联盟平均是78%
2025年季前赛打勇士,他第三节依旧一条龙劈扣,空场的那声哐当让我回了神
他用一条条扣篮,回答了年龄提出的难题
这就像他说的那样:身体素质是基础,但真正拉开差距的,是你能在多快的节奏里,做出多正确的决定
把视角拉回国内,会更能对上他这番话的落点
崔永熙这两年的变化,几乎是现代篮球训练手册的注解
此前他靠身体吃饭,投篮不稳,越到高水平比赛越挣扎
后来硬是把投射和基本功补起来,三分拉远,胯下拉回也能稳着出手,半场组织有了影子,防守能从一号位轮到四号位,偶尔交出3抢断2盖帽的夜晚,最后签广东四年B类,成了球队节奏的调音器
外媒评价他“脱离传统节奏,更贴近现代”,当然挡拆防守、无球还要继续打磨
崔永熙的变化像一面镜子,照出这个时代对球员的真正要求:能跑,更要会打
这跟詹姆斯强调的“全面性”咬得很紧
我们有时习惯把篮球的变化归结为“规则变了”“三分多了”,但那只是表象
规则让路,技术和认知才会真正占地
当十个人里有六七八个能飞,真正的分水岭在于谁能在最后两分钟做出对的选择
很多年轻球员上来就“满条码”,能投、能突、能换防,却可能在关键回合被对手用一次假掩护骗得转圈
詹姆斯那句感叹里有另一层意思:做全能型容易,做可靠的全能型很难
速度只是门票,读懂比赛才是后台通行证
节目播出后,身边不少球迷朋友都在讨论:这是在拔高当代球员吗?
我不觉得
这更像是一个见证者给出的现场记录,提醒我们别用老眼光看新世界
以前那些“天赋怪”是稀有品,现在他们成了样本平均,这不是门槛变低,而是训练、营养、数据分析把整个地基抬高了
对球迷是好事,看球的质量肉眼可见;
对球员是压力,你得在更快的节奏里做更准的选择;
对教练是挑战,如何在多面手里找出组合与分工,决定了上限
截至10月3日,这番话还没有后续进展,但引发的讨论不会消散
我猜下一次你看球,不妨换个观察法:不要只盯着最会跳的那一个,数数场上有多少人接球就能推进,有多少人在防守端一瞬间从底角补到篮下,又有多少人在counter后还能把球送到第三点
我们也许正在见证篮球的二次进化
而詹姆斯,恰好是那个从旧世界走到新世界的人,站在场边,把变化一句话掷了出来
让人听完,抬头看看球场,忽然觉得风变了
来源:蓝胖子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