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9年夏天,旧金山的一个警察局档案里,悄悄多了一份“身份核查”记录。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899年夏天,旧金山的一个警察局档案里,悄悄多了一份“身份核查”记录。
对象是一位姓黄的华人男子,30岁出头,职业是洗衣工。
记录上写得很简单:身高五尺二寸,体重不足百磅,英文能力有限,疑似非法滞留。
可这一纸记录背后,是一个族群几十年来在异国土地上的挣扎与委屈。
说起来,这事儿还得从几十年前说起。
19世纪中叶,美国工业化刚起步,铁路、公路、水坝、矿山,全都需要大量劳动力。
那时候,中国南方沿海灾荒连年,很多人实在活不下去了。
于是,一船一船的华人劳工从广东、福建出发,漂洋过海来到美国西海岸。
他们管这里叫“金山”。
可到了金山,他们才发现,什么金子啊财富啊,根本没那么容易。
大多数人只能做又苦又累的活儿,像挖矿、种田、修铁路、洗衣服。
白人工人不愿干的,他们全接了。
工资低、工时长,还要忍受白人工会的排挤和骚扰。
那会儿,美国的排华情绪正在升温。
1871年,洛杉矶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华暴力事件。
十几位华人被当街打死,尸体挂在路灯杆上。
原因?不过是一场街头误会,最后却演变成一场有组织的屠杀。
这不是个例。
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
这是一部专门为了限制华人移民设立的法律。
执行之严厉,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
后来几十年里,这部法案不断被延长、补充,几乎封死了所有华人合法入境的渠道。
更难的是,这种排斥不只是法律层面的。
那时候的白人媒体,常年用一种固定的方式描绘华人:瘦弱的身体,长长的辫子,穿着奇怪的衣服,表情阴沉,不会说话,不懂礼节,甚至还“威胁白人女性的安全”。
谁知道,这种形象后来还真在影视剧里站住了脚。
1920年代,好莱坞拍了一系列“傅满洲”电影。
主角是一位华人反派形象——狡猾、邪恶、崇尚暴力,且总想控制世界。
他看起来像个巫师,说话阴阳怪气,身边永远跟着几个神秘的东方手下。
白人观众很买账,票房也不错。
可问题是,这些形象一旦被固定,就很难扭转。
在现实中,很多华人男性其实受过教育、讲文明、遵纪守法,可他们仍旧被当成“危险分子”看待。
有些人连和白人女性约会都要偷偷摸摸,生怕被人举报、驱逐。
这还不是最糟的。
在色情行业里,亚裔男性的形象也被彻底“阉割”了。
没有主角戏,没有浪漫情节,甚至连正常的男性魅力都没有。
作家P. Lehman在《色情:电影与文化》一书里写过一段话:“在西方主流文化中,亚洲男性被设定为没有性能力的角色,这种设定本身就是一种种族歧视。”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背后其实是文化霸权在作祟。
在西方社会,对“男人”的定义很明确:要高大、强壮、外向、能言善辩、有领导力。
而传统华人男性的形象,多半是内敛、讲理、勤劳、顾家——这些在东方被视为优点的特质,在西方却被解读为“懦弱”“无趣”“没魅力”。
再加上语言障碍、社会地位低、历史偏见一层层叠加,华人男性在西方社会的发展空间就被大大压缩了。
更讽刺的是,哪怕是那些功夫巨星,也没能彻底改变这种局面。
李小龙、成龙、李连杰,虽然在动作片里风头一时无两,但他们的角色设定往往都没什么情感线。
尤其李连杰,在《致命武器4》里演的还是黑帮反派,台词不多,动作倒是漂亮。
就连李小龙自己也曾抱怨:“西方观众不接受亚洲男人作为浪漫主角。”
不过,说到底,这种被边缘化的状态,并不是因为能力差,而是因为系统性的文化排斥。
从影视剧到就业市场,从教育系统到主流社交圈,华人男性几乎处处受限。
有一组数据可以佐证。
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人口调查,美籍华人在收入和教育程度上,明显高于美国平均水平。25%的华裔从事科学或专业技术工作,很多人还担任管理职务。
可即便如此,他们在大众文化中的话语权,依旧微乎其微。
说到底,不是因为他们不行,而是因为他们不被允许“成为”。
再说回那位黄先生。
他的身份最终被确认了——不是非法滞留。
他是个合法劳工,有完整的雇佣记录和纳税证明。
他的洗衣店在唐人街已经开了七年,附近不少人都认识他。
档案里写着:“品行良好,无不良记录。”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仍要被反复调查,只因为他是华人、是个男人、开了家洗衣店。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穿过带名字的工服。
参考资料:
Erika Lee,《At America‘s Gates: Chinese Immigration during the Exclusion Era, 1882–1943》,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3。
P. Lehman,《Pornography: Film and Culture》,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6。
Ronald Takaki,《Strangers from a Different Shore: A History of Asian Americans》,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98。
Jean Pfaelzer,《Driven Out: The Forgotten War Against Chinese Americans》,Random House,2007。
来源:落花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