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四巨头实力拆解:兆易、长电等谁能吃透AI+车载红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3 20:05 1

摘要:最近打开半导体板块行情,不少人看得心潮澎湃:长电科技上半年净利润飙到32亿,兆易创新车规级产品增速翻倍,还有两家巨头的AI相关订单排到了明年。这波热度绝非偶然——AI服务器像"吞存巨兽"般抢货,智能汽车单辆车存储需求是传统车的10倍,两大风口撞出了千亿级市场。

最近打开半导体板块行情,不少人看得心潮澎湃:长电科技上半年净利润飙到32亿,兆易创新车规级产品增速翻倍,还有两家巨头的AI相关订单排到了明年。这波热度绝非偶然——AI服务器像"吞存巨兽"般抢货,智能汽车单辆车存储需求是传统车的10倍,两大风口撞出了千亿级市场。

但热闹背后藏着门道:同样是存储巨头,有人靠AI封装赚得盆满钵满,有人在车载市场站稳脚跟,也有人看似布局全面却迟迟没兑现业绩。兆易创新、长电科技,再加上存储模组龙头江波龙和内存接口芯片王者澜起科技,这四家各怀绝技的企业,谁能真正吃透这波红利?

更关键的是,普通投资者想在这个赛道淘金,最怕踩错节奏:是追AI封装的短期爆发,还是押车载存储的长期增长?这四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差在哪?今天咱就把这四巨头扒个底朝天,从技术硬实力到订单真实度,再到未来潜力,全用大白话讲清楚,看完你就知道该盯紧谁。

一、先看清赛道:AI+车载是真风口还是虚火旺?数据说了算

聊企业之前,得先搞明白这波红利到底有多实在。毕竟再好的公司,要是站错了赛道,也难有大作为。AI和车载给存储行业带来的,不是简单的需求增长,而是彻底的"量价齐升",这两个数据最有说服力。

从AI存储来看,需求已经到了"爆发式增长"的阶段。AI大模型训练一次就要吃掉几十TB数据,配套的AI服务器对存储的要求直接翻倍——普通服务器用DDR4内存就行,AI服务器得用HBM(高带宽内存),带宽是前者的10倍不止。2025年全球HBM市场规模直接冲到25亿美元,同比暴涨120%,国内阿里云、腾讯云的AI服务器采购量里,六成以上都得配HBM。

更狠的是价格,经历2023到2024年的库存调整后,存储芯片价格从2025年二季度开始疯涨,DRAM部分品类涨了35%,NAND Flash也涨了25%。一边是需求暴增,一边是三星、美光这些国际巨头收缩产能,供需缺口一下就拉开了,这波行情绝非短期炒作。

再看车载存储,这是个慢工出细活但后劲十足的赛道。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级别越高,对存储的需求越夸张:L2级车大概要100GB存储,到L4级直接飙升到1TB,是前者的10倍。而且车规级存储要求极端严苛,得扛住-40℃到125℃的温差,还得通过ISO26262认证,不是随便哪家企业都能做。2025年全球车规级存储市场规模突破300亿美元,国内比亚迪、蔚来这些车企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26年。

更关键的是,AI和车载还在"双向赋能":自动驾驶需要AI算法支撑,AI训练需要车载数据喂养,两个赛道的存储需求形成了共振。能同时抓住这两个机会的企业,相当于拿到了"双份门票",而这四家巨头的布局,早就藏好了答案。

二、四巨头拆解①:兆易创新——车载站稳脚跟,AI还差口气?

兆易创新算是存储圈的"老兵"了,靠NOR Flash(NOR闪存)做到全球第二,市占率19%,但这两年在AI和车载上的表现,可谓是"一半火焰一半海水"。

先说说它的车载优势,这绝对是兆易的"压舱石"。它的车规级MCU芯片(微控制单元)增速吓人,同比直接涨了140%,其中GD32A7系列还打入了比亚迪的供应链,这可是含金量极高的突破。要知道,车企选供应商极其谨慎,从测试到量产至少要两年,能进比亚迪供应链,说明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已经过了硬关。

在存储芯片上,兆易的车规级产品也通过了ISO26262认证,这是进入车载市场的"敲门砖"。更重要的是,它的利基DRAM产能已经到了800万颗/月,DDR4 8GB的良率能做到98%,这意味着它能稳定供应车载市场需要的存储颗粒,不用依赖外部采购,成本和交付效率都有优势。2025年三季度存储芯片还要涨价5%-10%,毛利率能提升3.5个百分点,利润空间直接打开。

但在AI存储上,兆易就显得有些滞后了。AI最核心的HBM内存,兆易目前还没有实质性突破,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传统的NOR Flash和利基DRAM上。虽然子公司青耘科技在做定制化存储,还和华为、小米合作开发AI手机方案,但手机端的AI存储需求和服务器端根本不是一个量级,只能算是"沾边AI",算不上核心玩家。

总的来说,兆易创新在车载市场已经站稳了脚跟,业绩确定性很强,但AI这块的短板明显。如果后续在HBM或先进DRAM技术上跟不上,可能会错过AI存储的爆发期。

三、四巨头拆解②:长电科技——AI封装王者,车载加速追赶

长电科技是全球第三大芯片封测企业,国内市占率超35%,在AI存储领域,它的地位几乎没人能撼动,但车载市场的发力稍晚,不过增速相当惊人。

它的AI优势简直是"降维打击"。封测是AI存储的核心环节,尤其是HBM和Chiplet(芯粒)技术,全靠先进封装撑着。长电独家掌握3D封装和Chiplet技术,做出来的产品性能能媲美5nm单片芯片,华为昇腾910C AI芯片用的就是它的高密度封装方案。更牛的是它的XDFOI技术,能实现多芯片异构集成,性能直接提升40%,国际竞争力拉满。

订单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5年AI相关的封装收入占比已经达到38%,华为AI芯片量产直接带动它的订单增速超50%。上半年净利润更是冲到32.08亿,同比增长得有多夸张可想而知。而且它是国内唯一能量产HBM堆叠封测的企业,还配套了英伟达的AI芯片供应链,这可是全球顶级的客户资源,别人想抢都抢不走。

在车载市场,长电属于"后起之秀但增速迅猛"。2025年上半年汽车电子业务同比增长34.2%,已经成了增长最快的板块。它在上海临港建的车规级芯片封测基地已经投产,专门对接车企的高端需求。车规级芯片对封装的可靠性要求极高,长电的先进封装技术刚好能派上用场,比如耐高温、抗干扰的封装方案,很受车企欢迎。

不过长电的短板也很明显:车载业务占比还不算高,和深耕多年的AI业务比起来,客户积累和产品矩阵还需要时间完善。但凭借封测技术的优势,它在车载市场的追赶速度可能会超出预期。

四、四巨头拆解③:江波龙——模组全场景覆盖,AI车载两头抓

江波龙是存储模组的龙头,可能普通投资者不太熟悉,但在行业内名气很大,旗下的Lexar(雷克沙)品牌不少人都用过。它的特点是"不造颗粒造模组",靠着全场景布局,在AI和车载市场都分到了一杯羹。

AI存储方面,江波龙的优势在"模组集成"。AI服务器需要的大容量SSD(固态硬盘),不是简单把存储颗粒拼起来就行,得靠模组方案优化性能和稳定性。江波龙针对AI数据中心推出的PCIe 4.0 SSD,容量能做到32TB,顺序读写速度超过7GB/s,已经进入国内头部云厂商的供应链。2025年上半年它的营收达到130.38亿,能有这么高的体量,AI数据中心的订单功不可没。

更关键的是,它能快速响应客户的定制化需求。不同AI厂商的服务器架构不一样,对存储模组的要求也不同,江波龙的研发团队能在几周内拿出定制方案,这比国际巨头的响应速度快得多,国内AI芯片厂商更愿意和它合作。

在车载市场,江波龙的布局同样全面。它的车规级存储模组覆盖了从车机系统到自动驾驶的全场景,比如车载eMMC(嵌入式多媒体卡)、UFS(通用闪存存储),都通过了AEC-Q100认证,进入了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的供应链。车载存储的毛利率比消费级高不少,能达到30%以上,这也成了江波龙的利润增长点。

但江波龙的软肋也很突出:它自己不生产存储颗粒,主要靠采购三星、长江存储的颗粒做模组。如果颗粒价格大涨,它的成本压力会很大;要是颗粒供应紧张,还可能影响订单交付。这种"无晶圆厂"模式,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终究不如有自主产能的企业。

五、四巨头拆解④:澜起科技——内存接口"隐形冠军",AI命脉在手

澜起科技是典型的"隐形冠军",专注做内存接口芯片,虽然不直接生产存储颗粒或模组,但却是AI存储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没有它的芯片,内存根本没法用。

它的AI优势体现在"技术垄断性"上。内存接口芯片是连接CPU和内存的"桥梁",负责数据传输的校验和同步,性能直接决定内存的带宽和稳定性。AI服务器用的高带宽内存,对接口芯片的要求更高,澜起科技是全球仅有的三家能做高端内存接口芯片的企业之一,和英特尔、AMD深度绑定,几乎垄断了高端市场。

2025年上半年,澜起科技的净利润达到11.59亿,营收26.33亿,这个利润率在半导体行业里相当惊人。这背后就是技术壁垒带来的红利——内存接口芯片的研发周期要3-5年,投入大且风险高,很少有企业愿意涉足,澜起科技一旦站稳脚跟,就能长期享受高毛利。

在车载市场,澜起科技属于"稳步布局"。随着车载内存从DDR4向DDR5升级,对接口芯片的需求也在增长。澜起的车规级DDR5接口芯片已经通过认证,进入了多家车企的供应链。虽然目前车载业务占比还不高,但DDR5在车载市场的渗透率会越来越高,未来增长空间很大。

不过澜起科技的业务太"专一"了,几乎全靠内存接口芯片,一旦内存技术路线发生重大变化,或者英特尔、AMD这些大客户调整供应链,它的业绩就可能受影响。而且它不直接接触终端客户,对市场需求的感知不如其他三家直接。

六、终极对比:谁是AI+车载红利的"最大赢家"?

把四家企业放在一起对比,就能清晰地看出各自的优势和短板,谁能吃透红利,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从AI存储来看,长电科技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它掌握的先进封装技术是AI存储的核心刚需,HBM和Chiplet技术的爆发直接带动订单和利润暴涨,而且深度绑定华为、英伟达等顶级客户,业绩确定性最强。澜起科技紧随其后,靠内存接口芯片的技术垄断分走一杯羹,但增长空间受限于细分领域。兆易创新和江波龙则相对弱势,一个缺AI核心技术,一个缺自主颗粒产能。

从车载存储来看,兆易创新目前领先。它的车规级MCU和存储芯片都已经批量供货,还打入了比亚迪的供应链,在车载市场的根基最稳。江波龙紧随其后,靠全场景模组布局抢占市场份额。长电科技虽然增速快,但起步较晚,还需要时间积累客户。澜起科技则处于布局阶段,短期难有大的突破。

从综合潜力来看,长电科技的天花板最高。它的AI业务已经进入爆发期,车载业务又在高速增长,两大赛道形成了"双轮驱动"。更重要的是,封装技术是AI和车载存储的共同刚需,长电的技术优势能同时赋能两个赛道,这种协同效应是其他三家不具备的。兆易创新的车载业务很稳,但AI短板可能限制长期发展;江波龙的全场景布局灵活,但受限于颗粒供应;澜起科技的技术壁垒高,但业务单一风险大。

我的个人观点是:短期看,长电科技会靠AI封装持续领跑,业绩爆发力最强;长期看,兆易创新如果能补上AI技术短板,凭借车载市场的深厚积累,有望后来居上;江波龙和澜起科技更适合作为"配置型标的",前者赚场景覆盖的钱,后者赚技术垄断的钱。

结尾:你更看好哪家巨头?存储赛道还有哪些机会?

聊到这里,相信你对这四家存储巨头的实力已经了如指掌:长电科技的AI封装独步天下,兆易创新的车载根基扎实,江波龙的模组全场景覆盖,澜起科技的接口芯片垄断高端市场。它们各自拿着不同的"剧本",在AI和车载的风口下寻找自己的位置。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有两点建议要记住:一是别盲目追高,AI存储虽然火爆,但短期涨幅过大,要警惕回调风险;二是聚焦核心竞争力,优先选有技术壁垒、订单兑现能力强的企业,比如长电的先进封装、兆易的车规级产品,这些才是穿越周期的硬实力。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更看好哪家存储巨头吃透AI+车载红利?是技术为王的长电科技,还是车载领跑的兆易创新?除了这四家,你觉得存储赛道还有哪些被低估的企业?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咱们一起挖掘这波红利中的机会!

来源:冰瀑布前留影的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