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甲骨文的举措令AI圈为之震撼,其与OpenAI签订了一份为期五年、价值达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协议。消息甫一传出,便如巨石入水,在业内激起轩然大波。
2025年9月10日,甲骨文的举措令AI圈为之震撼,其与OpenAI签订了一份为期五年、价值达3000亿美元的云计算协议。消息甫一传出,便如巨石入水,在业内激起轩然大波。
这数字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得反复数后面的零才敢确认,说是史上最夸张的“供应商融资”交易都不为过,但紧接着甲骨文就透了底,自己没那么多现金撑这事儿,钱得靠借。
这一下,原本热热闹闹的AI狂欢,瞬间就凉了半截,本来想觉得AI行业就算烧钱,好歹有巨头的现金流撑着,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往前倒一年多,2024年6月的时候,高盛就发报告泼过冷水,问生成式AI是不是“投入太多,获益太少”的无底洞,会不会永远给不了投资者长期正回报,这话当时在科技圈就像扔了颗炸弹,不少人开始慌。
结果呢?接下来半年里,AI公司又烧掉1000亿美元,就为了完善那些昂贵的聊天机器人,可在美国这边,能赚钱的路子还是没找着,倒是中国这边冒出个DeepSeek大模型,不仅开源,价格还比美国同类产品便宜不少,连运行需要的设备都不用最新的英伟达超级显卡。
当中国模型凭借高性价比收获一众拥趸时,微软、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却在悄然间削减资本支出,于市场的风云变幻中,不同阵营正演绎着别样的发展态势。
这些事儿凑到一块儿,从2025年1月底开始,AI概念股就被抛售,一直卖到4月,这场景总让人想起第一次互联网泡沫,那些曾经火得不行的公司,最后还不是逃不过破产的命。
AI圈好像有个“半年焦虑症”,每隔六个月就会闹一次“泡沫要破了”的恐慌,恐慌完了又接着狂欢,循环往复,2024年6月高盛质疑完,2025年初抛售潮,到了9月甲骨文又整出这么个大动静。
目睹AI公司烧钱之速,我深感匪夷所思。投入千亿美元,竟未砸出清晰盈利模式。若在普通行业,如此情形下,怕是早已难以为继。
更有意思的是摩根大通分析师MichaelCembalest的说法,他在《市场观察》报告里把这事儿总结成“无限金钱漏洞”,还绘制了一张循环图,AI公司向云服务商承诺后续给予巨额款项,云服务商凭借此承诺举债搭建基础设施,待设施落成,又将其租赁给AI公司。
这样来看,这不就是互相画饼吗?AI公司靠承诺换资源,云服务商靠承诺借money,整个圈子都在玩“未来的钱补现在的窟窿”的游戏
而且这游戏还影响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比如数据中心用电太多,把电价都推高了。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PJM地区,去年电价大幅上扬,其主因多归咎于数据中心的庞大需求,数据中心的用电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该地区电价的上涨。
1.5万亿资金缺口:私募信贷能当“救命钱”吗?AI行业烧钱还不算完,更大的问题在后面——钱不够了,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预计到2028年,全球数据中心相关支出将达2.9万亿美元。
然而,大型科技公司自身可筹集资金至多1.4万亿美元,如此一来,便存在1.5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这么大的窟窿,大家都指望私募信贷来填,说私募信贷尤其是资产融资能贡献8000亿美元,是最重要的外部资金来源,贝恩咨询也认同这个说法。
作为全球顶尖私募信贷管理公司,黑石旗下的BXSL基金表现堪忧。其股价跌至2025年以来新低,与标普500指数相比,表现相形见绌,在市场中尽显颓势之态。
另一家巨头BlueOwl也没好到哪去,股价岌岌可危,而且彭博还说它已经深度参与AI领域的融资了,这些私募公司还把不少钱投到了美国经济的薄弱环节,消费者身上,尤其是“先买后付”领域,低收入群体的坏账率飙升得厉害。
《金融评论报》都说私募行业正“坐拥5万亿美元的生存恐惧”,自己都快顾不上了,哪还有能力给AI填8000亿美元的窟窿?
德意志银行分析师Adrian Cox指出,自2025年8月达至高点后,全球“AI bubble”网络搜索量骤降85%,此情形恰似“讨论AI泡沫的泡沫”率先破裂,令人唏嘘。
但这可不是好事,历史早告诉我们资产泡沫不是直线破裂的,2000年科网泡沫破裂前五年,纳斯达克指数历经七次超10%的回调,1998年11月,有人警示泡沫严重,彼时指数尚不足2000点,此后16个月却翻倍,冲破5000点后终崩盘。
大家不聊泡沫,不代表泡沫消失了,可能只是麻木了,当下,英伟达股价屡创新高,市值已然攀升至4.5万亿美元。这一态势表明,市场依旧热衷于为AI故事买单,对其前景满怀期待,投资热情不减。
AI行业已经从靠巨头现金流支撑的“实干”,变成了靠借债维持的“狂欢”,私募信贷这个指望还自身难保,加上电力这些基础设施的硬约束,整个行业就像在走钢丝,没人知道现在是不是历史上最大的泡沫,也没人知道它啥时候破。
市场陷入非理性状态的时长,有时着实会超出你所能支撑的限度。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这种情况并不鲜见,需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每每忆起甲骨文高达3000亿的借债协议,以及私募信贷的坏账难题,便隐隐觉得,这场看似热闹非凡的派对,恐难长久维持其喧嚣之态。
来源:鉴史观一点号