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家浩然的创作生涯与 20 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的变革紧密相连。他坚持 “写农民,给农民写” 的宗旨 ,其作品大多围绕农村生活展开,生动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奋进。
作家浩然的创作生涯与 20 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的变革紧密相连。他坚持 “写农民,给农民写” 的宗旨 ,其作品大多围绕农村生活展开,生动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挣扎与奋进。
从早期的《喜鹊登枝》到巅峰之作《艳阳天》《金光大道》,再到后期的《苍生》,浩然始终关注着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命运,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对时代的忠实记录。在当时文化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浩然的作品凭借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情节,迅速在广大读者中传播开来,成为无数人了解农村、感受时代脉搏的窗口 。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 “运动” 结束后,社会思潮发生巨大转变,浩然及其作品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争议与批评。有人认为他的作品过于紧密地与当时的运动相连,是政策的传声筒,缺乏文学应有的独立性和艺术性 ,在文学性和思想深度的挖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人物塑造有时显得较为概念化,情节发展也受到政治理念的过多主导。
但也有人认为,我们不能脱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去评判,浩然的作品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例如在《艳阳天》中,浩然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让后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追求。
在浩然的小说世界里,《风雨》中的乔永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形象生动诠释了为集体利益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乔永复员归来,满心热忱地投身于集体事业,与妻子淑英渴望发家致富、过上安稳小日子的想法背道而驰。他毫不犹豫地将复员生活补助费用来购买水车供大伙使用,还拿出粮食救济大家,甚至为了互助组和农业社的事务,日夜操劳,废寝忘食,常常只能以剩饭凉水充饥,身体也日益消瘦 。他一心扑在集体事务上,对自家的生活无暇顾及,这让淑英起初难以理解,觉得丈夫忽视了家庭,心中满是委屈和抱怨。
然而,随着农业社的发展,其产生的效益让每一个社员都切实受益。农田得到有效灌溉,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社员们的生活逐渐改善 。此时,淑英才真正理解了丈夫的坚持和付出,看到了集体事业的伟大意义。她开始全力支持丈夫,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让乔永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在社里安心工作。乔永这种为了集体利益舍弃小家利益的行为,体现出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 。
在那个百废待兴、急需凝聚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乔永的形象成为了广大农民投身集体事业的精神象征,激励着无数人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 。他的故事也反映出当时农村社会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碰撞与融合,以及集体主义精神逐渐深入人心的过程。这种人物塑造并非个例,在浩然所处时代的文学创作中具有典型性,契合了当时社会倡导集体主义、鼓励人们为国家和集体奉献的价值观,因而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艳阳天》中的萧长春和《金光大道》中的高大泉,是浩然笔下 “高大全” 式正面人物的典型代表。萧长春作为农业社社长,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定地站在集体主义的立场上,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 。他带领社员们与企图破坏农业社的 “富裕中农” 马之悦、“反革命分子” 马小辫等进行坚决斗争,同时积极组织生产,关心社员生活 。在麦收的关键时刻,他既要应对恶劣的天气,又要防范敌人的破坏,但他毫不退缩,始终坚守岗位,带领大家顺利完成麦收任务 。面对儿子牺牲的噩耗,他强忍着悲痛,“擦干眼泪继续带领社员抢收”,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情感之上,这种坚韧和无私令人动容 。
高大泉同样如此,他一心带领芳草地村的农民走集体化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不懈努力 。在面对富农冯少怀的破坏和村长张金发的动摇时,他始终坚定信念,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组织农民修水渠、抗灾荒,努力改善生产条件,让大家看到集体化的力量和希望 。无论是面对自然灾害的考验,还是阶级敌人的破坏,他都坚信党和集体的力量,带领农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着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奋勇前行 。
这些人物不仅是集体主义的象征,更体现了浩然对社会主义理想的热烈追求 。在浩然的笔下,他们是完美的化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通过塑造这些形象,浩然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思想觉悟的提升和精神世界的重塑 。
浩然的小说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上世纪 50、60 年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心态,尤其是农民群体的愿望和诉求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成为农村经济生活中的关键举措。这一政策旨在稳定粮食市场、保障国家粮食供应,同时遏制投机分子对农民的剥削 。在《艳阳天》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民们对这一政策的积极响应 。小说里描绘了粮食收购时节,农民们满怀期待地将自家收获的粮食运往收购点,他们深知这些粮食不仅关系到自己家庭的生计,更与国家的建设息息相关 。这种对国家政策的拥护,反映出农民们渴望通过集体力量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迫切愿望 。
合作化运动同样是浩然小说的重要主题 。在《金光大道》里,芳草地村的农民们在高大泉的带领下,积极投身合作化运动 。他们将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集中起来,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这一过程中,农民们经历了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从个体的小农经济思维逐渐转向集体主义 。起初,部分农民对合作化心存疑虑,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但随着合作化带来的实际效益,如生产效率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等,他们逐渐认识到集体的力量 。这种思想转变的刻画,生动展现了当时农村社会在变革中的真实心态 。
浩然小说中贯穿始终的共同富裕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美好向往 。在《艳阳天》和《金光大道》中,浩然通过描绘农村集体化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农民们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付出的努力 。萧长春、高大泉等人物带领村民们克服重重困难,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他们的故事体现了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团结和互助 。
浩然小说中的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如互助组、合作社等,为我们解决当前农村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通过合作互助,农村家庭可以整合资源,共同应对生产中的困难 。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村民们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共同购买农业机械、引进新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土地流转的模式,将闲置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经营,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
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浩然的小说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它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时代 。通过对浩然小说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其独特的文学魅力,更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 。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在当今时代,文学应该如何发挥其作用,如何反映社会现实,如何引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追求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