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谍战剧还能把收视率干到1.89?我原本不信,直到看见央视八套那帮00后实习生边剪片边哭。
“谍战剧还能把收视率干到1.89?我原本不信,直到看见央视八套那帮00后实习生边剪片边哭。
”
上周蹲完《沉默的荣耀》大结局,我满脑子只剩一句:吴石将军不是剧本,是1949年真的把命塞进信封寄回大陆的人。
现在台湾那边刚解密的“金门防卫计划”复印件,连页脚折痕都对得上剧里道具,我直接头皮发麻。
于和伟去南京扫墓那段我刷到过,他蹲在那块小小墓碑前,一句话没说,只是把剧本里那句“我走了,别告诉娘”默念了三遍。
旁边工作人员拍到的视频里,老爷子墓碑上落了一只斑鸠,怎么赶都不飞。
后来剧组回横店,1:1搭“国防部”大楼,美术指导把那只斑鸠直接画进了走廊壁画,说“让它守着,省得将军孤单”。
我看到这里才反应过来,所谓细节狂魔,是把活人念想也砌进景片。
更离谱的是收视率。
央视索福瑞数据出来那天,爱奇艺技术部小哥发朋友圈:8500热度值里42%是35岁以下,弹幕最高频的一句是“原来我外公的破收音机真收过这条电报”。
我顺手把截图甩进家族群,平时最爱抬杠的表哥回了句“我爷爷当年在舟山码头搬过箱子,箱底刷着‘吴’字”,群里瞬间安静。
那一刻我知道,历史不是课本,是血脉里突然发烫的那0.1秒。
岛内那边也炸锅。
吴石孙女吴红第一次出镜,镜头里她拿出一张1950年的全家福,背后写着“等胜利一起拍新的”。
记者问她恨不恨,老太太摇头:“恨啥?
他先走,是为了让我们不用逃。
”我看完直接冲去阳台抽烟,烟灰抖在手机屏上,像极电报上落的灰。
剧里有个镜头我回放五次:深夜台北停电,吴石把微型胶卷塞进蜡烛,火苗舔到他指尖,他哼的是台湾民谣《雨夜花》。
那旋律一出,弹幕飘过一句“原来外婆哄我睡觉的调子,是他死前最后的声音”。
我把手机音量调到最大,突然听见自己心跳,咚、咚、咚,像1949年那艘回大陆的破渔船发动机,漏油、进水,却死活不熄火。
现在剧播完,热搜撤了,数据还在涨。
我半夜刷到一条微博,只有八个字:“他赢了,我们知道了。
”下面配图是吴石墓前的烟盒,红塔山,倒插三支。
我没点赞,直接关机睡觉。
梦里回到第一集开头,于和伟站在鼓浪屿码头,回头冲镜头笑了一下,那笑容我熟——是小时候爷爷接我放学,口袋里掏出糖的表情。
醒来我懂了:所谓爆款,不是收视率,是终于有人把名字还给了无名。
将军,你不用再躲了。
来源:莫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