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抗霾”之战:智利首都如何“拨云见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3 17:58 1

摘要:这个冬天,对于南美洲国家智利(Chile)首都圣地亚哥(Santiago)的750万居民而言,有些不同。环绕着这座城市的安第斯山脉(Andes mountains)的轮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清晰可见。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头条独家观点

这个冬天,对于南美洲国家智利(Chile)首都圣地亚哥(Santiago)的750万居民而言,有些不同。环绕着这座城市的安第斯山脉(Andes mountains)的轮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清晰可见。

近三十年来,智利的首都,一直在为减少空气污染,而进行着持续的努力;而在最近几年,这项工作,终于开始,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效。 自1997年,该市实施首个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以来,2025年,是其严重污染事件发生天数第三少的年份。在过去十年间,圣地亚哥的重度污染暴露时长,减少了66%。

这,并非只是一个短暂的波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趋势,是公共交通的现代化、对私家车的限行,以及在冬季,禁止使用燃木取暖器等一系列长期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圣地亚哥,常被气候学家,比作一个“高压锅”。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城市,坐落在一个盆地之中,安第斯山脉,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得污染物,难以水平扩散。而在冬季,一种被称为“逆温”(thermal inversion)的气象现象,则会进一步,将寒冷的、被污染的空气,“锁”在城市上空,使其通风不良的状况,雪上加霜。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的挑战,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圣地亚哥的历届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持之以恒的、多管齐下的治理措施。在交通领域,政府大力推动了公共交通的现代化和电气化——目前,该市9000辆公交车中,已有30%是电动汽车。同时,在每年污染最严重的5月至8月,对私家车,实行基于车牌尾号的、严格的限行措施。

在居民生活领域,政府则在紧急预警和环境紧急状态期间,全面禁止使用燃木和木质颗粒取暖器,并大力推动家庭取暖和烹饪的电气化。

然而,专家们也表示,挑战,远未结束。尽管冬季的细颗粒物(PM2.5)污染,已得到有效控制,但另一种被称为“对流层臭氧”的污染物,在夏季,却有所上升。此外,一个意想不到的“成功的悖论”,也开始浮现:由于如今的空气质量,已远好于二十年前医院人满为患的时期,污染,已不再是圣地亚哥公众舆论的焦点话题,这,也使得政府在推行更进一步的、也更艰难的改革时,变得更加困难。

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的市中心,一位市民,或许正惊喜地发现,在没有下雨的日子里,自己,也依然能够,清晰地,望见远处那座曾常年被雾霾所遮蔽的、安第斯山脉的轮廓。这幅日益寻常的图景,其背后,是一个国家,长达三十年的、几代人持续的政策努力。它以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方式,向我们证明:环境的治理,从来都没有一蹴而就的“速效药”。它,更像是一场需要恒心、耐心与决心的“持久战”。而最终能够驱散那片“持续不断的乌云”的,或许,也只有这种跨越了党派与任期的、持之以恒的集体行动。

玛丽亚·德·洛斯安赫莱斯·奥尔菲拉(María de los Ángeles Orfila)本文信息主要源自英国《卫报》(*The Guardian*)。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